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无数杰出的男性统治者,因此不少人认为,中国的历史主要属于男性。然而,在那个男权至上的古代社会,也有许多巾帼英雄不输于男子,她们凭借卓越的才干和坚强的意志脱颖而出,比如西汉的吕太后、北魏的冯太后、以及唐朝的武则天,她们都曾登上当时社会权力的顶峰,展现出非凡的政治魅力。
今天,我们重点讲述的便是北魏时期的冯太后。她先后辅佐过三位皇帝,掌控北魏政权超过二十年,协助孝文帝推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使北魏达到了鼎盛时期。她因卓越的政绩,被后世誉为“千古一后”,地位无可替代。
冯太后出身于北燕开国皇族,她是开国君主冯跋的曾孙女。北魏灭北燕后,她的父亲冯朗担任了秦州和雍州两地的刺史。冯氏被选入宫,封为贵人,由此开启了她传奇而辉煌的一生。或许冯家真的拥有非凡的命运,她入宫不到一年便被立为皇后,时年仅十四岁。
冯氏能成为皇后,并非因她获得皇帝特别宠爱,也非因家族实力强大,而是北魏选皇后的两个特殊条件:第一,皇后不得有儿子,北魏为防止外戚专权,规定皇后不能生太子,太子的生母甚至会被处死;第二,候选皇后必须亲自铸造铜像,只有成功铸造,才能被视为获得神灵认可。冯氏恰好符合这两条严苛要求,因此被册立为皇后。

冯氏安稳地做了九年皇后,然而文成帝突然驾崩,朝中上下包括文武百官与后宫妃嫔均未作好准备,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也让冯皇后措手不及。当时太子年幼,无法亲政,丞相乙浑则蠢蠢欲动,企图发动叛乱。冯皇后和太子的处境顿时异常艰难,危机四伏。

在重重压力下,冯皇后第一次展现出卓越的政治智慧和过人胆识。她做出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举动,让满朝文武为之一震,纷纷支持她和太子。按照祖制,皇帝驾崩后,他生前所用之物须一并焚烧以示忠诚。面对熊熊烈火,冯皇后竟然毅然跳入火盆,誓与文成帝同去。幸亏救护及时,她并未受伤,但这一壮举牢牢赢得了朝中汉胡官员的心,也奠定了她在朝廷不可撼动的地位。
公元465年,年仅12岁的献文帝登基,冯氏被尊为皇太后,年仅二十多岁。面对丞相乙浑的专权威胁,这位从深宫走出的冯太后秘密召集五位皇叔入京,策划强力清剿。她果断逮捕乙浑及其党羽,迅速平息叛乱,肃清朝堂,展现出远胜常人的雷霆手腕。随后,她乘胜登上大殿宝座,宣布“临朝称制,代掌国政”,正式开始第一次执掌朝政。
这次临朝称制虽仅持续了十八个月,但冯太后以卓越手腕稳住了内乱的局面。她巧妙地运用明升暗降的策略,解除五位皇叔的兵权,将实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为北魏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位皇叔的兵权最终悉数归冯太后所有。尽管献文帝成年后恢复了名义上的权力,但由于种种复杂原因,冯太后很快便迫使献文帝禅让皇位给当时年仅五岁的孝文帝,她自己则再度“临朝称制”,改元“太和”。至此,年仅三十五岁的冯太后成为当时北魏最具权势的女性。

这次执政持续了二十余年,为北魏的鼎盛打下坚实基础。期间,冯太后推行了一系列深刻改革。首先,她推出了严厉打击贪污腐败的俸禄制,向鲜卑贵族发放俸禄,以约束他们不可随意抢占汉族百姓的土地和财产,极大地稳定了社会秩序。
紧接着,她推广均田制,鼓励百姓开垦荒地、种植农作物,使国家税收收入稳步增长,也为俸禄制提供了坚实的财政保障。农民有地可耕,温饱得以保障,而鲜卑贵族也不得再依靠掠夺来维持利益,极大缓和了民族间的矛盾,为孝文帝后来的改革和民族融合奠定了良好基础。
与此同时,冯太后亲自培养孝文帝,曾撰写《劝戒歌》和《皇诰》作为其行为准则和学习教材。她时常将孝文帝留在身边,言传身教,尤其是在外出巡视时,让他参与政务,培养他的政治才能。这些细致入微的教导为孝文帝日后成为贤明君主打下了坚实的人格基础。

太和十四年,冯太后病逝,孝文帝按照国君规格为她举办了隆重的葬礼。此后,孝文帝继续推行她生前的改革政策,进一步完善俸禄制、均田制和三长制,使北魏国力持续增强。同时,他还推行改姓易俗,促进汉鲜民族融合,最终成为一代明君。

冯太后出身北燕皇室,身份特殊且孤立无援,但她凭借非凡的政治才能和胆识,逐步走入北魏政治核心。两次临朝称制,她不仅稳定了动荡不安的朝堂,还培养了一代贤君孝文帝,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光辉璀璨的女性政治家。
北魏时期,权贵们流行为先祖“兴建福业,造立图寺”,冯太后也不例外,她曾在长安和龙城为其父亲及祖父建立庙宇、修建寺院,祈福消灾,寄托哀思。
太和九年,为表达对故国的深切怀念,冯太后决定兴建“思燕佛图”,选址颇具深意,便是昔日三燕和龙宫殿的遗址。她思念故国的心情融汇于塔中,这份情感无可厚非。但其身份特殊,且大胆将佛塔建于旧朝皇宫遗址,彰显了她的独特胆识与地位。
思燕佛图于太和九年开始建设,至太和十四年完工。经历多次损毁、重建与修缮,塔基塔身融汇了多朝历史痕迹,成为中国唯一一座保留“五世同体”的宝塔,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魏晋南北朝时期,前燕慕容皝在今辽宁朝阳地区建都龙城,后燕、北燕亦将都城设于此。北魏灭北燕后,龙城皇宫“和龙宫”成为旧朝遗址。冯太后为怀念故国,于和龙宫殿遗址建造“思燕佛图”,该塔历经隋、唐、辽多次修缮,延续至今,即现存的“朝阳北塔”。

考古发现,朝阳北塔基底含有六个文化层,从下到上依次为“三燕”层、北魏层、隋唐层、辽代堆积层、近代至金代层及现代层。结合塔身结构、装饰和出土文物,专家推断了其丰富的历史演变。
朝阳北塔最初形态是北魏冯太后赐建的“思燕佛图”,其地基为三燕时期和龙宫殿的夯土台基。思燕佛图于隋初被毁,隋文帝赐佛舍利,命营州僧俗在原址重建,命名为“梵幢寺塔”。
梵幢寺塔保留了原有夯土基和木塔柱洞,将土木结构的楼阁式塔改建为方形空心十五级叠涩密檐砖塔。唐代时,李隆基命安禄山修缮塔身,装饰以仿木构彩绘,改名“开元寺塔”。
辽代两次维修开元寺塔,受密宗影响,二次修缮时塔身变为雕饰华丽的方形空心十三级密檐砖塔,即今日朝阳北塔,展现典型辽塔风格。此后更名“延昌寺塔”。
清代朝阳城中有三座塔,方位区分,“延昌寺塔”即今之“朝阳北塔”。北塔融合了北魏“思燕佛图”、隋代“梵幢寺塔”、唐代“开元寺塔”、辽代“延昌寺塔”四朝建筑特色,形成独一无二的“塔中有塔”建筑风格,是世界唯一“五世同堂”宝塔,价值极高。

除了历史价值,朝阳北塔还拥有丰富宗教与艺术价值。修缮过程中出土大量文物,其中最为珍贵的是一件七宝塔,堪称世界级文物。七宝塔内藏有木胎银棺,银棺中置金舍利塔,塔内放有金盖玛瑙罐,供奉两颗释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这两颗舍利是佛教至宝,使朝阳北塔成为佛教信徒心中的圣地,意义重大。
朝阳北塔作为佛祖舍利的安置之所,辽代重建时为安放七宝舍利塔对塔身进行了重新包砌,塔体雕刻了大量精美生动的浮雕,彰显古代匠人的非凡技艺。

塔身四面各雕坐佛一尊,为四方佛,庄严华贵。四佛两侧配有二菩萨与砖雕小塔,风格超凡脱俗。塔身雕刻八胁侍菩萨、二十四飞天、八大灵塔及塔名等图案,塔顶有踏祥云翩然起舞的天女,所有装饰均体现了辽代佛教艺术的极致审美。
如今的朝阳,除北塔外已难见“三燕”时代古迹。幸得北魏冯太后为思念故国而建思燕佛图,历经兴衰和修葺,思燕佛图得以完整保存至今,成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