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海淘旧货情结与日本网上淘宝的奇妙之旅
您的文字充满了对旧物收藏的热爱与深情,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海旧货商店的“淘旧货”情结,到退休后沉迷日本二手拍卖网的精彩经历,展现了跨越时空的收藏乐趣。这不仅是一段个人爱好史,也折射出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旧货文化与收藏理念的碰撞。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海的淘旧货记忆
您提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海有许多寄售店,俗称旧货商店”,这唤起了许多老上海人的集体记忆。资料[2]详细描绘了上海虬江路旧货市场的前身与兴盛,而资料[12]则提到了“淮国旧”(淮海路国营旧货商店),它是上海人耳熟能详的淘旧货圣地。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旧货商店是获取稀有物品、满足好奇心的重要场所。
- “淮国旧”的黄金时代:资料[12]指出,淮国旧在公私合营后渐成规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最为风光。它能买到其他地方难以寻觅的物品,是不少上海人逛淮海路的必到之处。这种“淘”的乐趣,在于意外发现和低价捡漏的惊喜。
- 虬江路的电子情缘:资料[2]描述了虬江路旧货市场(后称上海音像城)如何从早期的二手机床、电子元件交易,演变为90年代后以手机、电脑、音响为主的电子二手货天堂。对于您这样的收藏爱好者,这类市场无疑是寻宝的乐园。
您收藏的第一只民国时期粉彩人物笔筒,便是这种“淘”文化的直接成果。这种经历培养了您对旧物的独特眼光和深厚情感。
网上淘旧货的新境界:日本二手拍卖网的魅力
退休后转向日本网上淘旧货,为您打开了全新的世界。您将其比喻为“一座琳琅满目的博物馆”,这非常贴切。日本的二手文化(中古文化)极为发达,资料[8]详细阐述了Vintage、古着、中古店的概念及其在日本的发展渊源。
- 日本中古市场的成熟:资料[8]提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经济飞速增长时期,人们热衷购买名牌,泡沫经济后大量商品被抛售,催生了庞大的中古市场。这解释了为何日本二手拍卖网能有如此丰富的拍品。
- “搦常陆十四代传人”的御用瓷盘:
* 拍品背景:您淘得的这只瓷盘来自日本制瓷世家“搦常陆”。据您考证,“搦”是姓氏,“常陆”为宫廷官职,自1706年四代起世袭为皇室烧制御用瓷器。“极真烧”是其独创技艺,风格古朴典雅,细腻光润,蕴含禅意。
* “宫内厅御用造”:这一标识使其与皇室产生了联系,让您联想到中国清宫造办处的官窑瓷,这种跨文化的联想非常有趣。宫内厅作为掌管皇室事务的机构,其御用物品本身就具有极高的工艺水准和历史价值。
* 竞拍过程:您的暗标价格远高于最终成交价,反映出这件拍品在当时的关注度或许不如预期。这也印证了您文中提到的现象:“在日本,青睐新品的人很多……但凡用过的物品,就是旧物,会折价处理。” 这种对“新”与“旧”的价值认知差异,为海外收藏者提供了机遇。
- 北村西望的猛虎雕塑与百岁书法:
* 北村西望是日本雕塑界泰斗,以长崎和平纪念像闻名。您能淘到他的猛虎雕塑乃至百岁书法作品,实属难得。
* “艺术无国界”,您对这些作品的喜爱超越了地域界限,体现了纯粹的艺术欣赏。
淘旧货的乐趣与感悟
您在文中提到“东西越旧越有年代感,上网淘旧货,乐在其中。” 这精准地道出了淘旧货的核心乐趣:
1. 探索与发现的乐趣:如同寻宝,在海量物品中发掘珍品的过程充满刺激。
2. 历史与故事的连接:每件旧物都承载着一段历史或一个故事。那只御用瓷盘背后是家族传承和皇家工艺;北村西望的作品则关联着和平与艺术的深邃思考。
3. 性价比的满足感:相较于新品或一级市场,二手拍卖往往能以更亲民的价格获得高品质甚至名家作品。
4. 文化交融的体验:通过网络平台接触到来自不同国家的文化遗产,拓宽了视野。
对日本二手市场现象的思考
您观察到“国宝级大师物超所值的作品,应拍者总是寥寥无几”,并引用他人解释“在日本,青睐新品的人很多……旧物会折价处理”。这反映了:
- 消费观念差异:日本社会对“新”的偏好和对“旧”的务实态度形成了独特的二手文化生态。这种观念使得大量优质旧物得以流通,并且价格相对亲民。
- 信息不对称与认知局限:并非所有潜在买家都能充分认识到某些“旧物”(尤其是艺术品)的真实价值和稀缺性。这为有专业知识和眼光的收藏者提供了捡漏的机会。
- 文化认同与审美取向:对于一些具有强烈民族特色或特定文化背景的艺术品,在本土市场可能因受众有限而未能获得应有的认可。
结语
您的收藏历程是一部精彩的“淘”文化史。从上海弄堂里的旧货摊到日本网络拍卖的虚拟殿堂,不变的是那份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和对历史文化的深深眷恋。那只民国粉彩笔筒、御用瓷盘、猛虎雕塑和百岁书法,不仅仅是物品本身,更是时光的见证者和文化的载体。
感谢您分享这段充满趣味和深度的经历。它让我们感受到,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淘旧货”这种看似小众的行为,实则蕴含着对慢生活的向往、对传统工艺的尊重以及对艺术纯粹的热爱。愿您在未来继续享受这份独特的乐趣,在更多意想不到的地方发现更多令人惊喜的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