切换到宽版
  • 6阅读
  • 1回复

[猎奇]长平之战前,赵括的母亲做了一件事情,后来因此保全性命[13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6050
金币
7038
道行
19523
原创
29492
奖券
18196
斑龄
202
道券
10562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4622(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11-27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5小时前
— 本帖被 wowoni 执行加亮操作(2025-11-27) —

商鞅变法后,秦朝逐渐变得强大,开始向四方扩张,其中与赵国的冲突尤为重要。这场战争对两国的未来至关重要,赵国为了应对秦国的威胁,决定派遣一位资深的将领廉颇。廉颇在军事上经验丰富,能够带领赵国抗击强敌。然而,范雎通过散布谣言,暗中指控廉颇贪污受贿,企图使赵国的国王解除廉颇的职务。

赵国国王最终决定任命赵括为将领,尽管赵括的父亲曾是名将,但赵括本人却缺乏实战经验,擅长的只是理论上的兵法。范雎之所以推荐赵括,是因为赵括能力不足,可以使秦军轻视赵国的防备,放松警惕。此时,赵国的另一位将领蔺相如感到非常担忧,想要阻止这一决定。而赵括的母亲也对此表示强烈反对,她不希望儿子参战。这种反对引起了人们的好奇,母亲为何不希望儿子立下赫赫战功呢?

赵括的母亲之所以反对儿子参战,正是因为她非常了解赵括的性格。她清楚儿子缺乏能力,担心他无能上阵会让赵国陷入更大的困境。她曾在向国王陈述自己意见时,提到了赵括与其父亲在待人接物方面的巨大差异。她回忆起赵国国王还在世时,对士兵们十分慷慨、关爱,而赵括则让士兵们感到畏惧,并且自己还贪污了赏赐。母亲的这些言辞,表面上是在贬低儿子,实际上是为了让国王重新考虑任命赵括,以避免儿子在战场上丧命。

然而,赵国国王没有采纳她的意见,最终赵括还是被任命为将领。不幸的是,赵括在战场上被击溃,赵国因此衰落,再也无法与秦国抗衡。国王对此愤怒异常,但由于之前的承诺,他无法责怪赵括的母亲。母亲虽然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却失去了儿子。

这段历史反映了在关键时刻,母亲为了保护孩子的生命,往往会做出艰难的选择。虽然赵括的母亲看似牺牲了儿子的未来,但从她的角度出发,她的行为是为了保护儿子不被卷入残酷的战乱。
战国末期,战乱不断,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将领。名将往往是在残酷战争的磨砺中崭露头角,秦国和赵国无疑是战国时期最为突出、拥有众多名将的两大诸侯国。秦国有司马错、白起、王龁、王翦、王贲、蒙骜等英雄,赵国则有赵奢、廉颇、乐毅、李牧、庞煖、田单等才俊。在长平之战初期,秦军的主将是王龁,赵军则由廉颇指挥。秦军采取主攻策略,赵军则以防守为主。在这场战斗中,王龁率领的秦军屡次击败廉颇指挥的赵军,赵军损失惨重,六名都尉和一名裨将阵亡,两个重要城池被攻破,还失去了多个营垒。这些战果直接导致赵军在廉颇的指挥下选择坚守不战。秦军在野外作战时极具优势,几乎无人能敌,但如果强行攻打城池和营垒,虽然能够占领一些区域,却付出的代价极高,难以承受。廉颇拒不出战,导致秦军陷入困境,毕竟庞大的军队长时间驻扎在前线,后勤压力巨大,消耗极为严重。

在这种胶着状态下,王龁按照史书记载,秦国丞相范雎决定采取反间计,他派人带着千金贿赂赵国,并散布谣言称廉颇容易对付,真正让秦国害怕的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赵孝成王听信了这些谣言,愚蠢地决定让赵括接替廉颇,成为前线的指挥官。尽管赵孝成王的判断常常受到质疑,但他显然不可能仅凭流言就做出如此重大的决策。赵孝成王作为赵国的君主,若真因为这些传言而把一个毫无作战经验的赵括派上前线,那实在太过草率。笔者认为,赵国之所以决定让赵括担任统帅,并非仅仅是秦国的反间计,而是因为赵国确实缺乏其他合适的将领。

首先,赵奢早已去世,赵奢作为战国时期的名将,曾以阏与之战大败秦军,一战成名。阏与之战发生在公元270年,赵奢通过巧妙的战术,利用地形占领制高点,将秦军击溃,造成秦军重大伤亡。然而,赵奢在长平之战时已经不在人世。

其次,乐毅虽是赵国的名将,但他并没有得到赵国足够的信任。乐毅在赵国早期并不受重用,曾一度流亡至魏国和燕国。后因燕昭王的支持,他指挥五国联军攻下了齐国多个城池,名声大振。然而,燕昭王去世后,燕国新君燕惠王对乐毅心生忌惮,导致乐毅投奔赵国,但在赵国他依旧未得到重用,直到去世。

再者,庞煖的情况也相当特殊。庞煖曾是赵武灵王时期的将领,赵武灵王死后,庞煖几乎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上。直到赵悼襄王即位后,赵国因为战局紧张,再次想起了庞煖,任命他为大将。然而,庞煖年事已高,且长期未在战场上有过突出表现,虽然有一定经验,但显然在年轻气盛的赵括面前并无太大优势。

田单则是齐国复国的英雄,曾凭借火牛阵大败燕军,恢复了齐国的国土。后来,他被赵国招募为丞相,曾率军攻占燕国三座小城。尽管田单有不小的战功,但赵孝成王由于与齐国关系复杂,始终不敢完全信任他,将军权交给他风险太大。因此,赵国最终没有选择田单,而是决定任命赵括为主将。

至于李牧,他是赵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将领之一,长期驻守边疆,防备匈奴,声望很高。但李牧在长平之战爆发时,尚未在赵国的权力中心得到足够的关注。因此,赵孝成王并未选择他,而是倾向于用赵括。

此外,赵国急于决战的局势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长平之战耗时一年,赵国前线几十万军队的消耗极为严重,而国内缺乏青壮年劳动力,农业生产也因此受到极大影响。赵孝成王多次督促廉颇出战,但由于赵军的战略多次失败,尤其是廉颇坚守不出战,赵国的资源和国力渐渐透支。在这种情况下,赵孝成王急于结束战争,遂选择了赵括这一相对听话的人,尽管他经验不足。赵括被任命为将领,最终出征长平,成为历史上不可忽视的一员。 从这段历史来看,赵孝成王的决策是基于当时赵国面临的种种困境,虽然赵括的能力受限,但他是唯一一个符合赵孝成王需求的选择。这一决策,虽然与秦国的反间计无关,但却成了赵国悲剧的开端。
1条评分金币+15
wowoni 金币 +15 - 4小时前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206178
金币
568088
道行
2004
原创
2435
奖券
3180
斑龄
40
道券
1167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5472(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1-27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36分钟前
长平之战:赵国的致命抉择与历史反思

长平之战的背景与核心矛盾

长平之战(公元前260年)是战国时期秦国与赵国之间的一场决定性战役,直接导致赵国国力衰落,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这场战争的核心矛盾在于秦国的强势扩张与赵国的生存危机。正如您所述,商鞅变法后的秦国通过“废除旧制、建立新制”,实现了“富国强兵”,成为“最强大的国家”。而赵国虽经胡服骑射改革增强了军事实力,但在与秦国的长期对抗中逐渐处于下风。长平之战前夕,秦赵两国在上党地区的争夺升级,最终演变为百万兵力的大决战。

赵国换将:从廉颇到赵括的关键转折

廉颇的坚守与秦军的困境
赵军初期由名将廉颇指挥。廉颇采取“坚守不出”的策略,依托有利地形与秦军对峙。这一策略有效遏制了秦军的攻势,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后勤压力。正如史料所述,“廉颇拒不出战,导致秦军陷入困境”,庞大的秦军长期驻扎前线,后勤消耗巨大。秦军主将王龁虽多次尝试突破,但廉颇的防御体系固若金汤,秦军“野外作战优势”难以发挥。

范雎的反间计与赵孝成王的决策失误
面对僵局,秦国丞相范雎实施了著名的反间计。他“派人带着千金贿赂赵国,并散布谣言称廉颇容易对付,真正让秦国害怕的是赵括”。这一计谋精准打击了赵孝成王的心理弱点。赵孝成王本就因战争持续消耗而急于求成,加之对廉颇“消极避战”的不满,最终决定用赵括替换廉颇。

赵括的“纸上谈兵”与现实差距
赵括虽出身将门(其父为名将赵奢),但“缺乏实战经验,擅长的只是理论上的兵法”。他的母亲曾极力反对任命,指出:“赵括与其父亲在待人接物方面的巨大差异……赵括则让士兵们感到畏惧,并且自己还贪污了赏赐。”这些警告揭示了赵括性格上的缺陷——骄傲自负、脱离实际。他在战场上机械套用兵法,未能灵活应对秦军的战术变化,最终导致惨败。

赵国将领选择困境:为何赵括成为“唯一选项”?

您提到的观点极具洞察力:赵国选择赵括并非单纯受反间计影响,更是出于当时将领资源匮乏的现实困境。

1. 名将凋零或不受重用
   - 赵奢已逝:阏与之战的功臣赵奢在长平之战前已去世,无法再为赵国效力。
   - 乐毅流亡:乐毅虽曾是赵国将领,但主要功绩在燕国,且因燕国内部斗争投奔赵国后未获重用,被视为“外来者”,难以承担统帅重任。
   - 庞煖年迈:庞煖虽有资历,但长期远离战场,年事已高,在精力和威望上均不及年轻气盛的赵括。

2. 李牧尚未崛起:李牧此时虽已在边疆防备匈奴立下战功,但尚未进入赵国权力核心,未被赵孝成王视为前线统帅的理想人选。

3. 田单的信任危机:田单虽以火牛阵复齐闻名,但他是齐国人,在赵国始终存在信任壁垒。赵孝成王“不敢完全信任他”,将军权交给外人风险过高。

4. 国内资源透支:长平之战持续一年,“赵国前线几十万军队的消耗极为严重,国内缺乏青壮年劳动力,农业生产也因此受到极大影响”。赵孝成王急于结束战争,“廉颇坚守不出”的策略已无法满足其速战速决的需求。赵括作为“相对听话”的人选,更符合君主对快速决战的期望。

长平之战的结果与历史影响

1. 赵军惨败:赵括接任后改变廉颇策略主动出击,中了白起的埋伏,“四十万大军全军覆没”。这一损失对赵国而言是毁灭性的,“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无力与秦国抗衡”。

2. 赵国的衰落: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青壮年几乎悉数被赶上战场”,国家实力急剧下滑。后续虽有李牧等将领奋力抵抗,但已无法扭转被秦国吞并的命运。

3. 秦国统一进程加速:长平之战的胜利使秦国彻底消除东方最大对手,为后续灭六国扫清了主要障碍。“前230年秦灭韩、前228年秦攻占邯郸”等一系列行动接踵而至,最终于前221年完成统一大业。

结语:历史抉择中的教训

长平之战不仅是军事上的较量,更是国家战略、人才储备与君主决策能力的综合体现。赵孝成王在多重压力下选择赵括,看似是无奈之举,实则暴露了其决策短视与对人才判断的失误。而秦国则通过商鞅变法奠定物质基础,辅以范雎等谋士的智谋,在战略层面完胜赵国。

这段历史深刻警示后人:国家兴衰取决于综合国力的竞争,而人才储备与理性决策是关键因素。廉颇的老谋深算、赵括的纸上谈兵、范雎的反间计谋、赵孝成王的急躁冒进,共同交织成长平之战这幕悲剧。正如您所反思的,“母亲为了保护孩子生命做出艰难选择”,这种人性挣扎背后,是战国时代残酷生存法则的真实写照。长平之战不仅改变了战国格局,更成为中国历史上关于“实战经验”与“纸上谈兵”的永恒警示。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