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4阅读
  • 2回复

[猎奇]上海,留在记忆里的感动(太全了!)<1 [54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77972
金币
351943
道行
2004
原创
2413
奖券
2855
斑龄
36
道券
1038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9992(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8-17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5小时前
— 本帖被 huozm32831 执行加亮操作(2025-08-17) —


工资和物价
读懂社会的一个方面是考察工资和物价。
很有趣!
几十年前的中国,农产品贱,工业品贵。百元以上是很高的工资,人数极少。
70年代,上海的青年工人,学徒三年
第一年:17.84元/月
第二年:19.84元/月
第三年:21.84元/月
满师后:36元/月,奖金5元。因一直不加工资,民间有“36元万岁”一说。

上海里弄生产组计时工资
0.70;0.80;0.90元/天。星期天没工资。
下面一组物价除特别注明的,为上海1970年代左右及80年代早期价格。购买米面制品和豆浆均要粮票。
芝麻大饼(咸) 3分/只
大饼(甜) 4分/只
老虎脚爪 4分/只
油条 4分/根(半两)
淡豆浆 3分,咸豆浆 4分,甜豆浆 5分。
阳春面 8分/二两一碗(除面条,外加葱花而已)
菜汤面 15分(加现炒的菠菜、油豆腐等)
火柴 2分/盒
盐 0.15元/斤
白砂糖 0.78元/斤(凭糖票供应)
食油 0.88元/斤(1987.1)(凭油票供应)
米 14.30元-17.10元/百斤。
新米、好米要排队买。(凭粮票和购粮证)

赤豆棒冰 4分,奶油雪糕 8分,奶油大雪糕 12分
简装冰砖 19分,中冰砖 40分,大冰砖 76分
掼奶油 30分/杯
涮羊肉 30分/份,饭店
大闸蟹 5元/斤(1985.9)
脆麻花 4分-5分/根
水果蛋糕 4分/只
什锦糖 1.20元/斤
水果糖 1分/颗
盐金枣 3分/一小包
橄榄、桃板等蜜饯一般5分一包
寄放自行车 3分/次
寄放自行车 2元/月(1986)
书籍 1元钱约400页
玻璃围棋(中号) 2.40元/副
公园门票 5分
避孕套 免费
万金油 5分/盒
扇牌肥皂 0.36元/块(1982.12)
黄啤 0.33元/瓶
黑啤 0.36元/瓶
飞马烟 0.28元/包。凭香烟票供应,下同
大前门烟 0.35元/包

勇士烟 0.13元/包
生产烟 0.08元/包
红双喜烟 7元/包(1996.11)
阿尔巴尼亚香烟 0.20元/包。免烟票
零拷墨水 8分/墨水瓶
露天游泳池 8分/场
电影 0.15--0.30元
电影 1元(1985.1)意大利影展
公车最低票价:
汽车 5分
无轨电车 4分
有轨电车 3分
一般最高不超过15分

公交月票 6元(供固定的一个人无限次坐所有市内公车)
寄信 本埠4分,外地8分
寄印刷品 本埠1.5分,外地3分。稿件可当印刷品寄。
公用电话 4分/次,不限时。传呼费5分/次
电费 0.24元/度
公费医疗:生孩子住院费里自己付出部分 101.64元(1986.8)
住家保姆工资 55元/月(1987.3)
小学学费 6元/学期
中学学费 12元/学期
我母亲家的房租 2.54元,约25平方米
房租 8.56元(1987)两室户厨卫独用的单元房,约50平方米
1971年的安徽农村
鸡蛋 6-7分一只
老母鸡 1.30一斤
大闸蟹 0.70一斤
南京到上海火车
慢车 5.40元
直快 6.50元
南京到芜湖慢车2.40元
买连票便宜:芜湖到上海慢车 7.10元
京沪特快硬卧下铺 44.10元(1982.11)

四管半导体收音机 32元
上海牌全钢手表 120元(凭手表票购买)
凤凰牌18型自行车168.50元(1982.5)凭自行车票购买
蝴蝶牌缝纫机 175.40元(1986.12)凭缝纫机票购买
双缸洗衣机 357元(1986.6)
香雪海单门冰箱 125升685元(1984.10)凭票供应
双鹿牌双门冰箱 1260元(1986.12)凭票供应。
台扇 85元
电视机(12吋黑白) 440元(1982)凭票供应
金星牌电视机(14吋彩色) 998元(1984.8)凭票供应
海鸥牌DF相机 453元(1982)
闪光灯 46.70元
摄影暗袋 15元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10巨册) 156元(1986.9)

三洋牌四喇叭收录机 530元(1982.7)另需侨汇券若干张
先锋牌音响 2112.84元(1986)凭出国人员指标
聂耳牌钢琴 2292.50元(1987.5)凭票供应
琴凳 57元
286台式电脑12吋彩显 1M内存 6200元(1992.5)
东芝牌二手24针打印机 1600元
方正三型汉卡 1200元(即WPS)(1993)
结婚证书 1元(1982)
电话初装费 150元(1986.9,上海浦东优惠价)
正版CD 歌剧全剧 360元(三片)
下面这些照片记载了改开前,阿拉上海人生活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满载着老上海人儿时的回忆。时代砸变迁,抹不去的是记忆。
上海人的住房



“老底子”上海人开门几件事 生炉子

男人生炉子一般都这样, 放在风头里让依吹。

一早起来生煤球炉

一早有生炉子的,
弄堂里烟雾腾腾。
倒马桶拎痰盂
一般家里人不多,二三个人、或新婚二个人都用痰盂比较多,倒起来方便。男人倒也不像拎马桶那么尴尬。




牛奶摊

最早买牛奶要凭卡还不是天天有,隔天有。还要排队。后来有了牛奶供应点,方便多了。但奶瓶是千篇一律全市统一的。
大饼油条摊

大饼油条是老上海小百姓最实惠和廉价的早餐。咸大饼三分,甜大饼四分,油酥大饼,油条四分,淡浆三分,咸浆四分,甜浆五分。

油墩子
电话间
那时家里没电话,更没手机,联系亲朋好友都靠公用电话传呼。你要联系的人不但要有电话号,还要有详细的门牌号。

那时公用电话费用:专门传呼3分,接听免费,主拨话费每三分钟/4分。
烟纸店

弄堂口额烟纸店还记得伐

那时的糖果店
老弄堂里故事多

弄堂里一排洗衣机, 天好家家洗东西。

弄堂里:上面挂着五颜六色晾晒的衣裤床单,风吹过时哗哗作响,当时大家调侃称其为“万国旗”。
拧床单

没衣裳机,
要想快点干,
就要拧的干。

弹格路

那时老弄堂弹格路很多的
剃头摊

这样的理发摊上海很多,很受老年人青睐,嘎嘎三胡顺便剃个头。
发大水

上海时常发大水,一落雨水漫金山。

许多老弄堂的家庭里没有水龙头,所以洗刷的水斗一字排列在弄堂居室的一侧,也形成了老弄堂特有风景。

老弄堂的居民空余时间喜欢或坐或站在家门口,来访者都会被大家留在了记忆之中,那时候流动人口寥寥,所以治安出奇的好。当然,也没啥好偷的。

搬场

筑漏

弄堂里的井
露天小便池

当年这样的小便池在上海是老多额,现在来看不可思议。
电线木头

老上海风景线

弄堂里吃饭
夏天乘风凉
上海个旧城区格老城厢呒没改造之前,大多数个上海人轧勒一道——一条十几只门牌号头个弄堂里可以住进几十甚至上百家人家。住个面积小、住个人头多,碰上三伏天,大家热煞。于是上上下下、前前后后个人家一到吃夜饭前后就侪情愿到大弄堂里、到小马路上去乘乘风凉。



晚饭后,男女老少竹榻藤椅齐上阵,占据好的位子。拿把扇子带壶凉茶,开始吹牛嘎三胡。所谓好位子:一是有穿堂风,二是有路灯。



闸北区中兴里

汏浴
老虎灶

泡开水到老虎灶, 一分钱一热水瓶, 二分钱一铜吊。
爆米花

爆米花, 爆一壶8分钱, 加粒糖精片2分钱。
一般爆的都是珍珠米(玉米), 年糕片,山芋干, “赤屁豆(蚕豆)”。
钉碗

补...坏碗呃, 砂锅(锔钉或叫锔瓷), 俗语叫钉碗, 如今这手艺已后继无人了。
麦芽糖&棉花糖

麦芽糖又叫“劲糖“、 “搞搞糖”
阉鸡

阉鸡又叫“顿鸡”
铅皮匠

搪锅底,火烙铁焊补搪瓷脸盆漏洞等,当时的搪瓷颜料现在市场上已经绝迹,是一种装在长条塑料小口袋里的,颜色有多样。
磨剪刀

吆喝: 削...刀磨剪刀
铜匠

修笔匠&秤匠

篾匠&桶匠
1条评分金币+22
huozm32831 金币 +22 - 2小时前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77972
金币
351943
道行
2004
原创
2413
奖券
2855
斑龄
36
道券
1038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9992(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8-17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15小时前
上海,留在记忆里的感动

上文通过一系列详实的数据和生动的照片,勾勒出了几十年前上海的生活画卷,让人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时代。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这些记忆背后的故事和感动。

一、工资与物价:生活的点滴记录

几十年前的上海,工资水平虽然不高,但物价也相对低廉。学徒工的工资从17.84元/月逐渐增长到满师后的36元/月,还有5元的奖金。这些数字虽然看似微不足道,但在那个时代,却是许多家庭赖以生存的基础。而物价方面,从三分钱的芝麻大饼到五分钱的甜豆浆,再到八分钱的阳春面,这些价格都深深地烙印在了人们的记忆中。这些低廉的价格,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物质生活的朴素和简单。

二、生活场景:弄堂里的温馨与热闹

上文的照片和文字描述,将我们带回了老上海的弄堂生活。生炉子、倒马桶、拎痰盂,这些看似琐碎的事情,却是当时人们生活的日常。弄堂里的大饼油条摊、油墩子、电话间、烟纸店,这些场所不仅是人们购买生活必需品的地方,更是邻里之间交流情感、传递信息的场所。弄堂里的井、剃头摊、露天小便池,这些设施虽然简陋,但却承载着人们的生活记忆和温情。

三、社会风貌:朴实与纯真

在那个时代,虽然物质条件相对匮乏,但人们的精神世界却是丰富和充实的。弄堂里的居民们喜欢坐在一起乘风凉、嘎三胡,这种简单而纯粹的娱乐方式,让人们感受到了邻里之间的亲近和温暖。而像爆米花、钉碗、麦芽糖等这些传统的手艺和美食,更是让人们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独特魅力。

四、时代变迁:回忆与感慨

随着时代的变迁,上海的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现代化的设施琳琅满目。然而,对于那些曾经在上海生活过的人来说,那些关于弄堂、关于邻里、关于传统手艺的记忆,却是永远无法抹去的。这些记忆不仅承载着他们的过去,更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期许和感慨。

五、总结与感悟

上海,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不仅以其繁华和现代化著称于世,更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感动着每一个人。通过上文对几十年前上海工资物价、生活场景和社会风貌的回顾,我们不仅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朴实与纯真,更体会到了时代变迁所带来的深刻影响。让我们珍惜这些宝贵的记忆,将它们作为我们前行路上的动力和源泉,不断激励我们追求更加美好的未来。

1条评分金币+6
huozm32831 金币 +6 - 2小时前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50749
金币
326939
道行
20030
原创
758
奖券
224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7776(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8-17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15小时前
老上海人清晨的日常生活场景确实围绕着“开门几件事”展开,其中生炉子和倒马桶是极具时代特色的集体记忆。以下结合搜索结果进行结构化说明:

🔥 一、生炉子:弄堂里的晨间烟火气
操作场景
男人常将煤球炉拎到弄堂风口处,借助风力助燃。清晨的弄堂常因家家生炉子而烟雾缭绕,煤烟混杂着引火纸屑的气味,成为独特的市井画面。
生活智慧
生炉子需技巧:先引燃废纸或木屑,再小心添加煤球,过程中需不断扇风。炉火不仅用于煮饭烧水,也是冬日里弄堂居民取暖的重要来源。
🪣 二、倒马桶:艰辛与温情的交织
日常流程
居民清晨将马桶放置家门口,由专职的“倒马桶工”统一收运。倒马桶需轻拿轻放,“轻轻叫,不好吵到人家”。马桶工需精准识别每户马桶(盖头不能搞错),用推车一次装载8只(下层4只+上层4只),从凌晨工作至午后。
社会印记
居住条件:石库门、老里弄普遍缺乏卫生设施,80年代上海仍有80万只旧式马桶。
职业缩影:如82岁的赖银娣阿婆,曾负责肇周路一带101只马桶的清洁,每月每户收费5角,春节无休。
文化符号:周璇歌曲《讨厌的早晨》中“粪车是咱们的报晓鸡”,道出了马桶车与上海人晨间生活的绑定。
❤️ 三、集体记忆中的邻里共生
弄堂社交
生炉子与倒马桶是里弄的“信息枢纽”:主妇们借排队倒马桶或接自来水的机会闲聊家常,男人在生炉子时交换时事见闻。
生活哲学
“螺蛳壳里做道场”的俚语,浓缩了上海人在逼仄空间中维系体面的智慧。亭子间作家、共用洗衣板的邻居、合用水斗的场景,均体现了弄堂生活的坚韧与互助。
💎 四、时代变迁的终结与回响
1980-1990年代:政府启动“围歼马桶”工程,至1996年淘汰25万只旧马桶1,但部分区域直至2020年仍在攻坚“最后的1%”。
精神遗产:倒马桶工的消失与煤球炉的淘汰,宣告了老上海生活方式的终结,但弄堂口的烟纸店、赤膊乘风凉的夏夜、邻里围坐孵太阳的冬日,仍承载着一代人的情感根脉
1条评分金币+6
huozm32831 金币 +6 - 2小时前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