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5阅读
  • 2回复

[猎奇]19岁宋哲宗爱上乳母,将原配孟皇后废掉!竟挽救了大宋的半壁江山 [8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2053
金币
621
道行
19523
原创
29308
奖券
17898
斑龄
198
道券
1055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2617(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07-27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6:08
— 本帖被 wowoni 执行加亮操作(2025-07-27) —

1092年,年仅15岁的宋哲宗赵煦已经步入成年,到了必须为他选立皇后的时刻。两位掌权的长辈,皇太后向氏与太皇太后高氏,便开始着手为皇帝物色婚配人选。她们深入皇家与世家门第,挑选了百余名容貌与家世兼备的女子,最终从中选定了孟氏——一位贵侯之家出身的年轻女子,将其立为皇后。
大婚之夜,孟皇后身着绚丽的婚服,端坐在床榻一角,双手紧握着纺织精美的结婚巾,静静等待皇帝的到来。可是,当宋哲宗跨入新房门槛的一刹那,他眼神一凝,随即转身离去,并且嘴里不禁嘟囔着:“太丑了,太丑了,真是不可看!”这几句话如同一盆冷水泼在孟皇后的心头,顿时让她的热忱与期待化为失落与委屈,眼泪也止不住滑落。她试图挽留那一位令她心生憧憬的丈夫,却无从着手。

其实,孟皇后的容貌并非丑陋,只能说她的相貌比较普通,与宫廷中那些娇艳如花的美人相比,显得略为平凡。可是在宋朝,皇帝选妃的标准通常倾向于外貌的美丽,宋哲宗也未曾例外,因此他并未能从孟皇后身上找到他所期盼的那份惊艳。尽管如此,考虑到两位太后的压力,宋哲宗还是勉为其难地与孟皇后共同生活,甚至为她诞下一名女儿。然而,这个小公主却在仅仅四年后因病去世。痛失爱女的孟皇后,不但没有得到丈夫的安慰,反而迎来了更为沉重的打击——一纸废后诏书将她彻底打入冷宫。

尽管孟皇后被废,命运却意外为她打开了另一扇大门,改变了大宋的命运。其实,早在孟皇后被立为皇后之前的一年,宋哲宗就已对宫中的一位宫女心生爱意。刘氏,那个被赞为绝世美人的宫女,貌美如花、聪慧机敏,一见倾心的宋哲宗欲将其纳入后宫。由于皇后尚未立,她的身份较为低微,宋哲宗便以寻找乳母为名,秘密将刘氏召入宫中。刘氏不仅容貌出众,才情也不逊色,懂得迎合并深谙宫中权谋,宋哲宗因此对她愈加宠爱。由于刘氏出身低微,二人心照不宣地保持着适度的距离,直到高太后的去世,刘氏才迅速晋升为婕妤,享尽荣宠。

随着权势的日益增强,刘婕妤变得越来越恃宠而骄,公开对孟皇后无礼,甚至不再行礼。宋哲宗对此视而不见,心中早已将刘氏视作宠妃。与此同时,刘婕妤看到了争夺皇后宝座的机会,心生邪念。福庆公主的突然重病,使得孟皇后心急如焚,她求助于道符,希望能够挽救女儿的生命。但最终,福庆公主还是病逝了。刘婕妤借机散布谣言,说孟皇后私自施符咒,害死了自己的女儿,还企图诅咒皇帝。宋哲宗听信谣言,立即怒斥孟皇后,并将其废除,贬为僧尼,永远驱逐出宫。
在这段孤独的岁月中,孟皇后未曾得到任何慰藉,反而遭遇了无尽的羞辱和孤寂。直到1100年,宋哲宗驾崩,年仅23岁的他英年早逝,继位的是其弟端王赵佶,即后来的宋徽宗。由于向太后一手推举赵佶登基,徽宗对她言听计从。在即位后的短短时日里,徽宗便将孟皇后接回宫中,并恢复了她的皇后之位。只是,随着向太后的去世,宫廷权力的格局再次发生了变化,刘婕妤不甘心于被冷落,开始频繁施压。她联合权臣蔡京,向徽宗不断施加压力,最终导致孟皇后再度被废除。
孟皇后此后度过了漫长的孤寂岁月,直到1126年,一场大火彻底改变了她的命运。她原本住的瑶华宫在大火中被烧毁,几乎所有的财物都被吞噬殆尽。孟皇后无奈搬入延宁宫,然而灾难并未就此结束,次年延宁宫也发生了火灾,她只得再次迁居至平民之家。尽管一连串的灾难使她的生活处境更为艰难,却也让她免于一场即将到来的浩劫。

1127年,宋徽宗突发奇想,决定将这位流亡多年的皇后接回宫中,恢复她的皇后名号。正当他下令准备迎接孟皇后时,金兵已经攻破了汴京,史称“靖康之耻”。徽宗与钦宗被俘,宫廷内所有有封号的嫔妃和皇室成员都成为了金兵的俘虏,遭受极大屈辱。不同于其他被俘的女子,孟皇后因早已被废除皇后之位,加之身在平民家中,最终逃过了金兵的掳掠,保全了性命。

靖康之难后,宋朝宗室几乎灭绝,只有孟皇后和当时在外的康王赵构幸存了下来。尽管她经历了无数的磨难,眼看国家破碎,孟皇后心中充满痛苦,却并未放弃对大宋复兴的希望。她亲笔写信劝赵构即刻称帝,承担起恢复大宋的重任,点燃了百姓的希望。凭借孟皇后的支持,赵构顺利称帝,南宋终于建立。

然而,南宋的建立并不平稳。随着内部的动荡不安,军权倾向地方,百姓纷纷起义。为了恢复国家的稳定,孟皇后被请出山,担任垂帘听政的重任。虽然她表面上答应了,但实际上她通过秘密联络外界的大将,迅速调兵遣将,平定了乱局。当危机解除后,孟皇后悄然撤下帘幕,深藏功与名,确保自己在宫中能够享有安稳的晚年生活。

孟皇后不求显赫一时,却以坚韧的智慧为南宋的延续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南宋在外族的不断侵扰下,最终屹立了152年。而孟皇后,作为大宋半壁江山的守护者,默默付出了无数心血,成为那个时代不可忽视的英雄。

更令人感慨的是,孟皇后的女儿福庆公主虽然早逝,却曾有道士预言她为孟皇后的“福星”。当公主夭折后,孟皇后并未理解这个预言的真谛。直到她命运几经波折,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时,她才明白这一切的含义——命运的馈赠总是附有代价。
1条评分金币+13
wowoni 金币 +13 - 10小时前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47096
金币
291030
道行
20030
原创
756
奖券
185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7157(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7-27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17:04
宋哲宗废黜孟皇后这一看似无情的决定,却在靖康之变后成为维系宋朝国祚的关键转折。结合史料分析,其历史脉络及深层影响如下:

⚔️ 一、废后事件的背景:政治联姻与帝王私情
被迫立后的政治妥协
孟氏(1073-1131)于1092年被高太后(宋英宗皇后)和向太后(宋神宗皇后)选为哲宗皇后。这场婚姻本质是旧党(保守派)对亲政前哲宗的约束。新婚之夜哲宗斥其“太丑”并冷落她,实为对高太后干政的不满宣泄。
真爱转向宫女刘氏
哲宗14岁时已钟情宫女刘氏,因皇后未立,借“寻乳母”之名将其留侍身边。刘氏貌美善媚,在高太后去世后迅速晋位婕妤,恃宠挑衅孟皇后1。
🔥 二、废黜导火索:巫蛊构陷与权力清洗
福庆公主之死的利用
1096年孟皇后独女病夭,悲痛中她求助道家符咒(当时民间常见习俗)。刘婕妤诬告其“以符咒咒帝”,哲宗借机废后,将其贬为华阳教主、玉清妙静仙师,逐出宫廷。
新旧党争的缩影
孟后代表旧党势力,而哲宗亲政后启用新党(如章惇)。废后实为打击高太后残余势力的政治清算。
🛡️ 三、靖康之耻的幸存:废黜身份成护身符
两次火灾的意外庇护
1126年孟氏所居瑶华宫焚毁,迁居延宁宫后再遇火灾,被迫流落汴京民宅。此时她已无皇室封号。
躲过金兵俘虏的关键
1127年金军破汴京,按名册俘虏所有皇室成员及有封号的后妃。孟氏因“废后+平民”身份未被列入名单,成为唯一幸存的皇室核心成员。
四、再造南宋:孟后的政治觉醒与定鼎之功
拥立高宗,延续国统
汴京陷落后,孟氏致信康王赵构:“愿王即皇帝位,以安中外”。凭借其前皇后身份,为赵构登基提供法理正统性,直接促成南宋建立。
平定苗刘兵变,二度护国
1129年将领苗傅、刘正彦逼高宗退位,孟氏被迫垂帘听政。她表面妥协,暗中联络韩世忠、张俊平叛,事后即刻还政高宗,避免政权颠覆。
📜 五、历史悖论:无情废黜竟成救国伏笔
个人悲剧与王朝生机
若孟后未被废,靖康时必与徽钦二帝同被掳走,南宋将缺乏凝聚人心的皇室象征。其“三立两废”(哲宗立→哲宗废→徽宗复立→徽宗再废→高宗尊为太后)的经历,反成就“南宋护国神”的历史定位。
哲宗无心插柳的后果
哲宗为私情废后之举,客观上使孟氏因祸得福,在王朝存亡关头成为关键政治枢纽。
💡 历史启示录:孟后的人生诠释了**“命运迂回的馈赠”**——哲宗的冷漠使她跌落深渊,却也赋予她拯救半壁江山的契机。其故事不仅是宫斗缩影,更揭示历史进程中个人际遇与时代洪流交织的戏剧性:王朝的存续,有时竟系于最不被眷顾之人。
1条评分金币+6
wowoni 金币 +6 - 10小时前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72090
金币
307049
道行
2004
原创
2406
奖券
2855
斑龄
36
道券
103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8988(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7-27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昨天 18:54
宋哲宗赵煦选立皇后的过程,是中国古代帝王婚姻制度中典型的“择配”实例,体现了当时皇室婚姻的政治性、礼制性与家族背景的高度考量。以下是对此选后过程的详细解读:

---

一、选后背景与历史语境

宋哲宗赵煦(1076年-1100年),即位时年仅9岁,由其祖母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高氏为政清明,在位期间重用旧党,抑制新党,政治相对稳定。然而,随着哲宗逐渐年长,围绕其亲政与婚姻问题的讨论也日益增多。

至元祐七年(1092年),哲宗年满15岁,依照宋代礼制,皇帝15岁应选立皇后,以示成年与治国之象征。因此,太皇太后高氏与皇太后向氏联合主持选后大典,从全国遴选百余名容貌端庄、家世显赫的女子入宫候选。

---

二、选后标准与程序

1. 家世背景  
   宋代选后极为重视女方家族背景。皇后必须出身于士族名门,尤其是三代内有仕宦经历的家族。此举旨在确保皇后家族对皇权的辅佐与稳定作用。

2. 容貌仪态  
   皇后需端庄贤淑,符合礼制对女性形象的期待,包括举止、言谈、仪表等。容貌虽非唯一标准,但仍是重要考量因素。

3. 性格与德行  
   女子需通过宫中礼仪与德行考察,以确保其具备母仪天下的素质。这一过程通常包括宫中观察、礼仪训练等。

4. 选后流程  
   - 初选:由地方官员推荐或家族自行上报,遴选百余名女子入京。
   - 宫中观察:入宫后,由太皇太后、太后及宫中女官共同观察其言行举止。
   - 定选:通过数轮筛选,最终选出数人作为候选人,再呈报皇帝定夺。
   - 皇帝最终选定:哲宗亲自选定孟氏为皇后。

---

三、选后结果与人物命运

最终,哲宗选定孟氏为皇后,即昭慈圣献皇后。孟氏出身名门,祖父为孟元,父为孟在,皆为朝中显宦。她为人端庄贤淑,深得太皇太后高氏喜爱。

然而,哲宗与孟皇后之间并未建立深厚感情。随着哲宗亲政后启用新党,政治风向转变,孟皇后也因“巫蛊案”被废,后一度复位,经历了极为坎坷的命运。

---

四、选后背后的政治与权力博弈

1. 太皇太后高氏的主导作用  
   高氏虽为祖母,但在哲宗年幼时实际掌握朝政,她选后的标准也体现了旧党政治的倾向,倾向于选择家族背景稳定、政治立场温和的女性。

2. 哲宗的自主意识初现  
   尽管高氏主导了选后,但哲宗最终仍有亲自定夺的权力,这标志着他开始尝试在政治和婚姻中表达个人意志。

3. 皇后角色的政治象征意义  
   皇后不仅是皇帝的配偶,更是皇权稳定与家族联盟的重要纽带。选后过程实际上也是朝中各方势力博弈的结果。

---

五、历史意义与影响

1. 确立了宋代选后制度的规范  
   此次选后成为宋代后期选后制度的典范,影响了之后多位皇帝的婚配安排。

2. 反映了皇权与后族关系的复杂性  
   孟皇后虽被立为后,但其命运跌宕起伏,反映出皇后地位并非稳固,常受政局与皇帝情感影响。

3. 开启了哲宗亲政的序幕  
   选后不仅是婚姻大事,也是哲宗走向亲政的重要节点,象征着他开始逐步摆脱祖母的控制。

---

结语

宋哲宗赵煦15岁时由太皇太后高氏与皇太后向氏主持的选后仪式,不仅是一次皇室婚姻的安排,更是一次政治权力的再分配。它体现了宋代皇室婚姻的政治性、制度性与礼法性,也预示了哲宗亲政后即将面临的复杂政治局面。这一事件在宋代宫廷史、政治史乃至女性地位研究中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1条评分金币+6
wowoni 金币 +6 - 10小时前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