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2阅读
  • 2回复

[数码讨论]中芯国际跻身“全球第二”,这事儿跟华为的关系真不大![7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45783
金币
97956
道行
1988
原创
2393
奖券
2610
斑龄
33
道券
936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3976(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4-23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4小时前

前段时间中芯国际公布了2024年财报数据,全年实现营业收入577.96亿元,同比增长27.7%,创历史新高。

按照中芯国际取得的营收成绩来看,2024年已成功跻身全球第二大晶圆代工企业,仅次于中国台湾的台积电,在中国大陆企业中稳居第一。

就在中芯国际公布亮眼业绩后,过去一段时间,网上却频繁流出“华为扶持中芯国际崛起”一类的报道,甚至传出了不少华为在松山湖基地造国产高端光刻机一类的消息。

原因是新凯来在前不久通过照片和模型的方式展示了多款即将发布的产品,然后很多博主都将新凯来取得的成果转移给华为。

网上出现一些诸如“新凯来公司在深圳,成员来自华为星光实验室,所以新凯来能搞出光刻机不意外”这类内容,就像没有华为扶持,中芯国际就没法做大做强一样的逻辑。

不否认海思的芯片设计能力,但中芯国际的崛起和华为扶不扶持关系真不大。

别的不说,咱先看财报,2022年是华为Mate 60系列发布的前一年,这一年华为手机还没有使用中芯国际7nm工艺生产的芯片。

2022年中芯国际的营收已逼近500亿元,净利润达到了121.33亿元,在这之前中芯国际的营收一直处于高速增长阶段。

反倒是华为Mate 60系列发布后的2023年,中芯国际的营收和净利润均出现了大幅下滑,2024年的净利润更是下滑到了36.99亿元,已低于2020年之前的水平。

这就不得不谈谈中芯国际的营收组成了,事实上中芯国际的营收来源在2020年时,智能手机占据了45%,但现在的比例已不足三成。

这足以说明,华为这两年给中芯国际贡献的营收涨幅是有限的,真不是决定中芯国际跻身全球第二大晶圆代工企业的关键。

其实如果稍微了解一点中芯国际的发展史,就不会编造出“华为扶持中芯国际”这类的话题了,毕竟中芯国际一直都处在主流代工企业圈子里。

毫不夸张地说,中芯国际过去20多年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举国之力”。

早在2005年,中芯国际的营收就突破了10亿美元,达到了11.7亿美元,而当时台积电的营收是82.2亿美元。

彼时中芯国际的营收规模仅次于台积电和联电,到2010年营收来到了15.55亿美元,但因为在技术布局方面晚于台积电、联电和三星,所以差距越来越大,但依然处在行业前四的水平。

后面很多人都知道的,2012年光刻机巨头ASML提出一项投资方案,让英特尔、台积电和三星这三家企业参股投资,于是未来十年晶圆代工领域的格局就基本成型了。

搞不到先进EUV光刻机的中芯国际根本没办法,一直默默无闻了好几年,直到后面做出来了14nm工艺,到2019年一切都好起来了。

此后中芯国际开启狂飙之路,营收利润持续暴增,不断巩固行业前三的地位,2024年更是超越三星成为了全球第二大晶圆代工厂。

其实说到这里,我想能很多人都能够搞明白了,说白了半导体制造这个行业并不是有设备就能搞成功,英特尔、台积电和三星参股ASML拿到一手资源,做强做大的却只有台积电。

而没有EUV光刻机的中芯国际,凭着持续探索的精神,却做出了可比肩7nm工艺的芯片,可见半导体制造行业设备是第二要素,人才是第一要素,这并不奇怪。

回顾整个半导体行业发展历程,上个世纪60年代技术开始在美国扩散,70年代末日本半导体崛起,然后是80年代后期传到了中国台湾省和韩国,在到90年代末扩散到中国大陆。

半导体制造行业的技术积累,通常需要15-20年才能技术爆发,2000年成立的中芯国际,在2019年开始量产14nm芯片就很合理。

因为这个行业想要一步登天是压根不可能的,毕竟技术门槛很高,通常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做到领先水平。

而今天的中芯国际,显然已经踏进属于它辉煌期的门槛了,不出意外,未来10-15年中芯国际将和台积电并肩成为全球最大的晶圆代工企业。

所以属于台积电真正的辉煌期还有10年左右,这段时间过完,中芯国际将迈进和台积电“你追我赶”的新阶段。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45783
金币
97956
道行
1988
原创
2393
奖券
2610
斑龄
33
道券
936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3976(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4-23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4小时前
  中芯国际的崛起确实是半导体制造行业的一个重要事件,它的发展和成就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长期技术积累和持续投资的结果。从您提供的信息来看,中芯国际的成功可以归结为几个关键因素:

  1. 技术积累与创新:中芯国际能够开发出与7nm工艺相媲美的芯片,显示了其在技术研发上的实力和创新能力。

  2. 市场需求:随着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的需求增长,中芯国际能够抓住市场机遇,扩大其业务范围和营收。

  3. 国家支持:中芯国际的发展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这种“举国之力”的支持为其提供了稳定的资金和资源。

  4. 人才战略:半导体制造行业对人才的依赖性极高,中芯国际能够吸引和保留关键人才,是其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5. 行业发展趋势:半导体技术的全球扩散和转移,以及中国大陆市场的快速增长,为中芯国际提供了发展的土壤。

  关于华为是否扶持中芯国际的问题,从您提供的数据来看,华为对中芯国际的贡献并不是决定性的。中芯国际的营收增长和净利润下滑与华为的合作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实际上,中芯国际的成功更多是基于其自身的技术实力和市场定位。

  至于未来10-15年中芯国际能否与台积电并肩成为全球最大的晶圆代工企业,这将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技术进步、市场需求、全球供应链的变化、政策支持等。中芯国际需要继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工艺水平,同时拓展国内外市场,以保持竞争力。

  总的来说,中芯国际的崛起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其未来的发展同样需要综合考量各种内外部条件。半导体制造行业的竞争是全球性的,中芯国际要想在全球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持续创新和进步。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29596
金币
128816
道行
20023
原创
757
奖券
68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3986(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4-23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3小时前
中芯国际跻身“全球第二”与华为关系不大的原因分析
从营收数据角度看
中芯国际营收变化趋势
中芯国际公布的2024年财报数据显示,全年实现营业收入577.96亿元,同比增长27.7%,创历史新高,已成功跻身全球第二大晶圆代工企业。而在2022年,即华为Mate60系列发布的前一年,华为手机还未使用中芯国际7nm工艺生产的芯片,中芯国际的营收已逼近500亿元,净利润达到了121.33亿元。反倒是华为Mate60系列发布后的2023年,中芯国际的营收和净利润均出现了大幅下滑,2024年的净利润更是下滑到了36.99亿元,已低于2020年之前的水平。

营收组成结构
中芯国际的营收来源在2020年时,智能手机占据了45%,但现在的比例已不足三成。这表明华为这两年给中芯国际贡献的营收涨幅是有限的,并非决定中芯国际跻身全球第二大晶圆代工企业的关键因素。

从中芯国际发展历程角度看
早期发展基础
中芯国际过去20多年的发展历程可谓是举国之力。早在2005年,中芯国际的营收就突破了10亿美元,达到了11.7亿美元,彼时其营收规模仅次于台积电和联电。到2010年营收来到了15.55亿美元,虽因技术布局方面晚于台积电、联电和三星,差距逐渐拉大,但依然处在行业前四的水平。

技术突破与崛起
2012年光刻机巨头ASML提出的投资方案,使英特尔、台积电和三星参股投资,未来十年晶圆代工领域格局基本成型,而搞不到先进EUV光刻机的中芯国际陷入了几年的默默无闻。直到其做出了14nm工艺,2019年情况开始好转,此后中芯国际开启狂飙之路,营收利润持续暴增,不断巩固行业前三的地位,2024年更是超越三星成为了全球第二大晶圆代工厂。这说明中芯国际的崛起是自身长期技术积累和突破的结果,并非依赖华为的扶持。

从半导体行业特性角度看
半导体制造行业的技术积累通常需要15 - 20年才能实现技术爆发。2000年成立的中芯国际,在2019年开始量产14nm芯片是符合行业发展规律的。这个行业技术门槛很高,想要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达到领先水平。中芯国际的发展是顺应行业发展规律、自身不断投入研发和积累的过程,并非依靠某一家企业的支持就能实现跻身全球第二的成就。

综上所述,中芯国际跻身“全球第二”这一成果主要是自身长期发展、技术积累和突破的结果,与华为的关系真不大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