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家中适宜摆放的六种食物
青团子
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它是清明时节的特色食物,带着春天的气息和独特的口感,能为节日增添氛围。
鸡蛋
民间习俗认为,清明节吃个鸡蛋,一整年都有好身体。其源起是先秦时代某些地区有禁火习俗。摆放在家中,既有着美好的寓意,也方便家人食用。
橙子
橙子是冬季时令水果,不过在清明时节也较为常见且新鲜。它色泽橙亮喜庆,寓意着富贵吉祥,代表着财源广进、好事成双、心想事成、事事成就。同时橙子富含丰富的维C,有助于肌肤美白,其丰富的膳食纤维也能促进肠道健康。
甘蔗
甘蔗口感甜润,寄托着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希望新的一年生活能够甜蜜蜜。其外形一节一节的,寓意着新的一年生活、事业步步高升,节节高。摆放在家中,增添了节日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润饼菜
每到清明时节,泉州人有吃润饼菜的风俗,据说这是古时寒食节食俗之遗风。它是以面粉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食时铺开饼皮,再卷胡萝卜丝、肉丝、蚵煎、芜荽等混锅菜肴,制食皆简单,吃起来甜润可口,摆在家中体现了地方特色和传统习俗。
乌稔饭
在闽东畲族聚居地,每年三月初三,畲族人家家户户煮乌稔饭,并馈赠汉族的亲戚朋友,久而久之,当地的汉族人民也有了清明时食乌稔饭的习俗。特别是枯荣县民间,每年都须用乌稔饭祭祀。它是民族融合和传统传承的体现,摆放在家中有着深厚的文化意义
清明节气饮食习俗探究
习俗起源与背景
清明节的前两天是寒食节,传说是为了纪念古人介子推,他重义轻利,宁可被烧死也不接受晋文公重耳封赐。唐人最重视寒食节,留下诸多寒食诗词。寒食节风俗首先是禁火,所以要预制熟食,如麦粥、糯米粥、糕团等。寒食禁火,到清明则复又生新火,古时春季多使用榆木钻木取火,所谓“春取榆柳之火”。后来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寒食节逐渐不再单独存在。
各地特色清明美食
晋南地区
晋南人过清明时,习惯用白面蒸大馍,中间夹有核桃、枣儿、豆子,外面盘成龙形,龙身中间扎一个鸡蛋,名为“子福”。还要蒸一个很大的总“子福”,象征全家团圆幸福。上坟时,将总“子福”献给祖灵,扫墓完毕后全家分食之。
上海地区
青团:将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叶垫底,放到蒸笼内。蒸熟出笼的青团色泽鲜绿,香气扑鼻,是本地清明节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
桃花粥:部分人家清明节爱吃桃花粥。
刀鱼:在扫墓和家宴上爱用刀鱼。另外,上海旧俗会用柳条将祭祀用过的蒸糕饼团贯穿起来,晾干后存放着,到立夏那天,将之油煎,给小孩吃,据说吃了以后不得疰夏病。
浙江湖州
粽子:清明节家家裹粽子,可作上坟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带的干粮,有“清明粽子稳牢牢”的说法。
螺蛳:清明前后,螺蛳肥壮,有“清明螺,赛只鹅”的俗语。农家有清明吃螺蛳的习惯,这天用针挑出螺蛳肉烹食,叫“挑青”。吃后将螺蛳壳扔到房顶上,据说屋瓦上发出的滚动声能吓跑老鼠,有利于清明后的养蚕。
社酒:清明节这天,还要办社酒。同一宗祠的人家在一起聚餐,没有宗祠的人家,一般同一高祖下各房子孙们在一起聚餐。社酒的菜肴,荤以鱼肉为主,素以豆腐青菜为主,酒以家酿甜白酒为主。
浙江桐乡河山镇
当地有“清明大似年”的说法,清明夜重视全家团圆吃晚餐,饭桌上少不了炒螺蛳、糯米嵌藕、发芽豆、马兰头等传统菜,这几样菜都跟养蚕有关。把吃剩的螺蛳壳往屋里抛,据说声音能吓跑老鼠,毛毛虫会钻进壳里做巢,不再出来骚扰蚕。
时令通用美食
水果:菠萝
菠萝又名凤梨,原产南美,明清年间传入国内,是“岭南四大名果”之一,我国华南地区普遍种植。常见栽培品种多样,大小、色泽、口感、成熟时期有区别。鲜食前多以盐水浸泡去除涩味,降低过敏风险。此外,还可榨汁、制成罐头或水果干,也能作为烹食肉类和米饭的辅料。不过菠萝性热,不宜多食,易上火者要尤其注意。
蔬菜:马兰头
马兰头是野菜的一种,有青梗红梗两种,叶片有细绒毛,叶缘有粗梳齿,春秋二季皆有,但春季新发的马兰头碧绿脆嫩最为可人。袁枚《随园食单》中记:“马兰头,摘取嫩者,醋合笋拌食,油腻后食之,可以醒脾”。好多酒家饭店的凉菜便是马兰头香干,将马兰头在沸水中烫过后于冷水中浸凉,再和香干一同剁碎拌匀,是一道清新的前菜。
良品:酒酿
古人认为清明时分水轻清上行,此时水质最好,宜多储之,且此时的水尤适合做甜酒酿。做法是以糯米浸水约一天取出,淘净后蒸熟放凉,然后放在钵中加入酒曲盖严实,若气温适合快则一周不到即可得到甜酒酿,色白而细腻,加入玫瑰腌制的糖味道极芬芳。长江流域食酒酿很普遍,醪糟、酒糟亦都是此物。若用酒糟发酵过的面来制饼皮,内陷是玫瑰糖、果仁加上好的板油,就是清明左右热闹的小吃酒酿饼,小摊现烤现卖。还有酒酿小园子,即用酒酿兑水烧开,加入水磨糯米粉制成的小汤圆(多无馅),煮熟后加入桂花糖、溏心鸡蛋,香甜可口。
水产:螺蛳
螺蛳又名蜗赢,外形似蜗牛,有一个右旋的壳,生长于湖泊、河沟、水田里。《本草纲目》云:“汁主明目,下水”。过去到了清明夜,江南人家有食螺蛳之风,说是可以明目。其吃法到现在变化不大,袁枚《随园食单》说:“螺蛳制与蚬同,惟子多则不可食。徽州人晒干,卖者名青螺,可以作羹。闽中有香螺,小而鲜,糟食最佳”。
食材:艾草
艾草又名苦艾,被称为百草之王,生命力强健,路边荒野都有踪迹。到清明时分,可收割第一茬艾草。艾草和中国文化联系紧密,传统医学将其用于针灸术的“灸”,常见做法还有艾草泡水用于洗浴和熏蒸,端午节人们会把艾草挂在门上驱虫辟邪,在食物中也大量运用,如艾草茶、艾草粥、青团等。
艾草茶:又叫艾叶茶,将收来的艾草嫩叶简单晒干便可泡水喝,若要保持艾草的绿色,则需通过蒸汽杀青和后期的干燥揉捻处理,制作过程类似茶叶。艾叶茶是相当好的保健饮料,抗菌护肝,增强人的抵抗力,有特别的香气,但在中国喝的人并不多,在日本却依然盛行。
青团:是江浙一带说法,广东客家人则称为艾糍,根据地域不同还有清明果、青果子一类名称,用植物染绿的糯米粉包馅的糕团。追溯历史,青团大概是为寒食节而生的时令甜点。可用艾草晒干磨粉和糯米粉加水混合,或者艾草煮烂后的汁水和糯米粉调和,得到鲜绿的粉团,可做成甜、咸不同口味,主要以豆沙为馅,包成幼儿拳头般大小,放入蒸笼蒸熟即可食用,软糯香甜。除了使用艾草,也有用雀麦草、鼠曲草来作为绿色的天然颜料,制作方法相同。《随园食单》对青团有简单的描述:“捣青草为汁,和粉作粉团,色如碧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