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岁的大叔是个典型的北方人,爱吃面、爱吃肉。年轻时在单位食堂工作,对各种肉类烹饪了如指掌。退休后生活节奏放慢,他最大的爱好就是在厨房研究新菜。
几年前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后,他一下子慌了神,以为得糖尿病就得和肉彻底告别了。儿子听信网传“糖尿病人最好吃素”,开始让他清粥小菜地过日子。
起初血糖是下来了,但人也跟着瘦了一大圈,精神一天不如一天,体检还查出轻度贫血。

一次在医院复查时,内分泌科的医生听了大叔的饮食描述,立刻摇头说:“糖尿病人不是不能吃肉,而是要吃对肉。吃错了,血糖飙升;吃对了,既营养又稳糖。”
这番话点醒了大叔,他开始认真学习“糖尿病人如何科学吃肉”。

很多人一得糖尿病,就下意识地把肉列为“高风险食物”,甚至把吃肉和血糖飙升画上等号。但真相远比你想象的更复杂。
肉类并不是血糖的直接元凶,反而在糖尿病管理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营养角色。问题的关键,不是吃不吃肉,而是吃哪种肉、怎么吃、吃多少。

从营养学的角度看,肉类提供优质蛋白质,是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来源,参与组织修复、免疫维持、酶合成等多个关键生理过程。
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摄入充足蛋白不仅有助于延缓胃排空,减少餐后血糖波动,还能增强饱腹感,有利于控制体重。

2021年发表于《糖尿病治疗进展》的一项系统综述指出,适量高质量蛋白摄入对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胰岛素敏感性均有正面作用。
问题在于,不同肉类的脂肪含量、饱和脂肪酸比例、胆固醇水平等差异巨大,而这些正是影响血糖及并发症风险的关键变量。

被称为“糖友禁区”的,是那些高脂、高胆固醇、深加工的红肉或加工肉制品。例如香肠、培根、腊肉、午餐肉、油炸肉饼。
这类食物普遍含有大量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酸,不仅会引发胰岛素抵抗,还可能升高血脂、加速动脉硬化,增加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

一项涵盖了30多万人的Meta分析显示,每天摄入超过50克加工肉制品者,糖尿病风险增加了19%。
特别是腌制类肉品中常添加亚硝酸盐、防腐剂等添加剂,也会对胰岛β细胞造成长期损伤。医生普遍建议,糖尿病人应尽量避免食用此类肉类,尤其不能作为主菜日常食用。

而可以适当多吃的,是那些脂肪含量低、蛋白质丰富、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清爽型”肉类。首推鱼肉,特别是深海鱼如三文鱼、金枪鱼、鳕鱼等。
这类鱼类不仅富含优质蛋白,还含有丰富的Omega-3脂肪酸,已被证实具有抗炎、降脂、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
2022年《中华糖尿病杂志》报道的一项临床干预研究发现,每周摄入两次深海鱼的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水平较对照组下降了约9.3%,且糖化血红蛋白也有显著改善。

另一个推荐是去皮禽肉,尤其是鸡胸肉、鸭胸肉等。这类肉类脂肪含量低,且氨基酸组成接近人体需求,消化吸收率高,是糖尿病人日常蛋白摄入的良好来源。
需要注意的是,必须去皮食用,因禽类皮下脂肪含量极高,热量和胆固醇大幅增加。此外,建议采用蒸、煮、炖、焖等低油烹饪方式,尽量避免煎炸和红烧。

在实际生活中,糖尿病患者完全可以做到“吃肉吃得香,血糖不失控”,关键是掌握几个要点:一是定量控制,每餐摄入的动物蛋白建议控制在40~60克左右,相当于一个巴掌大小的去皮鸡胸或一条手掌长的蒸鱼。
二是避免与高GI(血糖生成指数)主食同食,如红烧肉配白米饭就容易导致血糖暴涨。可选择粗粮、豆类、杂粮粥搭配,有助于延缓糖分吸收。

三是注意烹饪方式,肉类不宜过度加热久煮,否则蛋白质变性影响吸收,还容易产生杂环胺、苯并芘等潜在致癌物。
四是搭配丰富的蔬菜,膳食纤维可以延缓糖分吸收,也能降低餐后胰岛素峰值。像西兰花、芹菜、苦瓜、豆芽等蔬菜都是很好的搭档。

另外,饮食控制不等于压抑口腹之欲,适当满足味蕾对精神状态也是一种“治疗”。临床中不乏控制严格却抑郁焦虑的糖友,反而导致应激激素升高,引起血糖波动。
科学的饮食管理应是有弹性的,掌握“七分营养、三分愉悦”的节奏,才更利于长期坚持。
医生建议,不妨一周安排2~3次鱼类、1~2次去皮禽肉,偶尔搭配豆腐、鸡蛋等植物蛋白,构建一个“多样化、低负担、高满足”的饮食体系。

当然,每个人的病情不同,所处阶段、用药情况、合并症风险也有所差异。比如合并肾病的糖尿病患者,需要限制蛋白总摄入;
而体重过低或有肌肉流失倾向者,则需在医生指导下适当增加优质蛋白的摄入。因此,即便是“好肉”,也要结合个体情况进行调整,不可一概而论。

糖尿病并非饮食的“审判者”,而是对生活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的提醒者。肉能不能吃,吃得是否科学,不仅影响着血糖控制,更直接关系到生活质量与长期预后。
如果你或你的家人正在为“吃什么肉、怎么吃”而焦虑,不妨从今天起,重新认识肉类,甄别能吃的、该避开的,调适方式、掌控份量,把每一口肉吃得安心、吃得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