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人,就有贪、嗔、痴
2025-04-10
贪,是无尽的欲壑难填;嗔,是怒火的肆意燃烧;痴,是执念的顽固不化。它们如同隐匿在灵魂角落的暗影,时刻影响着我们的言行、抉择,乃至人生轨迹。
王朝的兴衰更迭中,人性的“贪嗔痴”尽显无遗。以明朝末年为例,官场腐败丛生,官员们贪得无厌,大肆搜刮民脂民膏。
从内阁首辅到九品芝麻官,卖官鬻爵成为常态,为了满足一己私欲,他们罔顾百姓死活,对灾荒救济款项层层克扣,致使民不聊生。这是“贪”的肆虐,在金钱与权力的诱惑下,人性的底线被轻易践踏。
而当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逼近京城时,崇祯帝心急如焚,却又刚愎自用,听不进忠言逆耳,对大臣们的些许失误便大发雷霆,嗔怒之下做出诸多错误决策,加速了王朝的覆灭。这是“嗔”的危害,被怒火蒙蔽双眼,丧失理智判断。
至于“痴”,明朝士大夫阶层深受程朱理学僵化思想禁锢,执着于迂腐的名节观念,在国家危亡之际,仍纠结于党争、门户之见,不能灵活应变,错失挽救时局的良机,最终只能随着王朝一同沉沦。

商业领域仿若一个巨大的名利场,处处充斥着人性的考验。在互联网金融乱象时期,一些P2P平台创始人被贪婪驱使,打着创新金融的幌子,虚构项目,骗取投资者巨额资金,妄图一夜暴富。他们不顾法律红线、道德约束,疯狂敛财,给无数家庭带来灭顶之灾,当东窗事发,才惊觉已被贪婪的深渊吞噬。
而在竞争激烈的职场,“嗔”也时有显现。部分员工因同事升职加薪、自己未获青睐,便心生嫉妒、嗔怒,不仅破坏团队和谐氛围,甚至恶意诋毁他人,以泄心头之愤,却不知这样的行为既损人又不利己,阻碍自身职业发展。
娱乐圈更是“痴”的重灾区,一些明星艺人过度痴迷于颜值、流量带来的虚荣光环,不惜整容、炒作绯闻,甚至为维持热度,陷入吸毒、代孕等违法行径,将大好前程毁于一旦,只因被执念困住,忘却艺术初心与社会责任。
然而,认识人性的“贪嗔痴”并非让我们陷入绝望,而是开启一场自我救赎的修行。在公益慈善领域,许多爱心人士用行动驱散人性暗影。白方礼老人,蹬三轮车数十载,省吃俭用,将积攒的微薄收入全部捐资助学,他不贪钱财,只为孩子们能有书读,用大爱打破“贪”的枷锁;面对误解、刁难,志愿者们投身偏远山区支教、扶贫,不嗔不怒,以耐心与善良化解矛盾,传递温暖;还有那些默默守护传统文化的手艺人,不痴于功名利禄,专注技艺传承,在一锤一凿、一针一线中,让古老文明重焕生机。
是人,就难免有贪、嗔、痴,但我们拥有选择的权利。可以在尘世纷扰中,以自省为镜,以道德为绳,以大爱为光,时刻审视内心,克制欲望、平息怒火、破除执念。如此,方能在人性的修行路上,穿越重重迷雾,向着光明前行,书写属于自己的纯净人生篇章,让人性的光辉在与弱点的较量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