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1阅读
  • 2回复

[猎奇]慈禧欲除掉手握重兵的曾国藩,谁知曾国藩更狠,直接杀一两江总督 [19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2747
金币
2742
道行
19523
原创
29308
奖券
17898
斑龄
198
道券
10553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2979(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08-17
— 本帖被 wowoni 执行加亮操作(2025-08-16) —
前言
他为大清续了命,却也成了紫禁城里那个女人最大的心病。
慈禧几次三番出手,试图制衡曾国藩,却发现这位功臣根本无法撼动。

一根救命稻草,如何长成了悬顶之剑?
晚清的中国,像一艘千疮百孔的破船,风雨飘摇,太平天国的烈火从广西一路烧到南京,几乎点燃了半个中国。
更让朝廷难堪的是,曾经引以为傲的八旗、绿营,在这些泥腿子出身的农民军面前,竟如纸糊的老虎,一戳就破。

江山眼看就要易主,紫禁城里的当权者们急得焦头烂额。
绝望之中,他们不得不撕下“首崇满洲”的祖制脸面,把赌注押在了汉人身上。
于是,曾国藩、李鸿章这样的人物,便被推上了历史的风口。
曾国藩和他一手拉扯起来的湘军,确实没让朝廷失望。

这支带有浓厚个人色彩的军队,成了镇压太平天国的绝对主力,可以说,没有曾国藩,清王朝可能撑不到1911年。
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当战火平息,那个坐在龙椅后面的女人——慈禧,猛然发现,这个拯救了王朝的男人,已经长成了一个她无法控制的庞然大物。
他的湘军,说是朝廷的兵,可人人都知道,他们只认“曾大帅”,不认皇帝。

这种权力,不就是明朝那些拥兵自重的藩王吗?一根救命稻草,竟长成了悬在自己头顶的利剑,这让慈禧如何安睡?龙椅上的女人,开始不动声色地磨刀。
权力这东西,容不得半点分享,慈禧很清楚,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她必须把曾国藩这头猛虎关进笼子,甚至拔掉他的牙。

她开始尝试各种制衡之术,想给曾国藩的权力版图里掺沙子、钉钉子,可找来找去,满朝文武,竟没一个能跟曾国藩掰手腕的。
就在慈禧一筹莫展时,曾国藩却自己递上了梯子,他上了一道奏折,主动请求裁撤湘军两万五千人。
这姿态,看上去是何等的忠诚!慈禧心里一块石头仿佛落了地,可她很快就发觉,自己被这个老谋深算的湖南人耍了。

曾国藩的裁军,雷声大雨点小,核心的精锐部队纹丝不动,这哪是自断臂膀,分明是演给她看的一出戏。
察觉到被愚弄的慈禧,脸想必比锅底还黑,她意识到,对付这种人,温和的敲打根本没用。
于是,她开始在各种鸡毛蒜皮的小事上找曾国藩的茬,试图用不断的羞辱来打压他的气焰。
同时,她也在物色一个新人,一个能真正取代他、牵制他的人。

想从兄弟下手,却发现是块啃不动的铁板。
于是慈禧的目光,很快落到了曾国藩的亲弟弟——曾国荃身上。
与城府深沉的兄长不同,曾国荃是个典型的猛将,性格暴烈,治军也远不如哥哥严谨。
他率领的“吉字营”,军纪败坏是出了名的,烧杀抢掠的劣迹,连自己人都看不下去。

这简直是送到手上的把柄!慈禧心想,只要抓住曾国荃的小辫子,不愁敲打不了他背后的曾国藩。
然而,她还是低估了曾国藩,曾国荃在外面捅出的娄子,还没等传到北京,就被他哥哥悄无声息地摆平了。
所有的人证物证,都被处理得干干净净,仿佛从未发生过。

慈禧布下的线人,费尽心机也抓不到任何实质性的证据,想从兄弟这块看似薄弱的环节突破,结果发现,那竟是一块被反复加固过的铁板,根本啃不动。
几次三番的试探都以失败告终,慈禧的耐心,也快被消磨殆尽了。一枚关键棋子落下,总督的血染红了官场。
屡战屡败后,慈禧终于下定决心,要走一步险棋,她从自己的亲信里,提拔了一个叫马新贻的人。

马新贻这人,打仗的本事平平,但最大的优点就是听话,对慈禧绝对忠诚。
慈禧破格将他任命为两江总督,这个职位,恰好是曾国藩权力的核心地带。
这枚棋子落下的意图再明显不过:让他坐镇南京,与曾国藩分庭抗礼,同时秘密搜集曾氏兄弟的罪证。
马新贻虽为人还算正直,也想为国为民做点事,却不幸被卷入了这场最高级别的权力绞杀。

他上任不久,一件震惊朝野的大案发生了。
光天化日之下,在防卫森严的总督衙门里,马新贻遇刺身亡。
刺客张文祥当场被擒,可接下来的审讯却陷入了僵局。
这个刺客翻来覆去就那么几句颠三倒四的话,动机更是胡编乱造,一听就是假的,案子审了几个月,主审官焦头烂额,却问不出半点实情。

就在所有人都束手无策时,已经被调离两江的曾国藩,主动上书,请求回来处理这桩悬案。
然而诡异的一幕出现了,之前那个油盐不进、满嘴胡话的刺客,到了曾国藩手里,竟变得异常顺从,很快就画押认罪,随即被凌迟处死。
一桩惊天大案,就这么“圆满”地了结了。
朝野上下议论纷纷,都说曾大帅有手段,可慈禧心里比谁都清楚,这案子结得太快、太“干净”了。

而且坊间传闻四起,都说这刺客背后真正的主谋,就是曾国藩。
倘若传闻为真,那他确实用一种最极端、也最有效的方式,清除了慈禧安插过来的那颗钉子。她终于明白,有些猛虎,只能供着不能斗。
马新贻的死,成了慈禧与曾国藩之间无声较量的转折点,她意识到,自己根本赢不了。

原因很简单,第一,她没人,八旗子弟早已是提笼遛鸟的废物,大清的国防和治安,靠的是谁?是曾国藩的湘军,是李鸿章的淮军。
动了曾国藩,等于动摇了自己统治的基石。
第二,她没实力,曾国藩的势力已经盘根错节,深入骨髓。
第三,他不是一个孤立的臣子,他背后是一个庞大的、掌握着军、政、财权的利益集团。
第四,强行铲除他,引发的动荡,可能是另一场太平天国,这是风雨飘摇的清廷无论如何也承受不起的。结语
虽然慈禧是个权力欲极强的女人,但她更是一个现实的政治家。
当她发现对手是自己无论如何也扳不倒的存在时,妥协,就成了唯一的选择。
1条评分金币+17
wowoni 金币 +17 - 前天 09:26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50774
金币
327040
道行
20030
原创
758
奖券
224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7780(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8-18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08-15
慈禧与曾国藩的权力博弈是晚清中央与地方势力角逐的典型缩影。根据史料记载,这场斗争的转折点在于两江总督马新贻遇刺事件(史称“刺马案”),其背后逻辑可综合梳理如下:

⚔️ 一、权力冲突的核心:中央集权与地方军权的矛盾
慈禧的忌惮
太平天国平定后,曾国藩及其湘军势力膨胀,控制江南军政大权。慈禧担忧地方势力威胁中央权威,试图削弱曾国藩。
曾国藩的应对
曾国藩主动裁撤2.5万湘军以示退让,但慈禧仍不放心,转而采取“明升暗降”策略:1868年将曾国藩调任直隶总督(远离湘军根据地),派亲信马新贻接任两江总督。
🔪 二、“刺马案”:权力博弈的白热化
马新贻的使命
马新贻赴任前已知风险,曾对兄长表示“恐一去不返”。其核心任务是调查湘军劣迹(如曾国荃部劫掠百姓)及曾国藩的把柄,为慈禧提供清算依据。
离奇刺杀与悬案
事件:1870年,马新贻在总督府外被刺客张汶祥当街刺死,凶手当场被捕。
审讯疑点:张汶祥审讯时语无伦次,声称“无人指使”,后由曾国藩亲审却迅速认罪。民间普遍怀疑湘军灭口,但无实据。
政治结局:曾国藩接手案件后快速结案,将凶手凌迟处死。慈禧虽怀疑曾国藩主导,因缺乏证据被迫搁置清算计划。
🏹 三、曾国藩的破局策略:以退为进,暗藏锋芒
主动示弱:
裁军、配合调职,降低慈禧戒心。
强硬反击:
马新贻之死震慑清廷,传递“湘军势力不可撼动”的信号。
政治平衡术:
结案后主动退隐,同时确保湘军旧部仍掌控江南,维系地方影响力
📜 四、历史启示:权力制衡的复杂性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清末中央权威衰落,地方武装崛起,慈禧的失败凸显集权体制的脆弱性。
政治智慧的价值
曾国藩以迂回策略化解危机,避免正面冲突,体现“柔中带刚”的权谋艺术。
权力反噬的必然性
慈禧的削权企图引发激烈反弹,最终加速清廷统治根基的动摇。
💎 总结
“刺马案”本质是慈禧与曾国藩权力博弈的生死局。曾国藩通过表面退让、暗中威慑的策略,既保全自身势力,又迫使中央妥协。这场较量成为晚清政治生态的缩影,揭示专制政权下中央与地方难以调和的矛盾
1条评分金币+6
wowoni 金币 +6 - 前天 09:26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78018
金币
352090
道行
2004
原创
2413
奖券
2855
斑龄
36
道券
1038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0012(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8-18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08-15
曾国藩与慈禧太后的权力博弈

曾国藩与慈禧太后的权力斗争,是晚清历史中一个极具戏剧性和复杂性的篇章。曾国藩以湘军立下汗马功劳,为清王朝续命,却也因此成为慈禧太后最大的心病。慈禧多次尝试制衡曾国藩,却发现这位功臣根本无法撼动。

晚清的动荡与曾国藩的崛起

晚清的中国,像一艘千疮百孔的破船,风雨飘摇。太平天国的烈火从广西一路烧到南京,几乎点燃了半个中国。更让朝廷难堪的是,曾经引以为傲的八旗、绿营,在这些泥腿子出身的农民军面前,竟如纸糊的老虎,一戳就破。

江山眼看就要易主,紫禁城里的当权者们急得焦头烂额。绝望之中,他们不得不撕下“首崇满洲”的祖制脸面,把赌注押在了汉人身上。于是,曾国藩、李鸿章这样的人物,便被推上了历史的风口。

曾国藩和他一手拉扯起来的湘军,确实没让朝廷失望。这支带有浓厚个人色彩的军队,成了镇压太平天国的绝对主力。可以说,没有曾国藩,清王朝可能撑不到1911年。

权力的双刃剑

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当战火平息,那个坐在龙椅后面的女人——慈禧,猛然发现,这个拯救了王朝的男人,已经长成了一个她无法控制的庞然大物。他的湘军,说是朝廷的兵,可人人都知道,他们只认“曾大帅”,不认皇帝。

这种权力,不就是明朝那些拥兵自重的藩王吗?一根救命稻草,竟长成了悬在自己头顶的利剑,这让慈禧如何安睡?龙椅上的女人,开始不动声色地磨刀。权力这东西,容不得半点分享,慈禧很清楚,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她必须把曾国藩这头猛虎关进笼子,甚至拔掉他的牙。

慈禧的制衡之术

她开始尝试各种制衡之术,想给曾国藩的权力版图里掺沙子、钉钉子,可找来找去,满朝文武,竟没一个能跟曾国藩掰手腕的。就在慈禧一筹莫展时,曾国藩却自己递上了梯子,他上了一道奏折,主动请求裁撤湘军两万五千人。

这姿态,看上去是何等的忠诚!慈禧心里一块石头仿佛落了地,可她很快就发觉,自己被这个老谋深算的湖南人耍了。曾国藩的裁军,雷声大雨点小,核心的精锐部队纹丝不动,这哪是自断臂膀,分明是演给她看的一出戏。

察觉到被愚弄的慈禧,脸想必比锅底还黑。她意识到,对付这种人,温和的敲打根本没用。于是,她开始在各种鸡毛蒜皮的小事上找曾国藩的茬,试图用不断的羞辱来打压他的气焰。同时,她也在物色一个新人,一个能真正取代他、牵制他的人。

曾国荃与马新贻

想从兄弟下手,却发现是块啃不动的铁板。于是慈禧的目光,很快落到了曾国藩的亲弟弟——曾国荃身上。与城府深沉的兄长不同,曾国荃是个典型的猛将,性格暴烈,治军也远不如哥哥严谨。他率领的“吉字营”,军纪败坏是出了名的,烧杀抢掠的劣迹,连自己人都看不下去。

这简直是送到手上的把柄!慈禧心想,只要抓住曾国荃的小辫子,不愁敲打不了他背后的曾国藩。然而,她还是低估了曾国藩。曾国荃在外面捅出的娄子,还没等传到北京,就被他哥哥悄无声息地摆平了。所有的人证物证,都被处理得干干净净,仿佛从未发生过。

慈禧布下的线人,费尽心机也抓不到任何实质性的证据。想从兄弟这块看似薄弱的环节突破,结果发现,那竟是一块被反复加固过的铁板,根本啃不动。

屡战屡败后,慈禧终于下定决心,要走一步险棋。她从自己的亲信里提拔了一个叫马新贻的人。马新贻这人打仗的本事平平,但最大的优点就是听话,对慈禧绝对忠诚。慈禧破格将他任命为两江总督,这个职位恰好是曾国藩权力的核心地带。

这枚棋子落下的意图再明显不过:让他坐镇南京,与曾国藩分庭抗礼,同时秘密搜集曾氏兄弟的罪证。马新贻虽为人还算正直也想为国为民做点事却不幸被卷入了这场最高级别的权力绞杀。

他上任不久一件震惊朝野的大案发生了。光天化日之下在防卫森严的总督衙门里马新贻遇刺身亡。刺客张文祥当场被擒可接下来的审讯却陷入了僵局。这个刺客翻来覆去就那么几句颠三倒四的话动机更是胡编乱造一听就是假的案子审了几个月主审官焦头烂额却问不出半点实情。

就在所有人都束手无策时已经被调离两江的曾国藩主动上书请求回来处理这桩悬案。然而诡异的一幕出现了之前那个油盐不进满嘴胡话的刺客到了曾国藩手里竟变得异常顺从很快就画押认罪随即被凌迟处死。一桩惊天大案就这么“圆满”地了结了。

朝野上下议论纷纷都说曾大帅有手段可慈禧心里比谁都清楚这案子结得太快太“干净”了。而且坊间传闻四起都说这刺客背后真正的主谋就是曾国藩。倘若传闻为真那他确实用一种最极端、也最有效的方式清除了慈禧安插过来的那颗钉子。

慈禧的妥协

马新贻的死成了慈禧与曾国藩之间无声较量的转折点。她意识到自己根本赢不了。原因很简单:

1. 她没人:八旗子弟早已是提笼遛鸟的废物大清的国防和治安靠的是谁?是曾国藩的湘军是李鸿章的淮军。
2. 她没实力:曾国藩的势力已经盘根错节深入骨髓。
3. 他不是一个孤立的臣子:他背后是一个庞大的掌握着军、政、财权的利益集团。
4. 强行铲除他引发的动荡:可能是另一场太平天国这是风雨飘摇的清廷无论如何也承受不起的。

虽然慈禧是个权力欲极强的女人但她更是一个现实的政治家。当她发现对手是自己无论如何也扳不倒的存在时妥协就成了唯一的选择。

结语

曾国藩与慈禧太后的权力斗争最终以妥协告终。这场斗争不仅反映了晚清政治的复杂性也展示了曾国藩的政治智慧和慈禧太后的现实主义。尽管两人之间的矛盾无法完全消除但他们都意识到在这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妥协和合作是维持统治的最佳选择。

1条评分金币+6
wowoni 金币 +6 - 前天 09:27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