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成为“作者”,独属于人的表达何以实现
AI在文学创作领域的现状
目前,生成式人工智能如国内深度求索公司开发的DeepSeek - V3和DeepSeek - R1,以及GPT等生成模型,在文学创作方面已展现出强大能力。它们不但可以模仿特定的风格写作,还能综合多种风格,甚至生成超越人类传统创作经验的作品。DeepSeek - R1模仿金宇澄、双雪涛等作家风格的文本已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从语言、技巧和情感表达层面看,AI完成的文学文本已达到作家的水准,并且随着模型迭代,创作能力会日益完善和提高。
人类表达的独特价值
独特的生命体验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彦认为,AI可能在很多方面能替代人类的思维及写作活动,但在文学表达领域,AI虽具有综合性,却不具有独特性。生命的独特体验与表达,让人类会走在AI前面。山东作协诗歌创作委员会委员马累也提到,文学的价值归依永远是人性,是每个个体孤独的、清晰可辨的人性体现。AI只是机械地用数据集中了所有的人性,它永远不会抬头仰望星空,也永远不会低头凝视大地,但人类会。
深度的思想与灵魂
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孔令燕指出,AI的确可以替代好多功能性的写作、类型化的写作,满足基本要求的工作。但是真正伟大的作品,有灵魂深度的、有思想深度的,代表着个体对这个世界的独特认知、独特的人文精神,这是AI难以替代的。
真性情的表达
诗人陈年喜发现,目前AI创作的诗歌内容很弱,技术很强。今后诗歌写作和AI对抗,内容是特别重要的一块,要写出独特的东西、独特的情感来。诗人汗漫表示,AI的“高水平写作”似乎没有瑕疵,但是作家是带有瑕疵的,真性情的写作反而更加值得珍视。
实现独属于人的表达的途径
创作更加私人化
借用陈平原先生对未来文学教育的猜想,文学创作或将变得更加私人化,读者不再是首要考量,写作首先是为了感动自己、愉悦自己、充实自己,创作者将写作本身视为意义。肉身的存在或许会成为独属于人表达的核心特征。
摆脱平庸写作
面对AI这个“超级学霸”,作家要保持独特的文学表达,摆脱陈词滥调的、平均化的、平庸的写作。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贺绍俊认为,文学最重要的是保留个性,这对每个作家来说都是个挑战。
人机协作发挥人类智慧
贺绍俊认为,未来可能每个作家手里都有一个人工智能写作器,AI负责语言表达与结构,作家提供智慧,文学形态也会随之变化。人机共创正在生成“后人类作者”的新形态,每一次人机共创都是个体同已经存在的人类文明的一次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