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时节,气温逐渐升高,湿气开始明显增加,这时候养脾变得尤为重要。

很多人忽视了脾胃的健康问题,往往只关注外部环境对身体的影响,忽略了脾的强弱直接影响到身体的消化吸收能力,甚至关系到整体免疫力、能量水平的维持。
尤其是立夏后的湿气更重,脾气虚弱的人容易感到疲惫、消化不良,甚至出现水肿等问题。
那么,如何通过改善脾胃的功能,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和健康呢?不妨从五个简单的办法开始。
脾,作为人体的消化器官,不仅仅是消化吸收食物的“后勤部队”,它还影响到气血生化,甚至是身体的水液代谢。
在传统中医中,脾被看作是“后天之本”,它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我们的免疫力、气色、体力。

立夏时节,气温上升、湿气增加,脾的负担自然加重。
脾的功能一旦失调,湿气就会滞留体内,容易导致疲倦无力、浮肿、食欲减退等症状,甚至会影响到皮肤的健康,导致皮肤问题加重。
因此,立夏时节养脾,等于养命。
说到祛湿健脾,许多人可能会首先想到“吃药”或者“补药”。
但其实,脾胃的健康是通过生活中的小细节和日常习惯来调整的。
五个简单又实用的方法,或许能给你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第一个办法,改变饮食习惯,尤其是在立夏时节,避免过多的寒凉食物。
很多人习惯在夏季喝大量冰饮料或吃冰凉的食物,这会让脾胃承受更大的负担。
中医理论中,脾胃最怕寒冷,尤其是凉食,容易伤脾。
尤其是胃肠道本身的湿气还没完全排出时,吃寒凉食物会让湿气更难排出,导致体内湿气积聚。
所以,夏天应该尽量避免冰冷的食物,尤其是晚上,冷饮的摄入会导致夜间脾胃无法有效运作。
对于脾胃虚弱的人,热食和温饮可以帮助脾胃正常运作,有利于消化吸收,帮助去湿。

第二个办法,食用一些健脾祛湿的食物。
我们常见的如薏米、赤小豆、山药等,它们都被认为能帮助脾胃消化,帮助排湿。
特别是薏米,它有很好的利水作用,能帮助清理体内多余的湿气。
此外,山药对脾胃功能的调理有显著效果,不仅能够增强消化能力,还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力。
对于经常感到脾胃沉重、消化不良的人,适量食用这些食物能够帮助恢复脾的运化功能。
第三个办法,注重运动,但要避免过度。

很多人认为夏天气温升高就应该减少运动,避免大汗淋漓,但实际上,适量的运动可以帮助调理脾胃,增加气血循环。
适当的跑步、散步或做一些瑜伽,能够促进气血流通,帮助脾胃更好地运作,防止湿气滞留。
特别是晨跑,能够帮助体内湿气通过汗液排出,是非常有益的调理方式。
但值得注意的是,过度的剧烈运动则可能让脾胃负担加重,尤其是在高温天气中,过度运动容易消耗体内水分,导致体内湿气难以排出。
因此,适度、规律的运动才是最有利的。
第四个办法,早睡早起,保持良好的作息。

脾胃的功能在晚上10点到凌晨2点之间最为活跃,此时如果还熬夜,脾胃的工作就会受到影响,湿气也容易积累在体内。
现代生活中,熬夜成为许多人的常态,长期熬夜会导致脾胃的运化功能变差,免疫力下降,身体容易堆积湿气。
立夏时节,要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给脾胃更多的休息时间,帮助它在夜间完成自我修复,提高白天的消化吸收能力。
虽然这听起来简单,但对于很多人来说,建立健康作息却是提升身体健康的关键。
第五个办法,保持愉悦的心情。

很多人可能没有意识到,情绪对于脾胃的影响巨大。
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往往让脾胃的功能受到压制,导致消化不良、胃痛、腹胀等问题。
而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助于脾胃的正常运作。
在立夏时节,很多人开始感受到气温升高带来的不适,情绪波动也会随之加剧。
如果能及时调整心态,避免情绪过于低落或焦虑,脾胃的健康会得到相应的改善。
可以通过冥想、听音乐、与朋友交谈等方式舒缓压力,帮助保持内心的平和与稳定。

通过以上五种方法,脾胃的健康会得到有效调理,不仅能帮助改善消化功能,还能祛湿气、增进体力,提升免疫力。
在立夏这个节气,正是养脾的好时机。
身体的状态和情绪都需要与季节变化同步调整,才能保持健康的体魄和充沛的活力。
那么,脾胃养护的过程中,哪些误区最容易让人掉入呢?有些人认为,补脾就得大量进补药物,甚至是高蛋白的食品。
事实上,过多的“补”不一定能达到效果,反而可能造成脾胃的负担。
过多的营养摄入往往适得其反,反而让脾胃的运化功能更加困难。

如何科学合理地调理脾胃,避免补过了头,反而成了关键。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罗杰,余宗明,吴建英.从湿热角度探析理养脾阴之法[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23,32(08):1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