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8阅读
  • 2回复

[猎奇]1931年的北京城,年轻女子打麻将,老百姓衣不蔽体十分穷困 [14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527801728
道友贴图厅主管

UID: 1461284

精华: 7
职务: 山庄总管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74878
金币
57108
道行
38009
原创
2506
奖券
5104
斑龄
137
道券
1220
获奖
0
座驾
电动三轮
设备
相机:索尼NEX-3N
 摄影级
中级认证
在线时间: 46648(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2-05
最后登录: 2025-10-29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2:47
— 本帖被 wowoni 执行加亮操作(2025-10-29) —



看历史老照片,感受百年变迁。 大家好,我是历史君。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组展现老北京人日常生活的照片。这些珍贵的老照片拍摄于1931年,记录了北京普通百姓的日常。这些照片由日本人拍摄,后来收录在《亚东印画》第六辑中。通过这些照片,我们可以窥见当时北京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感受到他们日常的艰辛与不易。 在这些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 年轻女孩打麻将 照片中的四个年轻女孩正在专心打麻将。她们穿着时髦,衣着华丽,虽然年纪轻轻,但神情专注,仿佛正享受着日常的欢乐时光。她们的穿着和打扮,给人一种富贵家庭小姐的感觉。 卖豆腐脑的小贩 这张照片拍摄的是一位简单朴素的卖豆腐脑的小贩。摊子看起来很简陋,桌上摆着一堆碗,锅里盛放着刚做好的豆腐脑。旁边几个人正在等着取豆腐脑,而小贩则身材高大、衣着简朴,看起来十分淳朴,似乎在默默地为生活奔波。 老北京街头的乞丐



上世纪三十年代,天灾人祸频发,许多普通百姓生活困顿,乞丐在北京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这张照片展示了一位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的老乞丐,他坐在街头,向过路人乞讨,体现了当时社会的贫困与困境。



北京郊区的流动商贩 一位流动商贩正用一根木棍挑着一头大猪头,满脸迷惑地看着周围的人群。这种流动摊贩的生计方式,展示了那个时代普通百姓艰苦的生活和不稳定的经济状况。



路边杂食店的店主 在北京郊外的路边,一家杂食店的老板穿着厚厚的棉衣,炉子上冒着热气。这个简陋的店面虽然没有现代化的设施,但却是周围居民必不可少的食物来源,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街头卖纸鸢的商贩



在北京的街头,一位卖纸鸢的小贩展示着他的商品。墙上挂着的纸鸢五彩斑斓、形状各异,充满了童趣和想象力。照片中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纸鸢一定是孩子们最爱的玩具。 老北京的乐器班子



这是一支由六个人组成的乐器班子,他们在表演时兴致勃勃,神情专注。有的敲锣,有的敲鼓,还有人拿着不明乐器。大家的眼神充满了对镜头的好奇,仿佛是在享受一场属于那个时代的民间音乐表演。



下象棋的两位男子



照片中,两个皮肤黝黑的男子正专心致志地对弈象棋。尽管他们看起来有些瘦弱,但下棋时的专注神情却让人感受到他们对生活和智力活动的热爱。



卖旱烟的小贩



这是一位传统的小贩,他在街头卖着旱烟,虽然现在这种场景已经很少见,但在某些乡村的大集市上仍然可以见到。旱烟在那个时代是一种常见的生活必需品,也折射出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 观赏皮影戏的民众 另一张照片中,市民们正围着一位皮影戏演员观看表演。那时,皮影戏是民间非常流行的一种娱乐方式,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



佝偻的老人



照片中的老人背微弯,表情严肃而深沉,似乎是在默默承受着岁月的重压。这个场景展现了当时老百姓的艰辛生活,老人日复一日地经历着岁月的磨砺。 老师与说书女孩 照片里,一位老师正在给一个女孩训练说书的技巧。说书是传统的民间艺术,女孩的眼神充满了期待和认真,仿佛在为将来成为一名说书人而努力。 卖餐厨用具的小贩



一位小贩正向路人演示着餐厨用具的使用方法。虽然他年事已高,但仍然坚持挑起沉重的担子,走街串巷,靠卖这些日用杂货谋生。



这些照片让我们穿越时光,感受到那个时代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和他们坚韧不拔的生存精神。从这些细节中,我们不只是看到了一个时代的风貌,更看到了那些不易的岁月背后,普通人们不屈的力量。



1条评分金币+14
huozm32831 金币 +14 - 8小时前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忘 记 签 到 是 最郁闷的事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61100
金币
427928
道行
20030
原创
766
奖券
302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9379(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0-29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22:54
1931年的北京城存在显著阶层分化:部分富贵女子衣着时髦打麻将,而多数百姓却因战乱与贫困衣不蔽体。

📌 背景
1931年正值民国时期,北京(当时称北平)社会动荡,军阀混战、自然灾害频发,经济衰退导致贫富差距加剧。日本人拍摄的《亚东印画》第六辑记录了这一时期普通人的生活。

📊 对比分析:两个极端的群体
群体    生活状态描述    典型场景    来源引用
富贵女子    打麻将、衣着华丽、打扮时髦    四位年轻女子围坐打麻将    
底层百姓    衣不蔽体、乞丐遍布、靠摆摊或劳力谋生    卖豆腐脑小贩、街头乞丐
🔍 原因解析
战乱与赋税:军阀混战导致赋税沉重,普通农民需将大部分收成交给军阀,甚至被迫卖儿鬻女。
城市经济畸形:北平作为古都,传统手工业和流动商贩是底层主要生计来源,但收入微薄。
社会结构固化:权贵阶层与底层百姓生活割裂,如八大胡同的风月场所与街头乞丐共存。
✅ 结论
1931年北京的社会矛盾集中体现了民国时期“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现实。富贵女子的麻将娱乐与底层百姓的生存挣扎形成强烈对比,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困境。


1条评分金币+6
huozm32831 金币 +6 - 8小时前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98021
金币
506236
道行
2004
原创
2433
奖券
3100
斑龄
39
道券
1134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3999(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0-29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昨天 23:06
1931年由日本人拍摄并收录于《亚东印画辑》中的老北京日常生活照片,是研究民国时期中国社会风貌极为珍贵的视觉史料。这些影像不仅记录了当时北京的城市景观、市井生活、民俗风情,也折射出20世纪初期东亚地缘政治背景下日本对华文化调查与情报收集的历史背景。要获取这些历史影像资料,可通过以下几种系统性途径,并结合学术研究视角进行深入利用:

---

一、专业档案馆与图书馆资源(权威来源)

中国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上海图书馆近代文献部等机构收藏有部分《亚东印画辑》原册或数字化副本。这些图书馆近年来积极推进民国文献的数字化工程,部分《亚东印画辑》内容已上线“中华古籍资源库”“全国报刊索引”等平台,可免费检索浏览。

此外,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等也藏有完整的《亚东印画辑》原件或微缩胶片。由于该画辑由“满蒙印画协会”(后并入“亚东映画协会”)出版,属日本侵华期间的文化机构产物,其原始资料在日本保存较为完整。

> 建议:通过图书馆的“馆际互借”或“文献传递服务”申请高清扫描件;关注中日合作的“近代中日图像档案数据库”项目进展。

---

二、学术出版物与专题图录(精选整理)

尽管全套《亚东印画辑》共发行15辑、约1800张照片,散落各处,但已有学者对其进行系统整理。例如:

-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亚东印画辑〉精选集》(作者:沈弘,重庆出版社)共四卷,精选其中400余幅与中国相关的影像,含大量北京街景、百姓劳作、节庆仪式等,并配有详尽文字考据。
- 《老北京图鉴——从〈亚东印画辑〉看民国城市生活》类书籍亦陆续出版,侧重社会史解读。

此类出版物不仅提供高清图像,更附有拍摄时间、地点考证、人物服饰分析、建筑变迁比对等内容,极大提升资料的学术价值。

> 提示:优先选择带有ISBN编号、由正规出版社发行的图文书,避免网络流传的未经考证版本误导。

---

三、数字平台与在线数据库(便捷获取)

随着开放获取运动的发展,多个数字平台提供《亚东印画辑》部分内容:

1. “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http://www.cnbksy.cn)  
   上海图书馆主办,设有“晚清至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亚东印画辑》部分分册,支持关键词检索(如“北平”“天桥”“骆驼队”),可下载PDF格式页面。

2. “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近代数字图书馆”(https://dl.ndl.go.jp)  
   搜索关键词「亜東印画輯」或「北京」,可找到原始日文版彩色封面及内页图片,多数为公开版权,允许非商业使用。

3. Pinterest、Flickr 等国际图像平台  
   虽非官方渠道,但有历史爱好者上传高分辨率截图,适合初步浏览与灵感启发,但需谨慎核实出处与断代准确性。

> 注意:使用时应标注原始来源,遵守版权规定,尤其用于出版或展览时须取得授权。

---

四、博物馆展览与特展档案(沉浸式体验)

国内如北京民俗博物馆、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曾举办以“影像中的旧京”为主题的特展,展出《亚东印画辑》原件或复制件。这类展览通常配有策展人导览手册、语音讲解和互动装置,有助于理解照片背后的社会语境。

同时,一些高校美术馆(如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也会策划“殖民视觉与东方再现”类主题展,将《亚东印画辑》置于批判性视野下讨论其作为“观察者凝视”的双重性——既是真实记录,也是帝国话语建构的一部分。

> 推荐:关注年度文博展览计划,参与相关讲座与工作坊,拓展跨学科理解。

---

五、研究路径建议:从获取到深度解读

单纯获取图像只是第一步,真正发挥其价值需结合多维研究方法:

| 维度 | 解读方向 |
|------|----------|
| 城市空间史 | 对比1931年照片与清代舆图、现代卫星图,分析胡同格局、城墙拆除、交通方式演变 |
| 日常生活史 | 观察挑水夫、拉车人、茶馆顾客的衣着动作,揭示底层生存状态与社会分工 |
| 视觉人类学 | 分析摄影构图、人物姿态是否被“摆拍”,探讨日本人如何“观看”中国 |
| 殖民影像政治 | 结合南满铁道株式会社的情报职能,反思图像采集背后的地缘战略意图 |

> 深层思考:这些照片既是“历史的眼睛”,也是“权力的镜头”。我们在欣赏其美学价值的同时,也应警惕其可能隐含的文化偏见与意识形态预设。

---

总结与行动建议

要全面获取并有效利用1931年《亚东印画辑》中的老北京影像,建议采取“三步走策略”:

1. 入门阶段:阅读沈弘编译的精选集,建立基础认知;
2. 深入阶段:访问国家图书馆或日本国会图书馆数据库,调取原始资料;
3. 研究阶段:结合城市史、影像史、后殖民理论,撰写论文或策展文案。

这些照片不仅是怀旧的对象,更是打开民国社会肌理的一把钥匙。它们提醒我们:历史不仅存在于文字之中,更潜藏于一个挑担商人的背影、一辆黄包车的轮痕、一座牌楼的倒影里。唯有细致凝视,方能听见时光深处的低语。
1条评分金币+6
huozm32831 金币 +6 - 8小时前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