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5阅读
  • 2回复

[猎奇]三峡绝壁惊现黄金洞,科考队冒死进入,意外揭开埋藏2300年的秘密[12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3447
金币
6036
道行
19523
原创
29331
奖券
17968
斑龄
199
道券
10553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3279(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09-07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9:22
— 本帖被 wowoni 执行加亮操作(2025-09-07) —

1958年的一个午后,奉节县永乐镇农民杨文平正在山中干活,突然发现有鹰隼不断从一个洞穴中飞出。
他心想洞里肯定有不少鸟粪,正好可以收集回去做肥料。于是他用自编的草绳从崖壁滑下,刚一站定就被眼前的景象吓了一跳——几口腐烂的棺材散落在洞中,青铜器皿和生活用具散落的遍地都是。
杨文平顾不上收集鸟粪,匆忙捡起一把青铜剑就逃了出来。专家一看这把剑,立刻震惊了——这竟是战国时期巴人使用的柳叶剑!
一个普通农民的意外发现,让传说中的"黄金洞"再次浮出水面。
夔门绝壁上的这个洞穴,悬在距江面263米的高空,头顶还有近百米的崖壁。千百年来,多少人为了传说中的宝藏前仆后继,却都有去无回。直到现代科技出手,这个千年谜团才终于有了答案。

巴国王子的末路传说:2300年前的绝境逃亡
要搞清楚黄金洞的来历,得从公元前316年说起。
当时正值战国末期,秦国国力日盛,而巴蜀两国却因为领土纠纷打得不可开交。巴国与苴国(巴国分封的小国)关系密切,但蜀国却与苴国有矛盾。蜀王开明十二世讨伐苴侯,苴侯被迫逃到巴国请求庇护。
这给了秦国一个绝佳的机会。
秦惠文王派遣张仪、司马错率军"调停",实际上是想借机吞并巴蜀之地。
《华阳国志·蜀志》详细记录了这段历史:"周慎靓王五年秋,秦大夫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等从石牛道伐蜀,蜀王自于葭萌拒之,败绩。王遁走,至武阳为秦军所害。"
蜀国被灭后,巴国也难逃厄运。张仪贪图巴国富饶的土地,背信弃义地顺道灭了巴国,俘虏了巴王。巴国至此彻底覆灭,秦国将巴蜀之地设置为巴郡、蜀郡和汉中郡。
正是在这种绝境之下,产生了关于黄金洞的第一个传说。《奉节县志卷三十三》记载:"传为巴国王子为躲避秦国追兵,遂携带金银藏于此洞,故名'黄金洞'。"
传说中,巴国王子眼看大势已去,带着一支军队和大批财宝逃到了夔门一带。
这里地势险要,"四面环山,三面临水",确实是个易守难攻的地方。面对几百米高的绝壁,秦兵犯了难。强攻伤亡太大,绕路又没必要,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封死洞口,来个瓮中捉鳖。
被困的巴人在洞里转了七天七夜,好容易找到另一个出口,探头一看——外面就是万丈深渊。进退维谷之下,这支巴人队伍最终全部困死在洞中。

这个传说听起来有几分可信度。
巴人自古就"勇锐善战",《华阳国志》记载他们"天性劲勇"、"人人尚武"。考古发现证实了这一点——战国时期巴人墓葬中,接近一半都有兵器随葬,可见巴人男子几乎人人佩剑。这样一个尚武的民族,在国破之际选择据险抵抗,符合他们的性格特点。
更重要的是,巴国家底确实丰厚。
当时的巴国疆域辽阔,"东至鱼复(奉节),西至僰道(宜宾),北接汉中,南极黔涪",掌控着盐业这个暴利行业,还把持着重要的贸易通道。王室几代人积攒下来的财富,足够支撑一场复国大业。
黄金洞的传说还有其他版本。有人说这里藏的是东汉"白帝"公孙述的财宝,也有人说是诸葛亮的兵书和刘备的宝剑。这些传说虽然各不相同,但都指向一个共同点——洞中有宝。

千年送死史:为什么进洞的人都没回来?
传说越神秘,就越有人想去验证。从三国时期开始,黄金洞就成了寻宝者的噩梦之地。
三国时陆逊手下的一个将军,在方士指引下进入洞中,传说刚进去就被满洞的黄金刺瞎了双眼,不久坠崖而死。这个故事虽然带点神话色彩,但从侧面说明了一个问题——古人对黄金洞确实又爱又怕。
后来一个贪心的夔州知府,大概是明清时期的某位地方官,听说了这个传说也坐不住了。
他召集了几十个仆从,浩浩荡荡地进洞寻宝,结果全军覆没,一个活口都没留下。明朝起义军首领张献忠路过夔门时,也想分一杯羹,派部将进洞。
据说刚到洞口就狂风大作,浓雾将洞口"封住",几个部将被吹得东倒西歪,全部坠入深渊。
乾隆年间的那次行动规模最大。
乾隆皇帝对黄金洞很感兴趣,派了几百名工匠从崖底顺着那些"Z"字形石孔往上爬。结果爬到半山腰,用来固定的木桩一个接一个掉进江里,工匠们以为遇到了神灵,吓得魂飞魄散,最终死伤过半。

为什么这么多人都铩羽而归?说白了就是技术不过关。黄金洞悬在260多米高的绝壁上,洞口上方还有凸出的岩石挡路,古代那些寻宝者全靠血肉之躯往上爬,不死才怪。
更要命的是洞内的环境。漆黑一片,地形复杂,一步踏错就是粉身碎骨。那些支洞窄得像老鼠洞,成年人得侧着身子才能通过,稍微一迷路就出不来了。
20世纪以来,随着攀岩技术的发展,才有人真正进入了黄金洞。1994年中俄联合探险队尝试进洞,因难度太大而放弃。1995年中法联合探险队同样无功而返。
1996年,中英爱三国探险家组成联合探险队,英国探险家伊文思利用SRT单绳技术,花费十几天时间,打了60多个岩钉,终于成功进入洞中。
但这次探险的结果却没有公布,给黄金洞又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
直到2017年,中央电视台联合国家探险队才真正揭开了黄金洞的秘密。

现代科技出马:千年谜团终有解
2017年的春天,一支装备精良的科考队来到了夔门。这次不同以往,他们带着最先进的攀岩设备和探测仪器,要彻底搞清楚黄金洞的秘密。
队员们首先对周边地形进行了详细勘察。
黄金洞就像镶嵌在绝壁上的一颗黑珍珠,想要接近它,得先解决如何上去的问题。经过反复论证,他们决定采用从崖顶下降的办法——这比从下往上爬要安全得多。

当地的老向导提到,崖顶有个不足两米的小平台,或许能当作下降点。为了找到这个平台,队员们冒着生命危险,走过了只有五六十厘米宽的崖边小路。脚下就是万丈深渊,一步踏空就是粉身碎骨。
找到平台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洞口上方有块凸出的岩石,像个天然屋檐,完全挡住了直接下降的路线。
队员们必须来个"曲线救洞"——先降到洞口侧面,然后放弃保护绳索,徒手横移七八米,最后再向上攀爬进洞。

这个过程听起来就让人腿软。没有绳索保护,每挪动一步都可能万劫不复。山风呼啸,岩石湿滑,稍有不慎就是坠崖的下场。经过整整6个小时的生死较量,三名队员终于成功踏进了洞口。
那一刻,所有人都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困扰了人类千年的谜团,终于要有答案了。
然而,进洞后的发现让所有人都很意外。
洞内确实有人工堆砌的石台,总共6个,其中3个位于支洞入口。石台平均高约1米、长约2米,上面散落着腐烂的木头块和人骨。队员们进入支洞继续探索,发现洞内白骨累累,十分阴森。
走了20米后,一堵人工砌成的石墙挡住了去路。这堵墙的用途至今仍是个谜,墙后面是什么也无法得知。由于安全考虑,队员们没有强行突破。
最重要的发现是那些人骨。
科考队员收集了部分骸骨进行碳-14测定,结果显示这些骸骨的主人生活在2300多年前,正好是战国末期。结合杨文平发现的巴式柳叶剑,基本可以确定——黄金洞确实与巴人有关。

但这里不是什么藏宝洞,而是巴人的墓葬之地。洞内的石台实际上是棺椁的放置台,那些人骨就是2300多年前巴人的遗骸。洞内既没有传说中的金银财宝,也没有什么兵书宝剑。
这个发现完全颠覆了人们的想象。传说中的"黄金洞",原来是巴人的"天 葬"之地。
三峡地区自古就有悬棺葬的传统。
春秋战国时期,当地人认为人死后应该葬得越高越好,所谓"弥高者以为至孝,高葬者必有好报"。巴人选择这个险要的洞穴作为墓地,完全符合他们的丧葬习俗。
从奉节夔门到宜昌南津关,全长190公里的三峡峡谷中,类似的悬棺葬遗址有十多处。黄金洞只是其中规模较大的一个,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
那些"Z"字形的石孔,很可能是巴人用来运送棺材的攀爬工具。
虽然我们现在看来不可思议,但在那个时代,这可能是最可行的办法。巴人本来就善于攀爬,加上对死者的敬重,完成这样的工程并非不可能。
千年来无数人为之疯狂的"黄金洞",原来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千年来那些拼命寻宝的人都搞错了方向,金银财宝哪有历史文物珍贵?
一把2300年前的战国柳叶剑,能告诉我们多少巴人的故事?那些古老的墓葬制度,又透露出怎样的文化信息?
这些不仅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更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见证。
巴人其实早就明白了一个道理:真正能传下去的不是金子银子,而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
他们把自己葬在这悬崖绝壁上,或许就是想告诉后人——巴人的精神永远不会倒下。
这个或许比什么宝藏都来得宝贵。
1条评分金币+14
wowoni 金币 +14 - 昨天 16:16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54206
金币
360746
道行
20030
原创
764
奖券
233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8308(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9-07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前天 20:00
关于三峡黄金洞科考发现的核心信息整理,综合多份权威报道:

🔍 一、黄金洞的神秘背景
地理位置与传说

位于瞿塘峡南岸绝壁中央,距江面百米以上,洞口被植被遮掩。
千年传说包括:巴人藏宝(2300年前)、东汉公孙述藏金、刘备军备库、穆桂英战甲存放地等。
历史探索失败记录

张献忠(明末)、乾隆时期工匠、冯玉祥(抗战时)均尝试未果,冯玉祥留下"踏出夔巫打走倭寇"题字。
⚡ 二、科考突破性探索(1998-2017年)
1998年中英爱三国联合行动

首次成功进入,发现:
悬棺残骸与人类白骨
青铜剑、陶器碎片及兵器
神秘象形文字刻痕
2017年央视科考队关键发现

洞壁人工方形孔洞("孟良梯"遗迹),证实古代开凿技术。
祭祀石台与巫蛊图腾:动物焦骨+重生符号,指向巴人祭祀仪式。
推翻宝藏传说:未发现黄金,但揭晓更重要的历史真相。
🏺 三、揭开的千年秘密:巴人最后避难所
巴国灭亡的悲壮史诗

公元前316年秦灭巴国,残部携青铜兵器退守黄金洞抵抗。
洞内悬棺与白骨印证巴人为守护文化殊死抗争,最终集体殒命。
文化价值超越财富

象形文字为古巴蜀文字研究提供新线索。
祭祀台与兵器证实《华阳国志》记载巴人"前歌后舞"的作战习俗。
🧩 四、未解之谜留存
洞口白骨身份(学者推测或为古代探宝者)。
人工孔洞具体建造技术尚无定论。
巴人文字尚未完全破译。
💎 结语:黄金洞的终极秘密并非传说中黄金,而是一部镌刻在悬崖上的巴人史诗。科考队以生命为代价换取的,是比珠宝更珍贵的文明记忆——一个民族在绝境中守护尊严的壮烈背影
1条评分金币+6
wowoni 金币 +6 - 昨天 16:17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83859
金币
395945
道行
2004
原创
2427
奖券
2935
斑龄
37
道券
1068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1118(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9-08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前天 23:06
黄金洞:千年传说背后的历史真相
在奉节夔门绝壁上,距江面263米的高空,有一个神秘的洞穴——“黄金洞”。千百年来,关于它的传说层出不穷,吸引着无数人前仆后继地探寻,却大多有去无回。直到现代科技的介入,这个千年谜团才逐渐被揭开。

黄金洞的传说起源
巴国王子的末路传说
黄金洞的传说要追溯到公元前316年的战国末期。当时,秦国国力强盛,巴蜀两国因领土纠纷纷争不断。蜀王开明十二世讨伐苴侯,苴侯逃到巴国求庇护,这给了秦国吞并巴蜀的绝佳机会。秦惠文王派张仪、司马错率军“调停”,实则借机灭蜀,随后张仪又背信弃义灭了巴国,俘虏巴王,巴国彻底覆灭。

就在这样的绝境下,产生了关于黄金洞的第一个传说。《奉节县志卷三十三》记载,巴国王子为躲避秦国追兵,携带金银藏于此洞,故而得名“黄金洞”。传说中,巴国王子带军队和财宝逃到夔门一带,此地地势险要,秦兵强攻伤亡大,绕路没必要,便封死洞口。被困的巴人在洞里转了七天七夜,找到另一个出口却面临万丈深渊,最终全部困死在洞中。

其他版本传说
黄金洞的传说还有其他版本。有人说这里藏的是东汉“白帝”公孙述的财宝,也有人说是诸葛亮的兵书和刘备的宝剑。这些传说虽各不相同,但都指向洞中有宝这一共同点。

传说背后的可信度分析
巴人尚武的性格特点
从性格特点来看,巴人自古“勇锐善战”,《华阳国志》记载他们“天性劲勇”“人人尚武”。考古发现也证实了这一点,战国时期巴人墓葬中,接近一半都有兵器随葬,可见巴人男子几乎人人佩剑。这样一个尚武的民族,在国破之际选择据险抵抗,符合他们的性格特点,为传说增添了几分可信度。

巴国的雄厚家底
当时的巴国疆域辽阔,“东至鱼复(奉节),西至僰道(宜宾),北接汉中,南极黔涪”,掌控着盐业这个暴利行业,还把持着重要的贸易通道。王室几代人积攒下来的财富,足够支撑一场复国大业,这也让传说中巴国王子携带大量财宝藏于洞中的情节有了物质基础。

千年送死史:探寻者的悲惨结局
古代探寻者的遭遇
从三国时期开始,黄金洞就成了寻宝者的噩梦之地。三国时陆逊手下的一个将军,在方士指引下进入洞中,传说刚进去就被满洞的黄金刺瞎了双眼,不久坠崖而死。后来一个贪心的夔州知府,召集几十个仆从进洞寻宝,结果全军覆没。明朝起义军首领张献忠派部将进洞,刚到洞口就狂风大作,浓雾封住洞口,部将全部坠入深渊。乾隆年间,乾隆皇帝派几百名工匠从崖底顺着“Z”字形石孔往上爬,结果爬到半山腰,木桩接连掉进江里,工匠们吓得魂飞魄散,最终死伤过半。

探寻失败的原因
这么多人铩羽而归,主要原因是技术不过关。黄金洞悬在260多米高的绝壁上,洞口上方还有凸出的岩石挡路,古代寻宝者全靠血肉之躯往上爬,风险极大。而且洞内环境恶劣,漆黑一片,地形复杂,支洞狭窄,成年人得侧着身子才能通过,一旦迷路就很难出来。

现代科技出马:揭开黄金洞的秘密
20世纪以来的探险尝试
20世纪以来,随着攀岩技术的发展,才有人真正尝试进入黄金洞。1994年中俄联合探险队、1995年中法联合探险队都因难度太大而放弃。1996年,中英爱三国探险家组成联合探险队,英国探险家伊文思利用SRT单绳技术,花费十几天时间,打了60多个岩钉,终于成功进入洞中,但这次探险的结果却没有公布,给黄金洞又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

2017年科考队的揭秘行动
2017年春天,一支装备精良的科考队来到夔门。他们带着最先进的攀岩设备和探测仪器,首先对周边地形进行了详细勘察,决定采用从崖顶下降的办法接近洞口。当地老向导提到崖顶有个不足两米的小平台,队员们冒着生命危险,走过只有五六十厘米宽的崖边小路,才找到这个平台。

然而,洞口上方有块凸出的岩石挡住了直接下降的路线。队员们必须先降到洞口侧面,然后放弃保护绳索,徒手横移七八米,最后再向上攀爬进洞。这个过程充满危险,山风呼啸,岩石湿滑,稍有不慎就会坠崖。经过整整6个小时的生死较量,三名队员终于成功踏进了洞口。

洞内发现及真相揭晓
进洞后,队员们发现洞内确实有人工堆砌的石台,总共6个,其中3个位于支洞入口。石台上散落着腐烂的木头块和人骨。进入支洞后,发现洞内白骨累累,十分阴森。走了20米后,一堵人工砌成的石墙挡住了去路,由于安全考虑,队员们没有强行突破。

科考队员收集了部分骸骨进行碳 - 14测定,结果显示这些骸骨的主人生活在2300多年前,正好是战国末期。结合杨文平发现的巴式柳叶剑,基本可以确定黄金洞确实与巴人有关,但这里不是什么藏宝洞,而是巴人的墓葬之地。洞内的石台实际上是棺椁的放置台,那些人骨就是2300多年前巴人的遗骸。

黄金洞真相的文化意义
三峡地区的丧葬习俗
三峡地区自古就有悬棺葬的传统,春秋战国时期,当地人认为人死后应该葬得越高越好,所谓“弥高者以为至孝,高葬者必有好报”。巴人选择这个险要的洞穴作为墓地,完全符合他们的丧葬习俗。从奉节夔门到宜昌南津关,全长190公里的三峡峡谷中,类似的悬棺葬遗址有十多处,黄金洞只是其中规模较大的一个。

历史文物的珍贵价值
那些“Z”字形的石孔,很可能是巴人用来运送棺材的攀爬工具。虽然现在看来不可思议,但在那个时代,这可能是最可行的办法。千年来无数人为之疯狂的“黄金洞”,原来是一个美丽的误会。那些拼命寻宝的人都搞错了方向,金银财宝哪有历史文物珍贵。一把2300年前的战国柳叶剑,能告诉我们多少巴人的故事;那些古老的墓葬制度,又透露出怎样的文化信息。这些不仅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更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见证。

巴人精神的传承
巴人其实早就明白了一个道理:真正能传下去的不是金子银子,而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他们把自己葬在这悬崖绝壁上,或许就是想告诉后人——巴人的精神永远不会倒下,这个或许比什么宝藏都来得宝贵。黄金洞的秘密被揭开,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真实面貌,也让我们更加珍惜那些承载着民族记忆的历史文化遗产。

1条评分金币+6
wowoni 金币 +6 - 昨天 16:17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