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来两年内,机器人实现菜市场买菜的场景具有较高可行性,主要基于以下技术进展与应用趋势:
一、机器人移动与导航能力成熟
长距离复杂环境通行:人形机器人已具备穿越市区、景区、国道、瓷砖路、盲道、坡道及夜间照明不足路段的能力,并能遵守交通规则。例如,智元远征A2机器人成功完成106公里跨省行走测试,证明其硬件性能、平衡算法及耐久性达到商用水平 12。
全自主运行方案落地:实验室超3500小时的可靠性测试覆盖多种地形(如草坪、碎石路),并导入全自主运行方案,为户外场景提供技术保障 12。
🛒 二、买菜场景的实践探索
购物流程自动化:机器人可自主导航至菜市场,通过语音交互购买指定商品,并携带菜篮子返回。智元团队表示,其24小时直播已验证全自主移动与基础交互,未来1-2年将实现买菜全流程 12。
辅助型机器人先行应用:
跟随机器人:智能跟随设备已支持老人购物,解放双手完成运输任务 910;
外骨骼助力:帮助行动不便者自主行走,提升买菜场景的适用性 10。
⚙️ 三、配套技术支撑
供应链与成本优化:
宇树等企业推动人形机器人成本下降,目标3-5年内降至"5台空调的成本"水平 15;
炒菜机器人成本降至3-4万元/台,验证了餐饮场景硬件商业化路径 317。
智慧农贸基础建设:
多地农贸市场升级智慧系统(如南宁、新余),支持电子溯源、扫码验货,为机器人采购提供数字化接口 111921。
🧩 四、挑战与突破方向
精细化操作:需提升抓取生鲜、识别商品品质等复杂操作能力;
社会接受度:需解决公共场景人机协同的安全性与法规适配问题;
成本普及:当前高端机型价格仍超10万元,需进一步降低民用门槛 1520。
💎 结论
机器人买菜将在1-2年内从技术演示走向小规模应用,优先落地于社区配送、老年人辅助购物等场景,并随成本下降逐步普及。其核心驱动来自运动控制突破、智慧城市基建及硬件量产能力的三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