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古汇今的当代合院:西村东社的实践与启示
项目概述
西村东社项目位于黄土高原边缘的一座四线城市城郊村庄,是业主(一位长三角企业家)为家乡老人及家族团聚打造的复合型居所。项目占地1.2亩,场地呈平行四边形且存在4.5米南北高差。设计以“古今融合、南北对话、场地应答”为核心策略,将传统合院空间逻辑与现代生活需求、江南园林意趣与西北窑洞记忆相结合,创造出既扎根地域又面向当代的居住空间。
设计缘起与背景
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愁载体
在中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老宅改造已超越居住功能,成为承载乡愁记忆、激发乡村活力的重要途径。西村东社的命名本身即是对传统村落“东社”记忆的延续,旨在构建一个兼具日常居住与情感团聚功能的空间。
场地挑战与机遇
- 地形高差:4.5米南北高差带来空间组织难题,但也为“三进三路”布局提供了天然条件。
- 工艺缺失:当地传统木作匠人匮乏,迫使设计转向“混凝土框架+砖混”为主体、“小木作工业化定制”的混合建造方式。
- 文化情结:业主对江南园林与西北窑洞的双重偏好,需在有限场地内实现文化融合。
核心设计策略
一、古今融合:传统空间逻辑的现代转译
1. 结构与建造的平衡
- 主体采用本地施工队熟悉的“混凝土框架+砖混”结构,确保建造可行性。
- 门窗、连廊等精细化构件通过工厂定制安装,弥补传统工艺短板。例如连廊采用钢结构与金属铝板,替代传统木构,既保证精度又适应现代生活需求。
2. 三进院落的空间演绎
- 第一进(入口空间):由门厅、照壁、茶室及连廊围合,形成“过白”效果。半开放设计通过天光引入和空间渗透,营造“以小见大”的传统意境。
- 第二进(主体院落):包含二层居住建筑、会客厅、宴会厅。打破“宅园分离”,将接待功能独立设置并通过连廊连接,实现居住与社交空间的融合。
- 第三进(后院):安排子女房、家务院及停车院落,灵活应对现代生活需求。东西两侧增设通行连廊,形成“三进三路”的复杂空间结构,强化传统合院的递进感。
二、南北对话:文化记忆的空间叙事
1. 前院:江南园林的在地化表达
- 借鉴江南园林“轩、榭、角亭”意象,将会客厅、宴会厅、茶室拆分为独立单体,通过复廊、爬山廊连接。连廊采用工业化材料,却通过曲折布局营造传统园林的“步移景异”。
- 引入水景元素:保留场地原有水井,打造“窄溪扩池”的理水效果。虽受限于气候缩小水面,但仍通过“溪涧相连”的手法营造小中见大的意境。给排水系统采用深埋保温措施,适应北方寒冷气候。
2. 后院:西北窑洞文化的现代转译
- 地形适应:建筑剖面随4.5米高差自然抬升,形成类似山地窑洞的“层层叠叠”空间体验。
- 材料选择:外墙采用当地“草泥灰”工艺,搭配拱形门窗强化地域特征;后院空间尺度控制再现西北民居“高屋敞院”的记忆。
- 气候适配:纵剖面设计确保冬季各建筑均能获得充足日照,既实用又贴合地方生活习惯。
三、场地应答:地形与文脉的共生策略
1. 高差利用与交通组织
- 第三进院落直接连通北侧道路,预留临时停车位。通过室内外复合交通(如自由阶梯、爬山廊)化解高差,强化传统院落的递进仪式感。
- 家务院与东侧车库通道的设置,提升了实用性并与周边建筑尺度协调。
2. 材料与工艺的在地性创新
- 就近取材:采用当地加气块、黏土砖,减少运输成本。围墙选用陶土面砖(替代釉面砖),结合水泥抹灰压顶,提升品质感。
- 传统工艺现代化:榆木大门与花岗岩门套结合;青砖花格栏杆与现代玻璃栏板衔接;地面铺装融合“花街铺地”与本土碎石片铺地,展现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3. 体量控制与村落融合
- 建筑高度控制在两层以内,与周边民居保持一致。围墙随地形变化高度,在保障私密性的同时避免视线阻隔,实现与村落肌理的有机共生。
细节亮点
- 连廊系统:融合单廊、复廊、爬山廊等多种形式,如宴会厅至主楼的爬山廊不仅解决高差问题,还成为重要的观景路径。
- 照壁设计:透过照壁顶端的一线天光形成“过白”效果,以极简手法暗示传统空间的深远意境。
- 水景处理:在寒冷地区保留水景的尝试,通过技术手段(深埋保温管道)实现文化符号的在地化落地。
结语:限制条件下的创造性转化
西村东社项目通过“古今融合、南北对话、场地应答”的策略,在低技术建造条件下实现了传统空间意趣的当代转译。它证明了设计的价值在于精准提取地域与文化基因,并进行创造性转化以适配现实需求。该项目不仅是业主家族的情感载体,也为当代乡村建筑改造提供了宝贵经验——如何在尊重在地性的同时,注入新的生活活力与文化内涵。
正如文中所述,“限制条件下的创造性转化”是设计的核心价值。西村东社通过巧妙应对工艺缺失、文化融合、地形高差等挑战,最终呈现出一个既有黄土高原粗犷气质,又不失江南园林细腻雅致的居住空间,真正做到了“融古汇今”,让传统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新生。
---
该项目的成功实践,与近年来多个新中式合院项目(如天坛府·九阙、南通桃李春风苑、翠云熹园等)的理念不谋而合,均强调在传承传统文化基因的基础上,通过现代设计语言和技术手段,创造符合当代人生活方式的理想居所。这种“融古汇今”的设计思路,已成为中国当代建筑创新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