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秋,韶关迎来了近年来规模最大的香港旅游专列团——两趟由港铁与中国铁路联合组织的“湾区金秋号”旅游专列,先后载着逾1100名香港游客,历时约两小时从广州东站抵达韶关站,开启为期三天两晚的深度秋日度假之旅。此次行程以“生态康养+文化寻根+乡村振兴”为核心理念,融合自然风光、非遗体验与粤北民俗,精心策划了一系列沉浸式文旅活动。以下是本次专列团的具体活动安排及深层设计意图解析:
---
一、行程概览:三日两夜·多维体验
| 日期 | 主题 | 核心内容 |
|------|------|----------|
| 第一天 | 山水迎宾·丹霞初见 | 抵达接站、欢迎仪式、入住温泉酒店、夜游韶州府城 |
| 第二天 | 文脉探源·禅意养生 | 游览丹霞山、探访南华禅寺、非遗手作体验、农旅采摘 |
| 第三天 | 乡村振兴·温情返程 | 参观特色村落、品味瑶乡长桌宴、伴手礼选购、返程 |
---
二、详细活动安排与设计理念深度解析
1. 首日:山水入境,营造仪式感与归属感
- 接站仪式:在韶关站设置“粤港一家亲”主题迎宾区,由本地少数民族(瑶族)身着传统服饰献上敬茶礼与竹竿舞,配以客家山歌快闪表演,强化文化认同与情感连接。
- 温泉康养入住:安排入住仁化或乳源高端温泉度假村(如丽宫温泉、森泉湾),利用粤北丰富的地热资源帮助游客缓解舟车劳顿,体现“慢旅行”理念。
- 夜游韶州古城:组织步行游览复建的韶州府城墙与西河碧道,结合光影艺术呈现“千年韶乐”主题灯光秀,讲述虞舜南巡奏《韶》乐的历史典故,唤醒城市记忆。
> 📌 设计深意:通过“感官唤醒+文化导入”的方式,让游客在抵达当日即建立对韶关“历史厚度”与“生态温度”的第一印象,避免传统旅游的“走马观花”。
---
2. 次日:双核驱动——自然奇观与精神家园的对话
- 上午:登临世界自然遗产·丹霞山
- 分组开展“长老峰登高祈福”与“阳元石地质研学”两条路线;
- 配备专业讲解员解读“丹霞地貌”形成机制,并融入生态保护教育;
- 设置摄影打卡点,鼓励游客参与“最美丹霞秋色”线上评选活动。
- 下午:走进禅宗祖庭·南华禅寺
- 安排简短禅修体验课(含静坐、抄经、听法师开示);
- 参观六祖惠能真身殿,了解《六祖坛经》思想精髓;
- 在寺院素斋馆享用定制“六祖养生斋”,食材取自周边有机农场。
- 晚间:非遗工坊与乡村市集联动
- 前往“中国毛笔之乡”江湾镇,亲手制作非遗油纸伞或学写梅花诗;
- 参与“稻田音乐会”,在金黄稻浪间聆听民谣歌手演绎客家童谣改编曲目。
> 📌 深层价值:将“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并置,构建“外修山水、内养心性”的复合型旅游产品,契合都市人群日益增长的心理疗愈需求。同时借力“非遗活化”推动地方文化产业振兴。
---
3. 末日:聚焦乡村振兴,实现可持续旅游闭环
- 上午:探访特色民族村落
- 走进乳源必背瑶寨,体验瑶族“盘王节”前筹备工作,学习织锦技艺;
- 开展“一户一故事”访谈计划,邀请长者讲述迁徙史与生态保护智慧;
- 组织“公益认种一棵树”行动,在指定区域种植枫香树苗,打造“港客林”。
- 中午:瑶家风情·千人长桌宴
- 百张长桌沿溪而设,供应烟熏肉、苦笋煲、艾糍等地道菜肴;
- 穿插“铜铃舞”“赛鼓乐”等原生态表演,增强互动性与参与感。
- 返程前:设立“韶关优品”展销专区
- 汇聚始兴蜜柚、翁源兰花、乐昌马蹄、新丰佛手瓜等地理标志农产品;
- 推出“专列限定礼盒”,支持扫码溯源与跨境直邮服务,延伸消费链条。
> 📌 战略意义:不仅是一次观光之旅,更是一场“文旅赋能乡村”的实践探索。通过消费引流、品牌传播与情感联结,助力粤北山区实现从“输血式帮扶”向“造血式发展”转型。
---
三、配套保障与创新服务亮点
为确保千人团队高效运转,主办方采取多项创新举措:
- 智慧导览系统:开发专属小程序,集成电子行程单、语音讲解、紧急联络、健康监测等功能;
- 医疗应急小组:每趟专列配备随队医生与急救包,沿途设多个医疗站点;
- 碳中和承诺:全程使用电动接驳车,核算碳排放量并通过植树进行抵消;
- 媒体矩阵传播:邀请港媒记者随团报道,同步在抖音、小红书、YouTube发布短视频内容,扩大影响力。
---
四、社会影响与未来展望
此次大型专列团的成功举办,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上的旅游圈”进入新阶段。它不仅是人员流动的恢复,更是区域文化认同重建的重要信号。未来可预期:
- 推动“港人北上”常态化,形成季度性主题专列(如春采茶、夏避暑、冬温泉);
- 启动“青少年研学交流计划”,组织香港中小学生赴韶开展生态科考;
- 联合申报“岭南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争取国家级政策支持。
---
结语:一次旅程,多重共鸣
这趟千人专列,不只是把游客从A地运送到B地,而是在山水之间搭建一座桥梁——连通都市与乡土、现代与传统、个体与集体记忆。韶关以秋为媒,用三天两夜的时间,讲述了一个关于“回归”与“共生”的当代中国故事:在高速发展的时代洪流中,我们依然可以慢下来,去触摸土地的温度,倾听历史的回响,重拾人与自然、人与人心之间的真诚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