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1阅读
  • 2回复

[奇观]中、日、韩三国的第一高楼 [20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65002
金币
465820
道行
20030
原创
766
奖券
341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20040(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1-25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0:25
— 本帖被 huozm32831 执行加亮操作(2025-11-24) —


中日韩作为东亚主要国家,历史与文化渊源深厚,关系复杂交织,长期呈现“政冷经热”与“合作竞争并存”的格局。
三国经贸联系紧密,曾长期形成“中国制造、日本技术、韩国材料与部件”的产业链关系。目前三国经济总量均位居世界前列,排名分别为中国第二、日本第三和韩国第十三位。
本文以中日韩三国的第一高楼视角,一览这些擎天巨柱所映照的各国发展成就。


中国:上海中心大厦
上海中心大厦以632米的高度雄踞中国第一、世界第三。它自2008年启动建设,至2016年竣工,地上127层,地下5层,集办公、酒店、商业与观光功能于一体。




建筑由美国Gensler事务所设计,以“螺旋上升”造型呼应“中国龙”意象。旋转120°的外立面不仅形似盘龙升腾,更有效降低30%风荷载,实现风阻与美学的平衡。同时,作为全球首座双层幕墙超高层,它通过内外幕墙系统节能降耗,配备高速电梯与多项绿色技术,荣获LEED白金认证,成为上海迈向国际的生态地标。








日本:森JP大厦
东京森JP大厦于2023年11月落成,以330米的高度成为日本新晋第一高楼。该大厦由美国Pelli Clarke & Partners设计,地上64层,涵盖办公、住宅与酒店等多元功能。




建筑外立面采用珠光灰玻璃幕墙,塔冠设计成四片弧形玻璃花瓣,形似莲花,兼具对称美感与视觉张力,为东京天际线注入柔和敦厚的轮廓,塑造出全新城市地标。
不过,这一“第一高楼”称号预计仅能维持至2027年,届时,正在施工的”火炬大厦“将以390米的高度取而代之。








韩国:乐天世界大厦
乐天世界大厦坐落在首尔蚕室区,以555米的高度成为韩国第一、全球第六高楼。这座由美国KPF事务所设计的摩天大楼于2017年落成,共123层,造型从韩国传统陶瓷与书法中汲取灵感,形体修长,自底部向上逐渐收束。




银白色幕墙搭配菱形网格,既赋予建筑细腻的光影变化,又有效抵御高空强风。最引人注目的是541米高空的透明步道和顶层的露天观景台,游客在此犹如凌空漫步,将整座首尔的全景尽收眼底,并能近距离感受塔尖结构的视觉震撼。








三国的第一高楼,哪一座最入你眼?
1条评分金币+18
huozm32831 金币 +18 - 昨天 20:23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我有我可以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65002
金币
465820
道行
20030
原创
766
奖券
341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20040(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1-25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00:26
中、日、韩三国的第一高楼信息如下:

中国第一高楼
上海中心大厦:高度632米,是中国已建成的最高建筑,2016年竣工,位于上海浦东新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集办公、酒店、商业、观光等功能于一体。

日本第一高楼
麻布台之丘(Azabudai Hills):2023年11月竣工,高度约325米(1067英尺),位于东京都港区,是日本当前最高的摩天大楼。项目由三座相连建筑组成,融合商业、住宅、酒店及绿化空间,旨在打造“垂直花园城市”。

韩国第一高楼
乐天世界大厦(Lotte World Tower):高度555米,2017年竣工,位于首尔蚕室区,是韩国第一高楼、全球第六高建筑。大厦内设有观景台、酒店、购物中心等设施,其顶部的索桥和露天观景台为游客提供360度城市景观。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205397
金币
561734
道行
2004
原创
2435
奖券
3180
斑龄
40
道券
1167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5360(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1-25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昨天 08:52
中日韩三国作为东亚地区最重要的经济体,共同构成了全球最具活力和深度的区域经济合作板块之一。三国经济总规模庞大,产业链高度互补,彼此依存度高,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据核心地位。以下从经济总规模与产业链合作现状两个维度进行系统性分析,并结合地缘经济趋势、合作机制及未来挑战,深入探讨三国经济关系的结构性特征与发展前景。

---

一、中日韩三国经济总规模:稳居全球前列,形成“东亚经济三角”

截至2023年,中日韩三国的经济总量(以GDP计)在全球范围内位居前列,构成仅次于北美自由贸易区(美加墨)的第二大区域经济集群。

1. 中国  
   - GDP总量约 17.9万亿美元(IMF数据),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 工业体系最完整,拥有全球41个工业大类中的全部类别,是世界制造中心和最大货物贸易国。  
   - 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中等收入群体超4亿人,内需驱动转型加快。

2. 日本  
   - GDP总量约 4.2万亿美元,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按名义GDP)。  
   - 高端制造业与技术创新领先,尤其在精密机械、汽车、电子元器件、材料科学等领域具有全球竞争力。  
   - 老龄化严重制约增长潜力,但海外资产规模庞大(净债权国),技术储备深厚。

3. 韩国  
   - GDP总量约 1.7万亿美元,全球第十大左右经济体。  
   - 在半导体、显示面板、电池、造船、化工等领域具备世界级龙头企业(如三星、SK海力士、LG新能源)。  
   - 外向型经济特征显著,对外贸易依存度超过70%。

> 合计总量:三国GDP合计约 23.8万亿美元,占全球经济总量约 25%,高于欧盟单一经济体,接近美国(约26.9万亿美元)。若形成更紧密经济整合,有望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第三极”。

---

二、产业链合作现状:深度嵌套、分工明确、协同性强

中日韩已形成“技术—制造—市场”三位一体的区域产业链网络,呈现出“日本研发+韩国高端制造+中国大规模生产与市场消化”的典型协作模式。

(1)垂直分工明显,形成“雁阵模式”升级版
- 上游环节(技术研发与关键材料):日本主导。  
  日本企业在半导体材料(光刻胶、硅片)、精密仪器、高端化工原料等领域占据全球50%以上市场份额。例如,信越化学、JSR、东京应化等企业控制着全球大部分高端光刻胶供应。
  
- 中游环节(核心零部件与设备制造):日韩并重。  
  韩国在存储芯片(DRAM/NAND)、OLED面板等方面全球领先;日本则在传感器、车载芯片、工业机器人方面优势突出。两国设备与零部件大量出口至中国进行下游组装。

- 下游环节(终端制造与市场应用):中国主导。  
  中国凭借完整的配套能力、庞大的劳动力资源和消费市场,成为智能手机、家电、新能源汽车、光伏产品等终端产品的制造与销售中心。例如,苹果产业链中,大量日韩零部件经由中国组装后销往全球。

(2)重点产业协同案例解析

| 产业领域 | 合作模式 | 典型案例 |
|--------|--------|--------|
| 半导体 | 日本供材料 → 韩国造芯片 → 中国封装测试/应用 | 中芯国际使用ASML光刻机(含日本元件)+韩国产DRAM用于华为手机 |
| 新能源汽车 | 韩国供电池材料 → 中国整车制造 → 日本电机/电控支持 | 宁德时代电池 + 丰田混合动力系统 + 比亚迪/蔚来整车出口 |
| 电子信息 | 日本镜头+韩国屏幕+中国整机 | 小米/OPPO手机采用索尼摄像头、三星屏、京东方模组 |
| 化工与材料 | 日本基础化工+韩国精细化工+中国规模化应用 | 碳纤维(东丽)→ 涂层处理(科隆工业)→ 应用于中国风电叶片 |

> 数据显示,2022年中日韩之间双边贸易额超过 7000亿美元,其中中间品贸易占比超过 60%,反映出强烈的产业链内生联动性。

---

三、制度性合作进展与瓶颈并存

尽管经济联系紧密,但三国间尚未建立类似RCEP或CPTPP级别的深度一体化机制,合作仍受限于政治与安全因素。

积极进展:
- RCEP生效(2022年):首次将中日韩纳入同一自由贸易框架,实现关税减免、原产地累积规则统一,推动区域内价值链整合。
- 中日韩自贸区谈判持续推进:虽因政治分歧多次搁置,但三国已举行16轮谈判,涵盖服务、投资、知识产权、数字经济等议题。
- 地方经贸合作试点:中国青岛、大连,日本大阪,韩国仁川等地开展跨境产业园区建设,探索通关便利化与标准互认。

主要障碍:
- 地缘政治紧张:历史问题、领土争端、中美博弈外溢影响三国互信(如日本对华技术出口管制、韩国在美中之间的战略摇摆)。
- 产业链“去风险化”趋势:美国推动供应链“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促使日韩部分企业缩减在华产能,转向印度、东南亚。
- 标准与规则差异:技术标准、环保要求、数据治理等方面尚未完全对接,增加合规成本。

---

四、未来发展趋势与战略建议

展望未来,中日韩经济合作将面临“重构而非断裂”的转型期。在全球化退潮与区域化兴起的大背景下,三国需超越短期政治波动,构建更具韧性与创新性的产业链生态。

可能的发展路径包括:
1. 打造“东亚绿色产业链”:围绕碳中和目标,在氢能、储能、智能电网等领域共建标准与联合研发平台。
2. 推进数字供应链互联互通:建立跨境数据流动安全通道,推广区块链溯源系统,提升产业链透明度。
3. 强化第三方市场合作:在东盟、中东、拉美等地区联合投资基础设施、产业园区,避免恶性竞争。
4. 设立中日韩技术联合基金:聚焦半导体、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共担研发风险,共享专利成果。

---

结语:从“工厂亚洲”到“创新亚洲”的跃迁

中日韩三国不仅是“世界工厂”的核心支柱,更具备向“全球创新引擎”转型的潜力。当前的产业链合作已超越简单的加工贸易模式,正迈向以技术协同、标准共建、市场共拓为特征的高级阶段。唯有通过深化制度性合作、化解非经济干扰、增强战略互信,才能真正释放这一“东亚经济金三角”的聚合效应,为全球经济稳定与科技进步贡献可持续的东方方案。

1条评分金币+6
huozm32831 金币 +6 - 昨天 20:23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