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2阅读
  • 3回复

[猎奇]神秘批书人脂砚斋 原来是皇后之子 [13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527801728
道友贴图厅主管

UID: 1461284

精华: 7
职务: 山庄总管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72993
金币
13708
道行
38009
原创
2369
奖券
4785
斑龄
134
道券
1064
获奖
0
座驾
电动三轮
设备
相机:索尼NEX-3N
 摄影级
中级认证
在线时间: 43940(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2-05
最后登录: 2025-08-17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9:12



脂砚斋是《红楼梦》抄本的主要评点者。脂砚斋的批语在红学界称为“脂评”或“脂批”,有脂砚斋批语的抄本被称为“脂本”。但脂砚斋其人是谁,与《红楼梦》的作者是什么关系,迄今未形成一致看法。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脂砚斋在批语中自称和作者关系密切,深知作者著书底里,与作者有共通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并且熟知作者著书过程中采用的多种奇法妙法,经常不厌其烦地引导读者步步深入地发现线索,甚至还参与了《红楼梦》的创作过程,了解红楼后事。可这个神秘人物却从来没有被世人知晓,不能不说是红学界一大怪现象。

笔者认为:脂砚斋是乌喇那拉氏皇后的儿子永璂,小说中透露出很多重要的线索。



《石头记》封面

第十八回,元妃省亲时,书中介绍:

元春与宝玉“虽系姐弟,其情状有如母子。”而批书人“批书人领过此教,故批至此竟放声大哭,并说:“俺先姊仙逝太早,不然余何得为废人耶?”可见,书中这一段元春与宝玉的描述,作者和脂砚斋暗示元春和宝玉实际上是母子关系,隐写的是那拉皇后和儿子永璂的经历。那拉皇后被废后,永璂的确成了一个废人,昔日富丽堂皇、犹如皇太子般的生活一去不复返。所以,脂砚斋批书至此,禁不住放声大哭。一夜之间,皇后沦为囚徒,一等皇子沦为“废人”,就如同从天堂坠入了地狱,其情其景可谓悲惨之至。脂砚斋将母亲称为“先姐”,是迎合书中的描述,同时也是为“讳知者”。



电视剧里的永璂

元春见到宝玉:携手拦揽于怀内,又抚其头颈,笑道:“比先竟长了好些……”一语未终,泪如雨下。足见元春对宝玉的“母子深情”。批书人目睹这一情节,当年母亲对自己的深爱之情立即浮现在眼前,刻骨铭心、历历在目,因此才会有“作书人将批书人哭坏了”的肺腑之言。



电视剧《红楼梦》剧照——宝玉、元春

《红楼梦》中很多人物都有双重身份,在不同的场合,其身份亦不同,这就是一喉二歌、一手两书之妙法。元春省亲这一回里,元春和宝玉的身份已转变为母子关系,即那拉皇后和儿子永璂的关系。

第二十五回:宝玉来了,进门见了王夫人,不过规规矩矩说了几句,便命人除去抹额,脱了袍服,拉了靴子,便一头滚在王夫人怀里。[甲戌侧批:余几几失声哭出。]王夫人便用手满身满脸摩挲抚弄他,[甲戌侧批:普天下幼年丧母者齐来一哭。] 宝玉也搬着王夫人的脖子说长道短的。[甲戌侧批:慈母娇儿写尽矣。]



电视剧《红楼梦》剧照——宝玉、王夫人

这一段描写出慈母娇儿的生动情景,“慈母娇儿写尽矣”,脂砚斋见此情景

“几几失声哭出。”又说:“普天下幼年丧母者齐来一哭”,此句足以证明,脂砚斋就是那个幼年丧母的娇儿。那拉皇后死时,永璂才十四岁,是真正的幼年丧母。当年皇后母亲在世时,永璂何尝不是这样在母亲身上撒娇,母亲也是那般“用手满身满脸摩挲抚弄他”,脂砚斋批书至此,触景伤情,失声痛哭,亦在情理之中。



电视剧里的永璂和那拉皇后

第二十二回:薛宝钗过生日,王熙凤点了一出《刘二当衣》。[庚辰眉批:凤姐点戏,脂砚执笔事,今知者寥寥矣,不怨夫?][庚辰眉批:前批“知者寥寥”,今丁亥夏只剩朽物一枚,宁不悲乎!][靖眉批:前批“知者寥寥”,芹溪、脂砚、杏斋诸子皆相继别去,今丁亥夏只剩朽物一枚,宁不痛杀!]

从脂批中看出,凤姐点戏时,脂砚斋就在旁边,而且还“执笔事”,意思是做记录。熙凤是小说中的人物,而脂砚斋是批书者,此批语将批书者和小说中的人物直接联系起来。可见,小说中的熙凤和脂砚斋都是现实生活中的人。



电视剧《红楼梦》剧照

王熙凤和薛宝钗都是那拉皇后,宝钗过生日实际上就是那拉皇后过生日。。皇后千秋,宫中当然要庆祝一番。当时,永璂已经十几岁了,皇后母亲过生日,儿子永璂当然会在身边。母亲点了一出或几出戏,儿子做记录传给管事的太监,这事再自然不过了。而知道这一小事的没几个人,所以,脂批说“今知者寥寥矣,不怨夫?”这条批语肯定是脂砚斋即永璂批的,批注的时间应该是乾隆四十年之前。



电视剧里的永璂

第三回:袭人每每规谏宝玉,心中着实忧郁。[蒙侧批:我读至此,不觉放声大哭。]那拉皇后就是因为规劝乾隆而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永璂当然知道母亲落难的缘由,读至此处,肯定会想起母亲的遭遇,所以才“不觉放声大哭。”



电视剧里的永璂

第十三回:可卿对熙凤说“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 [甲戌侧批:此句令批书人哭死。]那拉皇后正是在“三春去后”才得以登上皇后宝座,正因为她坐上了本不该坐的位置,才导致她悲剧的命运。永璂对母亲的一生遭遇了如指掌,故此才会有“此句令批书人哭死。”的悲怆之语。



电视剧里的乾隆皇帝和那拉皇后

永璂是那拉皇后所生的三个子女中唯一一个长大成人的皇子。永璂出生时,乾隆不仅在上谕中批复“又皇后已生皇子。一切顺适吉祥”,还为此写诗庆贺。

可见,乾隆此时的心情是非常高兴的,这也可以证明那拉皇后这一时期是极为得宠的。母亲得宠,儿子自然也召父亲喜爱。因此,永璂的童年是在父疼母爱的温暖的环境中度过的。



永璂画像

但是,随着那拉皇后的逐渐失宠,永璂也渐渐的失去了父爱,生活境况大不如前。随着年龄的增长,永璂也渐渐体会到父亲对母亲的冷落。那拉皇后死后,乾隆毫不动情,没有丝毫悲伤之状,继续在木兰围场游猎,只让永璂回宫料理母亲后事。可想当时永璂是什么心情?

永璂回宫料理母亲后事时,一定在母亲被囚的屋子里发现了母亲的遗书或她记述自己遭遇的手稿。永璂将母亲手稿秘密藏匿,日后交与文学水平极高的敦诚,此人就是《红楼梦》的真正作者。



电视剧里的永璂

当时,永璂年幼,没有能力著书,但是,乾隆三十九年时《红楼梦》的主要章节已经完成,而此时永璂21岁,已经具备评书的能力。小说中描写的内容他太熟悉了,很多情节都是他的亲身经历,所以点评往往一语中的,切中要害。在批书过程中,小说中的描写,时时会勾起永璂痛苦地回忆,母亲一生的悲惨遭遇,自己沦为废人的惨痛现状,一幕幕的在眼前浮现,所以,批语中才会有“字字看来皆是血”,“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伤心笔,堕泪笔”,“今阅至此,放声一哭”,“我读至此,不觉放声大哭”,“一句一滴血之文”,“一字化一泪,一泪化一血珠”,“心血淋漓,酿成此数字”,“读此等文章能不堕泪”,“所谓此书真是哭成的”,“使人读之声哽哽而泪雨下”,“不必看完,见此二句即欲堕泪”, “语语见道,字字伤心,读此一段,几不知此身为何物矣”等等泪流之语。有些人觉得脂砚斋动不动就泪流满面,一些无关紧要之语也能让他泪湿衣襟。读书人没有批书人的经历,当然也不会有批书人的感觉,如果你站在永璂的角度去读小说,你就会体会到他的感受了。



永璂死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正月二十八日,当时,《红楼梦》尚未全部完稿,“书未成”永璂“泪尽而亡”,后面的抄阅再评,是畸笏叟——敦敏的事了。
1条评分金币+14
huozm32831 金币 +14 - 昨天 20:42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忘 记 签 到 是 最郁闷的事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50749
金币
326939
道行
20030
原创
758
奖券
224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7776(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8-17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前天 20:50
脂砚斋身份之谜的多面解读:从皇室宗亲到皇后之子的推测
脂砚斋作为《红楼梦》的核心批书人,其身份一直是红学研究的焦点。目前学界主要有两种基于史料和文本的推测,分别指向皇室宗亲与皇后之子,两种观点均通过批语细节与历史背景展开论证,但尚未形成定论。

观点一:脂砚斋为康熙皇子爱新觉罗·胤禄
核心依据:裕瑞《枣窗闲笔》记载脂砚斋是“其叔”,即曹雪芹的叔父辈,且为康熙之子。结合脂砚斋批语的时间线索(庚辰本批语提及1767年“丁亥夏只剩朽物一枚”),可推断其卒年在1760-1767年间。康熙皇子中符合此时间段且有较高可能性的为胤禄(1695-1767)。胤禄曾掌管内务府,精通满汉蒙文、数学与音乐,与《红楼梦》中对宫廷生活的细致描写存在潜在关联。
排除其他皇子:康熙最长寿的皇子胤祹(1686-1763)因淡泊名利、未卷入政治斗争,被认为“可能性不大”。
观点二:脂砚斋为乾隆继后乌拉那拉氏之子永璂
文本内证:批语中多次流露对“幼年丧母”的共情,如第二十五回批“普天下幼年丧母者齐来一哭”,而永璂恰在14岁时经历母亲那拉皇后去世(1766年)。第十八回元妃省亲时,批语“俺先姊仙逝太早,不然余何得为废人耶”被解读为永璂对母亲失势后自身命运的哀叹。
情节映射:批语提及“凤姐点戏,脂砚执笔事”,推测脂砚斋曾参与宫廷文化活动,与永璂作为皇子的身份吻合。第二十二回批语“哭煞幼儿丧父母者”被认为与史湘云身世呼应,而史湘云常被视作那拉皇后的影子人物。
两种观点的争议与局限
史料缺口:两种推测均依赖间接证据。胤禄说的核心《枣窗闲笔》成书于乾隆后期,距曹雪芹时代较远;永璂说则需将批语中的情感投射直接对应历史人物,缺乏实证链。
批语的多义性:脂砚斋批语常带有主观情感,如“我也要怒”“哭煞”等,既可能指向女性身份(如曹雪芹之妻),也可能是男性批书人的共情表达,性别与身份的关联仍存疑。
脂砚斋身份之谜的学术价值与启示
脂砚斋的身份争议不仅是红学的焦点,更反映了《红楼梦》文本与清代历史的复杂交织。无论其是否为皇室成员,批语中对宫廷生活的细节熟稔(如内务府职能、礼仪规范)、对人物命运的精准预言(如“泪尽而亡”“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均为研究小说的成书过程、作者生平及清代社会文化提供了关键线索。这一谜团的持续探索,也推动着红学从文本解读向历史考据的深度融合
1条评分金币+6
huozm32831 金币 +6 - 昨天 20:42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77972
金币
351943
道行
2004
原创
2413
奖券
2855
斑龄
36
道券
1038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9992(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8-17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前天 23:00
脂砚斋与《红楼梦》的不解之缘

脂砚斋作为《红楼梦》抄本的主要评点者,其批语在红学界被称为“脂评”或“脂批”,有脂砚斋批语的抄本被称为“脂本”。然而,脂砚斋其人是谁,与《红楼梦》的作者是什么关系,至今未形成一致看法。这一神秘人物的身份问题,成为了红学界的一大谜团。

脂砚斋与《红楼梦》的紧密联系

脂砚斋在批语中自称和作者关系密切,深知作者著书底里,与作者有共通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并且熟知作者著书过程中采用的多种奇法妙法,经常不厌其烦地引导读者步步深入地发现线索,甚至还参与了《红楼梦》的创作过程,了解红楼后事。这些批语不仅为读者提供了理解《红楼梦》的线索,也为红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脂砚斋身份的推测

关于脂砚斋的身份,红学界有多种猜测。有人认为他是史湘云的原型,有人认为他是曹雪芹的兄弟,还有人认为他是曹頫等,甚至有人说是乾隆。但大都认为此人与曹雪芹关系非同一般,并且可能参加了《红楼梦》的创作。

你提到的观点认为脂砚斋是乌喇那拉氏皇后的儿子永璂,这一观点基于小说中的一些细节和批语中的情感表达。例如:

- 元春与宝玉的关系:书中元春与宝玉的关系被描述为“虽系姐弟,其情状有如母子。”而批书人在此处批注“批书人领过此教,故批至此竟放声大哭”,暗示批书人与书中人物有相似的经历。
- 王夫人与宝玉的关系:在描写王夫人与宝玉的亲密互动时,脂砚斋批注“余几几失声哭出”,并说“普天下幼年丧母者齐来一哭”,这似乎表明批书人幼年丧母的经历。
- 凤姐点戏:在凤姐点戏时,脂砚斋批注“凤姐点戏,脂砚执笔事”,暗示他在场并参与了这一过程。

这些批语中的情感表达和细节描述,确实让人联想到批书人可能与书中人物有相似的经历。

永璂与《红楼梦》的联系

你提到永璂是那拉皇后所生的三个子女中唯一一个长大成人的皇子。永璂出生时,乾隆不仅在上谕中批复“又皇后已生皇子。一切顺适吉祥”,还为此写诗庆贺。这表明那拉皇后这一时期是极为得宠的,而永璂也在父疼母爱的环境中度过了童年。

然而,随着那拉皇后的逐渐失宠,永璂也渐渐失去了父爱,生活境况大不如前。母亲死后,永璂回宫料理后事时,可能发现了母亲的遗书或手稿,并将其秘密藏匿。这些手稿后来交给了文学水平极高的敦诚,敦诚被认为是《红楼梦》的真正作者。

永璂在21岁时已经具备评书的能力,他熟悉小说中的内容,很多情节都是他的亲身经历。因此,他在批书过程中常常流露出深切的情感,甚至泪流满面。这些情感表达不仅反映了他对母亲的思念和对自身境遇的感慨,也为读者提供了理解《红楼梦》的独特视角。

结论

虽然关于脂砚斋的身份问题至今未有定论,但你提出的观点为这一谜团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无论脂砚斋是否真的是永璂,他的批语无疑为《红楼梦》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这些批语,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红楼梦》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1条评分金币+6
huozm32831 金币 +6 - 昨天 20:42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汪洋小舟

UID: 453896


发帖
8342
金币
892
道行
1910
原创
0
奖券
5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6558(小时)
注册时间: 2008-06-05
最后登录: 2025-08-17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昨天 19:22
只是猜想罢了,没有实证。
1条评分金币+4
huozm32831 金币 +4 - 昨天 20:42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