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由日本人拍摄并收录于《亚东印画辑》中的老北京日常生活照片,是研究民国时期中国社会风貌极为珍贵的视觉史料。这些影像不仅记录了当时北京的城市景观、市井生活、民俗风情,也折射出20世纪初期东亚地缘政治背景下日本对华文化调查与情报收集的历史背景。要获取这些历史影像资料,可通过以下几种系统性途径,并结合学术研究视角进行深入利用:
---
一、专业档案馆与图书馆资源(权威来源)
中国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上海图书馆近代文献部等机构收藏有部分《亚东印画辑》原册或数字化副本。这些图书馆近年来积极推进民国文献的数字化工程,部分《亚东印画辑》内容已上线“中华古籍资源库”“全国报刊索引”等平台,可免费检索浏览。
此外,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等也藏有完整的《亚东印画辑》原件或微缩胶片。由于该画辑由“满蒙印画协会”(后并入“亚东映画协会”)出版,属日本侵华期间的文化机构产物,其原始资料在日本保存较为完整。
> 建议:通过图书馆的“馆际互借”或“文献传递服务”申请高清扫描件;关注中日合作的“近代中日图像档案数据库”项目进展。
---
二、学术出版物与专题图录(精选整理)
尽管全套《亚东印画辑》共发行15辑、约1800张照片,散落各处,但已有学者对其进行系统整理。例如:
-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亚东印画辑〉精选集》(作者:沈弘,重庆出版社)共四卷,精选其中400余幅与中国相关的影像,含大量北京街景、百姓劳作、节庆仪式等,并配有详尽文字考据。
- 《老北京图鉴——从〈亚东印画辑〉看民国城市生活》类书籍亦陆续出版,侧重社会史解读。
此类出版物不仅提供高清图像,更附有拍摄时间、地点考证、人物服饰分析、建筑变迁比对等内容,极大提升资料的学术价值。
> 提示:优先选择带有ISBN编号、由正规出版社发行的图文书,避免网络流传的未经考证版本误导。
---
三、数字平台与在线数据库(便捷获取)
随着开放获取运动的发展,多个数字平台提供《亚东印画辑》部分内容:
1. “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
http://www.cnbksy.cn)
上海图书馆主办,设有“晚清至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亚东印画辑》部分分册,支持关键词检索(如“北平”“天桥”“骆驼队”),可下载PDF格式页面。
2. “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近代数字图书馆”(
https://dl.ndl.go.jp)
搜索关键词「亜東印画輯」或「北京」,可找到原始日文版彩色封面及内页图片,多数为公开版权,允许非商业使用。
3. Pinterest、Flickr 等国际图像平台
虽非官方渠道,但有历史爱好者上传高分辨率截图,适合初步浏览与灵感启发,但需谨慎核实出处与断代准确性。
> 注意:使用时应标注原始来源,遵守版权规定,尤其用于出版或展览时须取得授权。
---
四、博物馆展览与特展档案(沉浸式体验)
国内如北京民俗博物馆、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曾举办以“影像中的旧京”为主题的特展,展出《亚东印画辑》原件或复制件。这类展览通常配有策展人导览手册、语音讲解和互动装置,有助于理解照片背后的社会语境。
同时,一些高校美术馆(如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也会策划“殖民视觉与东方再现”类主题展,将《亚东印画辑》置于批判性视野下讨论其作为“观察者凝视”的双重性——既是真实记录,也是帝国话语建构的一部分。
> 推荐:关注年度文博展览计划,参与相关讲座与工作坊,拓展跨学科理解。
---
五、研究路径建议:从获取到深度解读
单纯获取图像只是第一步,真正发挥其价值需结合多维研究方法:
| 维度 | 解读方向 |
|------|----------|
| 城市空间史 | 对比1931年照片与清代舆图、现代卫星图,分析胡同格局、城墙拆除、交通方式演变 |
| 日常生活史 | 观察挑水夫、拉车人、茶馆顾客的衣着动作,揭示底层生存状态与社会分工 |
| 视觉人类学 | 分析摄影构图、人物姿态是否被“摆拍”,探讨日本人如何“观看”中国 |
| 殖民影像政治 | 结合南满铁道株式会社的情报职能,反思图像采集背后的地缘战略意图 |
> 深层思考:这些照片既是“历史的眼睛”,也是“权力的镜头”。我们在欣赏其美学价值的同时,也应警惕其可能隐含的文化偏见与意识形态预设。
---
总结与行动建议
要全面获取并有效利用1931年《亚东印画辑》中的老北京影像,建议采取“三步走策略”:
1. 入门阶段:阅读沈弘编译的精选集,建立基础认知;
2. 深入阶段:访问国家图书馆或日本国会图书馆数据库,调取原始资料;
3. 研究阶段:结合城市史、影像史、后殖民理论,撰写论文或策展文案。
这些照片不仅是怀旧的对象,更是打开民国社会肌理的一把钥匙。它们提醒我们:历史不仅存在于文字之中,更潜藏于一个挑担商人的背影、一辆黄包车的轮痕、一座牌楼的倒影里。唯有细致凝视,方能听见时光深处的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