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2阅读
  • 2回复

[猎奇]中国唯一接纳的外来民族,曾跟我们一起抗日,如今只认中国是祖国 [10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527801728
道友贴图厅主管

UID: 1461284

精华: 7
职务: 山庄总管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74273
金币
43276
道行
38009
原创
2466
奖券
5004
斑龄
136
道券
1170
获奖
0
座驾
电动三轮
设备
相机:索尼NEX-3N
 摄影级
中级认证
在线时间: 45839(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2-05
最后登录: 2025-10-0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2:58



在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中,有一个少数民族看起来格外“显眼”:金发碧眼、高鼻深目,说起普通话却比不少南方人还地道。

他们不是游客,也不是移民,而是中国法律正式确认的少数民族成员。

更特别的是,他们是唯一一个“外来”却被中国正式接纳、并彻底融入中华民族的群体——俄罗斯族。



他们并非偶然“路过”,而是扎根于这片土地已有百余年。更重要的是,在中国最艰难的抗战岁月里,这些看似“异族”的人,拿起枪、扛起旗,与中国同胞并肩作战。

他们不只是住在中国,更把中国当成唯一的祖国。这份认同,不靠血统,而靠选择;不靠肤色,而靠历史。

从边疆来客到民族一员:俄罗斯族的“落户史”

如果翻开历史,俄罗斯族的到来并不是一场“计划内”的移民,而是命运的推演。

最早一批俄罗斯人进入中国,可以追溯到清朝。



那时有逃避战乱的哥萨克、有被俘的战俘,也有传教士、商人,零零散散地在中俄边境一带活动。但真正形成大规模迁徙,是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沙俄扩张与国内动荡让大量俄罗斯族裔离乡避乱,穿越边境,进入中国东北和新疆。

那时候的中国虽然动荡,却给了这些异乡人一块能安身立命的土地。他们在黑龙江、内蒙古、新疆等地定居下来,靠自己的双手生活,也逐渐与当地民族通婚、交流,慢慢地从“过客”变成了“邻居”。



新中国成立后,这个群体没有被忽略,更没有被排斥,而是被国家正式确认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命名为“俄罗斯族”。这一身份转变,不是简单的行政认定,而是对他们长期以来在中国生活、融合、认同的回应。

他们不再是“外国人”,而是中国人。

抗战岁月:金发的战士,黑发的兄弟

当很多人还在为“认同”这个词争论时,俄罗斯族早就在战火中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

1930年代,日本侵略者铁蹄踏入东北,中华大地陷入黑暗。面对外敌,俄罗斯族没有选择旁观,而是选择站在中国人一边,拿起武器,守护这片他们早已视为故土的土地。



在东北抗日联军中,活跃着不少俄罗斯族战士。他们与杨靖宇、赵尚志一同作战,在茫茫林海雪原中与日军周旋。有人牺牲在密林深处,有人至死未归,但他们的名字,早已刻在中国抗战的记忆里。

而在西北边疆,新疆的“俄罗斯归化军”也在维护边境稳定、协助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或许不是主力部队,但他们的存在,是民族团结最真实的写照。



战争,是最残酷的考验,也是最直接的认同。当子弹飞来时,谁与你同战壕,谁就与你是兄弟。俄罗斯族用血与火,在那一代中国人的心中,赢得了真正的尊重。

活得像中国人,也活得不像别人

民族认同,并不止于战场。更长久的,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是你吃什么、说什么、信什么、爱什么。



俄罗斯族虽然保有自己的传统,比如喜欢面食、奶制品,也有人信仰东正教,但走进他们的社区,你很难分得清“边界”。

在黑龙江的俄罗斯族家庭,红菜汤旁边可能就是一锅东北大炖菜;在新疆的村庄,俄式白面包和拉条子同桌摆放,吃法随人喜好。

他们说汉语,用简体字,上中国的学校,过中国的节日,也不过于强调“我们是少数民族”,而是自然地说“咱们中国人”。



他们在教育中重视双语教学,既传承族语,也重视普通话;既教孩子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也教他们热爱祖国的大地。

根据最新统计,中国境内的俄罗斯族人口大约在1.6万人左右,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新疆、内蒙古等地。他们人数不多,声音不响,却用一种极其坚定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归属感——中国,不是第二故乡,而是唯一的祖国。



即便在当今国际局势复杂、民族认同成为敏感话题的背景下,俄罗斯族的立场依旧明晰。

他们认同国家、热爱土地、参与社会,不搞“特殊”,也不搞“例外”。他们的“少数”,是一种文化上的独特,而不是政治上的分裂。

俄罗斯族的故事是一部活的民族融合史。他们没有多少“官方宣传”,但他们的存在,就是最真实的“民族团结”。

中国并没有盲目接纳所有外来族群,但对那些真心认同这片土地、愿意与各族人民共命运的群体,中国从不吝惜接纳与尊重。这种“宽”不是无原则的包容,而是对共同价值、共同历史的认可。



俄罗斯族的认同告诉我们:一个民族是否属于某个国家,不在于肤色、语言或宗教,而在于你是否愿意与这个国家风雨同舟、生死与共。

他们不是“别人”,是“我们”;不是“在中国的俄罗斯人”,而是“中国的俄罗斯族”。

他们的故事,不只属于他们,也属于整个中华民族。



在这个多元一体的大家庭中,每一个真心认同国家、热爱土地的民族,都是中国最宝贵的财富。俄罗斯族的存在,正是这种包容力的最好注脚,也是中国多民族国家构建理念最真实的体现。

参考来源:中华网:2023-9-16《我国唯一接纳的外来民族,曾为抗战做巨大贡献,如今称中国为祖国》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忘 记 签 到 是 最郁闷的事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92172
金币
461602
道行
2004
原创
2430
奖券
3015
斑龄
38
道券
1104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2802(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0-08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23:30
在中国56个民族中,俄罗斯族是唯一一个在体貌特征上具有“金发碧眼、高鼻深目”等典型欧罗巴人种(白种人)特征的少数民族,同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也能流利使用普通话。

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深入解析:

---

一、民族身份与外貌特征:俄罗斯族的独特性

中国俄罗斯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认定的56个民族之一,其祖先主要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从俄罗斯迁入中国的斯拉夫人。他们多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尤其是伊犁、塔城、阿勒泰和乌鲁木齐)、内蒙古自治区以及黑龙江等地。

由于其血统源自东欧斯拉夫民族,俄罗斯族普遍具有:
- 浅色或金色头发
- 蓝色或绿色眼睛
- 高挺的鼻梁
- 深邃的眼窝
- 白皙的皮肤

这些特征与中国大多数东亚蒙古人种的民族形成鲜明对比,使他们在视觉上极具辨识度。

---

二、语言能力:双语乃至多语并行

尽管外貌上具有欧洲特征,但经过百余年的本土化融合,中国俄罗斯族绝大多数已能熟练使用汉语普通话,尤其是在年轻一代中,普通话已成为主要交流语言。

许多俄罗斯族人还掌握:
- 本民族语言(俄语)
- 当地少数民族语言(如哈萨克语、维吾尔语,在新疆地区)
-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中文读写)

这种多语能力使他们在边疆地区的文化交流、贸易往来和外交事务中曾发挥重要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政府尊重并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化,部分年长者仍保留使用俄语书写和口语交流的习惯,但在教育体系和社会生活中,普通话的普及使得俄罗斯族完全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

---

三、历史背景与民族融合进程

中国俄罗斯族的形成主要有三个历史来源:
1. 沙俄时期移民:19世纪后期,随着沙俄对中亚和远东扩张,部分俄国人迁居中国西北边境。
2. 十月革命后避难者:1917年俄国革命后,不少白俄官兵、贵族和平民逃入中国新疆和东北。
3. 中俄通婚后代:长期与中国汉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通婚后形成的混血群体,也被认定为俄罗斯族。

随着时间推移,这一群体逐步接受中国国籍(特别是在1950年代中国政府对归国侨民进行国籍认定后),成为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

---

四、文化认同与国家归属

尽管在外貌和部分文化习俗(如饮食习惯、东正教信仰等)上保留了一些俄罗斯传统,但中国俄罗斯族普遍具有强烈的国家认同感。他们:
- 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
- 参与全国性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生活
- 在节日中既庆祝春节也保留复活节等传统
- 多数人视自己为“中国人”,而非外国裔

这种“外貌异域、内心中华”的特点,正是中国多元一体民族格局的生动体现。

---

五、现实意义:跨文明交融的象征

俄罗斯族的存在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民族多样性,更体现了中国作为多民族国家所具有的包容性和文化整合力。他们的经历说明:
- 民族识别不以相貌为标准,而以历史渊源、语言文化、自我认同和国家政策为基础;
- 外貌上的“异质性”并不影响对国家的忠诚与文化的融合;
- 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已成为连接各民族的重要纽带。

因此,俄罗斯族是中国民族版图中一颗独特而璀璨的明珠——他们是“长得像外国人,说得比你还标准”的普通话使用者,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最富跨文化色彩的见证者。

---

> 补充说明:除俄罗斯族外,中国境内极少数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或混血个体也可能呈现类似外貌特征,但仅俄罗斯族作为一个完整民族群体系统性具备“金发碧眼+流利普通话”的组合特质。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58661
金币
403267
道行
20030
原创
764
奖券
302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8950(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0-08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5小时前
生活方式中西结合:黑龙江家庭中红菜汤与东北炖菜并存,新疆地区俄式面包与拉条子共桌。
官方认定的外来民族
作为中国唯一官方接纳并融入五十六个民族体系的外来群体,其身份可追溯至清代:
早期移民包括沙俄时期的战俘、商人、传教士及避乱平民,主要定居新疆伊犁、塔城及东北哈尔滨。
1950年代新中国正式确认其民族身份,命名为"俄罗斯族",标志法律层面的完全接纳。
二、抗日战争中的重大贡献
组建抗日武装力量

东北战场:加入抗日联军,与杨靖宇、赵尚志并肩作战,牺牲者众多。
西北战场:在新疆组建"归化军",成员多为俄罗斯族青年,参与塔城、伊犁等地战役,以少胜多重创日军。
跨国支援与后勤保障

开辟秘密物资通道,突破日军封锁线运送苏联援华物资。
1940年苏联对德作战期间,仍动员海外亲属赴华支援抗战。
惨烈牺牲比例
战时人口仅万余人,近半数青壮年牺牲于抗日战场,为各民族中最高伤亡率之一。

三、国家认同与文化扎根
主动融入的宣言
1935年新疆民族代表大会上,俄罗斯族代表庄严宣告:"我们是中国人,以中国为唯一祖国"。

现代社会的身份实践

人口约1.6万(2025年数据),分布在黑龙江、新疆、内蒙古等地。
坚持双语教育(俄语+普通话),传承文化的同时强调国家认同。
在当代国际局势中始终明确立场:"中国是唯一的祖国,非第二故乡"。
四、历史象征人物
林虎将军
中国首位白人空军中将,俄罗斯族后裔:

抗日战争中参与多场空战;
1949年开国大典驾机飞越天安门,成为国家象征。
总结
俄罗斯族以三个"唯一"定义其特殊性:
✅ 唯一被官方接纳的外来民族
✅ 唯一白人特征的少数民族
✅ 唯一以整族之力投身抗战的外来群体
他们用鲜血兑现"与中国生死与共"的誓言,诠释了民族认同的本质在于共同命运的选择,而非血统或外貌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