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作为慢性进展型自身免疫疾病,以多关节持续性炎性病变为特征性表现,可引起关节肿胀、疼痛、僵硬,严重时致使关节畸形、功能丧失。
常造成关节损害与功能障碍,还会增加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和骨折风险,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是RA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到多种细胞信号通路的异常调控。

这一机制并非仅仅是炎症因子的作用,还涉及RANKL/RANK/OPG系统失衡、自身免疫反应、治疗药物的影响所共同作用的结果,还受到维生素D和钙代谢的紊乱、患者生活习惯及基因易感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近年来,达标(Treat-to-Target)治疗策略已成为RA管理的核心,通过设定和达成预期的治疗目标以减少疾病活动并改善患者预后。
RA患者因长期炎症反应和可能的激素治疗,已有较高的骨折风险,合并OP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进一步降低。

炎症因子的作用
RA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理基础是滑膜炎,疾病活动时可激活多种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
TNF-α和IL-1可以直接促进破骨细胞的形成,通过激活核因子κB受体激活因子配体( RANKL)的表达,促进破骨细胞前体向破骨细胞的分化,同时延长成熟破骨细胞的生存期,从而增加骨组织的吸收和分解。

骨保护素(OPG)是RANKL的天然抑制剂,能够阻断RANKL(核因子κB受体激活因子配体)与RANK(核因子κB受体激活因子)的结合,从而对破骨细胞的活性起到抑制作用。
在类风湿关节炎(RA)里,RANKL活性渐次递增,OPG活性却逐步降低,这将致使破骨细胞过度活化,进而加速骨质流失,实验表明,TNF - α与IL - 1可抑制成骨细胞分化与成熟,削减骨基质合成,减缓新骨形成速度。

免疫系统的异常
RA免疫系统的异常主要表现为自身抗体的产生和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RA患者体内常见的自身抗体包括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和类风湿因子,ACPA针对特定的翻译后修饰肽攻击。
而RF针对人体自身的免疫球蛋白G的Fc部分,两者的存在增加了形成免疫复合物的可能性,进而触发炎症反应。

最新研究显示,ACPA抗体阳性与早期类风湿关节炎(RA)的低骨密度(BMD)存在关联,不过,和ACPA阴性者相比,它并未呈现出BMD随时间加速流失的趋势。
在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中,诸多免疫反应会产生大量促炎细胞因子,像TNF - α、IL - 1与IL - 6,从而引发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反应,致使关节损伤与OP。
此外,免疫复合物会在关节腔内生成并沉积,此现象可激活补体系统,进而使炎症反应进一步加剧。

内分泌因素
RA的慢性炎症状态可以导致机体应激反应,进而影响到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产生。
长期的炎症和应用糖皮质激素类(Glucocorticoids,GCs)药物治疗使体内皮质醇水平升高,有学者研究过量的皮质醇会抑制骨形成、增加骨吸收,并降低肠道对钙的吸收率,加速骨质流失。
研究表明GCs过量会导致肌肉质量和肌肉功能缺陷,从而加剧骨质流失,并因活动能力下降、失衡和跌倒增加骨折风险。

另一方面,GCs是有效的抗炎剂,可能会减轻炎症相关的骨吸收,同时也可减轻RA中的关节疼痛和僵硬,从而增加体力活动,为骨骼提供机械刺激。
GCs对RA患者BMD的矛盾影响引发许多研究,旨在了解是否存在理想的GCs剂量。
研究发现,相较于健康人群或未接受GCs治疗的RA患者相比,GCs的使用即使是低剂量也可能导致RA患者的椎体和股骨颈BMD下降,同时,OP和骨折的发生率也相对较高。

功能状态与残疾
RA的疾病活动度和治疗对BMD及骨折风险产生的影响具有累积性,研究一致显示,病程较长且功能状态较差的患者往往表现出更低的BMD和更高的骨折率。
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这类患者存在多重难以直接测量的因素,包括长期的炎症负荷、药物使用历史、缺乏身体活动、身体成分的变化,以及关节的损伤和残疾等。
最近研究进一步探讨了功能状态对BMD和骨折风险的影响,发现虚弱状态与较低的BMD和较高的骨折风险密切相关,通过对身体成分和功能表现的深入分析。

研究指出,RA患者的肌肉质量和功能水平与BMD之间存在显著关联,这一发现与在普通人群中进行的研究结果相吻合。
在RA患者中,跌倒乃引发骨折的关键危险因素,却常被忽视,研究发现,RA群体里较高残疾评分、足部畸形频发、抗高血压药使用增多,均与跌倒风险显著增加密切相关。
若患者报告跌倒事件、步态不稳,或者存在任何前述的风险因素,那就有必要对其进行正式的跌倒风险评估并采取措施扭转风险。

达标治疗策略降低BMD损失的风险
达标治疗策略借助早期诊断,积极运用改变病情抗风湿药物,包括生物制剂和小分子靶向药物,以及根据病情调整治疗计划,有效控制炎症,减少关节损伤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早期诊断RA,对于预防由炎症引起的不可逆转结构损害以及避免长期的BMD损失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RA疾病活动与骨质流失之间存在相关性,当使用达标治疗策略严格控制RA疾病活动时,BMD损失的风险将会降低。
有学者对RA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发现,达到缓解的患者腰椎骨质流失较少,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中,女性被被确定为持续骨质流失的危险因素,较低的疾病活动度和使用双膦酸盐是保护因素。

RA治疗药物对炎症和骨代谢的双重调节作用
DMARDs和生物制剂等应用显著改善了RA患者的预后,这些药物不仅可以有效控制炎症反应,减缓关节损伤,还对骨代谢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通过抑制炎症细胞的活化、减少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以及干预细胞信号传导途径,从而减轻关节炎症反应及其破坏。
DMARDs和生物制剂对RA的治疗具有双重调节作用:一方面,通过控制炎症反应,减少关节的病理损伤,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功能状态。

另一方面,其可作用于骨代谢进程,削减炎症性骨吸收,推动骨形成,进而保护骨密度(BMD),削减骨质疏松(OP)与骨折风险。
这种对炎症和骨代谢的双重调节作用,显著提高了RA治疗的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减少长期致残的风险。

RA患者抗OP药物选择
对于罹患骨质疏松(OP)的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而言,应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在降低骨折风险方面显得格外重要。
治疗 OP的药物一般可分为合成代谢药物(增加成骨细胞的骨形成)和抗吸收药物(阻碍破骨细胞的骨吸收),前者可凭借与PTH受体特异性结合并激活受体,发挥促进骨组织形成的作用。
后者其通过与骨质表面相结合,抑制破骨细胞活性,进而削减骨质吸收。配合营养补充与生活方式干预在达标治疗框架下的骨保护作用

除药物治疗外,达标治疗策略亦着重强调,生活方式的改善与营养支持乃综合管理的一部分,研究显示,在罹患类风湿关节炎(RA)且接受双膦酸盐治疗的骨质疏松(OP)患者里,适量补充维生素D能够提升骨密度(BMD)。
此外,增加体力活动、改善饮食习惯,有助于优化身体成分、减轻炎症反应,进而间接维护骨骼健康。
这些干预措施在达标治疗的框架下,与药物治疗相结合,可以更全面地保护RA患者的BMD,防止OP的发展。

达标治疗策略于类风湿关节炎(RA)及其相关的骨质疏松(OP)防治进程中彰显出显著成效。
通过设定明确的治疗目标并密切监测疾病活动度,这一策略不仅有效缓解了患者的炎症,降低关节损伤的风险,同时也间接地保护BMD,减少OP的发生率。
其成功归因于对炎症反应的有效控制,减少了促炎细胞因子对骨代谢的负面影响,从而在根本上减缓了骨质流失速度。

尽管如此,未来的研究与临床实践仍需进一步探索并优化个体化治疗方案,尤其要结合精准医疗技术,如生物标志物的识别与应用,提升治疗效果的预测性与个性化程度。
此外,对新型治疗药物和干预措施的研发,以及BMD保护潜力的评估,也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期望能够为RA患者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OP防治策略,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长期健康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