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时,一头被埋在废墟里36天的家猪竟然等到了救援,“猪坚强”的美名传遍中华大地。我家养的一条孔雀雌鱼,数次跳缸却大难不死,子嗣满堂,令我惊叹不已,故称之为“鱼坚强”。
这批孔雀鱼是向同事讨来的,至今已繁衍至第三代。养在大鱼缸里的时候,色彩艳丽、鱼尾摇曳的雄鱼,像极了一匹匹炫动飞舞的彩绸。雌鱼大多灰中带黄,貌不惊人。偶尔发觉,它们原本鼓鼓囊囊的鱼腹平滑如初,却不见一条小鱼儿游动,猜想也许是被雄鱼吃了。
家里重新装修,暂住他处,鱼缸无法搬动,便把孔雀鱼分到几只小玻璃缸和搪瓷缸里养着。搪瓷缸涂着白釉,孔雀鱼的样貌一清二楚。初春来临,有几条雌鱼的肚腹又明显鼓胀起来。怕生出来的小鱼又被吃掉,我赶紧把两条雌鱼养在一口小瓷缸里,水放得比较多。两条雌鱼在新居一点也不消停,兜兜转转中,一条雌鱼猛的弹跳出来,正巧落在边上的搪瓷缸里,看得我目瞪口呆。初春的气温还是有点低,我试着把它放回瓷缸,又把瓷缸挪近窗台晒太阳,两条雌鱼懒懒的不大游动了。
吃罢午饭,再去看瓷缸,只剩一条雌鱼。赶紧在边上找,不见踪影。睁大眼睛再找,最终在窗帘底下找到了“越狱”的雌鱼。它伏在地板上一动不动,不仔细看,还以为是一撮尘灰。我轻轻地捏起鱼身,有些干。心下一沉,赶紧放回瓷缸,雌鱼竟然一扭身体,若无其事地游动起来,真是厉害!
实在没想到,过了一会儿,这条雌鱼竟然又弹跳到地板上,幸而我就在边上。只好把它单独放在一只大碗里。过了没多久,雌鱼身边出现了几条细瘦的小鱼,一转眼增加到五六条,再一回头变成了十来条,就是看不见小鱼从雌鱼肚里出来的瞬间。索性打开手机录像功能,仔细地摄录,研究。原来,从鱼腹里出来的都是一粒粒细小的黑卵,很快,黑卵有了缝隙。慢慢地,缝隙一裂开,就是鱼尾,鱼头顺势而出。有的黑卵迟迟没有动静,雌鱼会把它吞进嘴里,再用力吐出。借助母亲的外力,僵死的小鱼得以复活。最终,这条雌鱼诞下了近30条小孔雀鱼。
原来,待产母鱼跳缸,是为了寻找生宝宝的隐蔽又安全的场所。此外,水中缺氧、水温过高或过低,水流和光线发生突然改变,都会引起孔雀鱼跳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