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阅读
  • 0回复

[红楼梦]贾母为什么要掰谎?她说的佳人是暗示宝钗还是黛玉?[4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4418
金币
5030
道行
19523
原创
29391
奖券
18047
斑龄
200
道券
10559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3778(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10-0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5:28

《红楼梦》中有一场非常精彩且意义深远的“戏中戏”——贾母掰谎。这不仅是情节的高潮,更是理解贾母立场和钗黛关系的关键。一、贾母为什么要“掰谎”?
贾母的“掰谎”,发生在第五十四回“史太君破陈腐旧套”,绝不仅仅是闲话家常,而是一次经过深思熟虑、有明确针对性的政治表态。其动机是多层次的:
1、最直接的导火索:维护当下秩序,敲山震虎
掰谎发生在元宵家宴上,说书女先生刚讲了一个“佳人才子”的故事。这种故事套路是:才子佳人一见钟情,私定终身,中间有个“小人”拨乱其间,最后高中团圆。贾母立刻抓住这个由头,进行了猛烈批判。
批判“鬼不成鬼,贼不成贼”:她痛斥所谓“佳人”不见得是真正的知书达理的小姐,大家闺秀身边丫鬟嬷嬷一大群,根本不可能私会男子。她这是在划清界限,维护贾府和自己孙女们的名誉,表明贾府家教严谨,绝无此类丑事。
敲打薛姨妈一家:此时,“金玉良缘”的舆论在贾府已经传播甚广。薛家是客居贾府,薛宝钗作为待选秀女的大家闺秀,如果与“见到清俊男子就想起终身大事”的论调扯上关系,是极为难堪的。贾母此言,等于是在公开场合否定“私相授受”行为的合法性,这直接冲击了“金玉良缘”的舆论基础(因为“金玉之说”本身就带有宿命和主动的色彩,与“父母之命”的纯粹包办有所不同)。这是对薛家一种非常高级且得体的警告。
2、深层的家族考量:捍卫“木石前盟”,保护宝玉黛玉
贾母是“木石前盟”最坚定的支持者。她深知宝玉和黛玉自幼一处长大,感情深厚,但他们的亲近是在她眼皮底下、合乎礼教的青梅竹马。她必须将这种感情与“才子佳人”的私情严格区分开来,以保护两个心爱的玉儿免受流言蜚语的伤害。她强调“我们这样的人家,从无此事”,也是在为宝黛的亲密关系提供一个“安全”的官方解释。
3、高超的说话艺术:一石三鸟,立于不败之地
贾母的厉害之处在于,她全程没有点名道姓,只是批判一种“陈腐旧套”。她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谁也挑不出错来。这番话:
对薛家:是警告。
对王夫人(可能更倾向金玉良缘):是表态。
对全家上下:是整肃家风。
对宝黛:是保护。

二、“佳人”暗示的是宝钗还是黛玉?
这是一个核心的争议点。结合上下文和人物关系来看,贾母表面上批判的“佳人”模板,更直接地影射的是薛宝钗,但她真正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和澄清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关系。
1. 为什么说更指向薛宝钗?
时机与舆论:“金玉良缘”是外来的、带有明确目的的舆论,这与“才子佳人”故事里带有目的性的“一见钟情”有相似之处。而宝钗作为客居的小姐,其行为需要格外谨慎。
贾母的针对性:贾母说“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这话放在当时的情境下,薛宝钗对宝玉的规劝、关心以及“金玉”之说,更容易被外界解读为带有“终身大事”的意图。而黛玉和宝玉是自幼一起长大的表兄妹,关系性质不同。
“不是佳人”的潜台词:贾母极力辩白“我们家的姑娘们”绝不是这样的佳人。这等于把薛宝钗(客居小姐)从“我们家的姑娘”中区分了出去,暗示她可能属于需要被警惕的那一类。

2. 为什么说终极目的是为了保护黛玉?
划清界限:宝黛朝夕相处,最容易被外人用“才子佳人”的旧套来非议。贾母抢先一步,以最严厉的态度批判这种模式,就等于为宝黛的亲密关系建立了一道防火墙。意思是:我们家的孩子感情好,那是兄妹情深,绝不是什么私情。
排除竞争对手:通过公开否定“金玉良缘”的潜在逻辑,贾母实际上是在为“木石前盟”扫清障碍。如果“金玉”所代表的“宿命+主动”模式被否定,那么建立在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基础上的“木石”关系就显得更加自然和正当。
结论:贾母掰谎,是一次一箭双雕的精妙布局。
她批判的“佳人”形象,其枪头主要对准的是薛宝钗和“金玉良缘”的舆论,但她的战略核心和最终目的,是为了捍卫和保护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木石前盟”。
她通过这场高水平的演说,成功地在道德上占据了制高点,既警告了薛家,又净化了贾府内部的舆论环境,还为宝黛的爱情提供了合法的外衣。这充分展现了贾母作为贾府最高统治者深谋远虑、精明老辣的政治手腕。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