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三年十月,随着北伐与西征战事的阶段性结束,朱元璋开始了对大明开国功臣的大规模分封。此次分封中,最高级别的爵位为六位公爵。相较清代,明代的爵位制度显得较为复杂,对于不熟悉明史的读者来说,可能难以立刻理解这些封号的内涵。

以文武排名第一的徐达和李善长为例,徐达的封号是“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傅、中书右丞相、魏国公,参军国事”;而李善长则被封为“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韩国公,参军国事”。这些封号中的“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中书右丞相”等名号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如果借助史料来解读,就能更好地理解明初时期爵位的复杂性。

朱元璋所封的六位国公,皆是曾随他征战沙场的知己和重要战友,也是大明建立后的第一批封臣。这些国公的封号中,都会加上“开国辅运推诚”字样,表明他们是为国家奠定根基的功臣,这些字样也称为勋号。六位国公中,五位是武将,只有李善长是一位文臣,因此他的封号便与其他五人不同,武将的封号为“宣力武臣”,而文臣则为“守正文臣”。这种区分,在其后的爵位制度中得以延续。

此外,开国功臣之间的封号还有些微差别。例如刘基和汪广阳,他们的封号是“开国翊运”,这是因为两人虽然为开国功臣,但并非朱元璋的直系亲信,所以在封号上做了区分。值得一提的是,如果爵位继承人是由儿子传承的,那么封号中便不再包含“开国辅运”三字,像常遇春的儿子常茂,虽然也是六国公之一,但他的封号就简短许多,为“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郑国公”。
洪武二十一年,常茂因罪被夺爵,朱元璋随后改封常遇春的次子常昇为开国公,其封号为“钦承父业推诚宣力武臣”。在洪武年间,虽然也曾使用过“推忠协谋”等类似勋号,但这种做法相对较少。到了永乐时期,封号则多采用“奉天靖难”、“奉天翊运”等勋号。

明代的爵位继承制度沿袭了唐宋的传统,文官与武官都有散阶和勋官之别,以显示朝廷对他们的恩宠。在洪武年间,开国功臣的散阶与勋官地位远高于普通的官员。例如,正一品文官的散阶应为光禄大夫,二品为荣禄大夫,而朱元璋所封的六位国公皆为“特进光禄大夫”或“特进荣禄大夫”,这意味着他们的地位极为尊贵。其中,只有徐达和李善长拥有“特进光禄大夫”这一名号。
此外,左柱国是勋官中的最高等级,六位国公中,只有徐达和李善长被封为左柱国,其他四位则是右柱国。在明代,左为尊,因此左柱国的地位显然高于右柱国,这也体现了朱元璋对徐达和李善长功绩的极高认可。
而“参军国事”这一封号,则是借鉴了元朝的制度,授予公爵一种特殊的权利,字面意思是参与国家军政事务,类似于清代的议政王。这个封号在洪武初年特别使用,且仅限于徐达和李善长两人。在他们之后,李文忠、冯胜、邓愈三人获得了“同参军国事”的封号,虽然档次稍低,但也显示出他们在军政中的重要地位。值得注意的是,常茂并没有这一头衔。
封号中的“太师”、“太傅”以及“中书左、右丞相”都是正一品的文官,属于实品官职,尽管三公职务属于虚衔,仍被视为品官。在六位国公中,徐达被任命为中书右丞相,李善长则担任中书左丞相,李文忠成为大都督府左都督,冯胜则为大都督府右都督。常茂和邓愈则未担任实职官员。常茂年纪尚轻,因此没有封任任何官职,而邓愈则因朱元璋计划让他和汤和一起领兵征战四川和湖广,因此没有分配具体职务。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勋臣封爵而没有具体的官职,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实际权力受到了削弱。实际上,许多开国功臣在名义上担任了某些职务,但很快便被派往前线,亲自指挥作战,军事事务往往更为重要。比如徐达,虽然名义上是中书右丞相,但他几乎从未在中书省工作,而是长期在外征战,实际权力更多体现在军事指挥上。

洪武十三年和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曾两次对开国功臣进行大规模清算,能安然度过的少之又少。然而,尽管如此,朱元璋并未彻底削除功臣们的爵位,而是允许他们的后代继承。洪武晚期,爵位继承制度逐步完善,规定开国功臣去世后,其爵位会追封至三代。除非后代能建立显赫的功绩,否则其爵位继承仅维持原爵级别。与清代相比,明代勋贵晋升爵位的难度较大。

最后,洪武朝的功臣去世后,大多数都会被追封更高一级的爵位,例如国公会被追封为王,侯会被追封为国公,伯会被追封为侯,但并非所有人都享受这一待遇,个别功臣未能获得这一荣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