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61阅读
  • 2回复

[智能应用]当AI成为“作者”,独属于人的表达何以实现[2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08650
金币
6900
道行
19523
原创
29308
奖券
17600
斑龄
194
道券
10538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1226(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04-01
— 本帖被 兵马大元帅 执行锁定操作(2025-04-01) —


首届中国数字艺术大展上,作品《后人类·赛尔》构造的硅基生命体,可与观众灵活互动。


AI写作插画
  
  今年春节期间,国内深度求索公司开发的两款人工智能模型DeepSeek-V3和DeepSeek-R1先后上线,因为其先进的推理能力和对中文的深度理解,在文学领域引起广泛关注。自2023年以来,以GPT-4和Claude3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迅速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文学创作中的角色正由工具向协同者转变。生成式人工智能改变了创造性实践、个人表达和主体性认知,也对自我意识、自由意志等概念进行了重塑。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讨论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既是对新媒介时代文学发展的反思,也是对人类创作主体地位的一次重新审视。
AI写作已达到作家的水准
  人工智能(AI)的普及增加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不安。我经常会接到一些客服电话,直到通话结束后才恍然大悟,刚才与我对话的是AI。这种隐瞒让我感到沮丧,因为人类语言承载着情感,情感连接着具体的人。沟通与信任是维系社会良好秩序的基础,现在我们却无法确定沟通的对象是否还是真实的人类。在一些网络社区的评论区,用户常常与“带节奏”的AI争吵到面红耳赤。许多服务平台以AI替代人工客服,为避免争议,这类客服通常只能提供预设的标准化答复。对于用户来说,原本可以迅速解决的问题,却因为冗长的交互过程变得更加复杂,进一步增加了使用者的挫败感和烦躁情绪。
  相较日常交流中AI带来的困惑,在文学领域引发的情绪表现得更加复杂。2024年1月,日本作家九段理江公开表示,其荣获芥川奖的小说《东京共鸣塔》有5%的内容引用了人工智能模型ChatGPT生成的句子,促使文学界和公众重新审视AI技术对文学创作的影响。长期以来,文学领域对AI技术都是持审慎观望的态度。然而,由于DeepSeek的这次热潮,网友使用其模仿特定作家风格进行创作的文本被广泛传播,很多作家也开始分享使用DeepSeek模仿自己风格生成的作品。它们无论是语言风格、情节建构,还是情感表达都到了无法再被忽视的地步。文学杂志《天涯》《诗刊》也都表达了对AI冲击传统文学的看法。尚处在迭代和进步之中的DeepSeek在文学创作上的能力逐渐被更多人认可。
  目前,DeepSeek和GPT等生成模型不但可以模仿特定的风格写作,还能综合多种风格,甚至生成超越人类传统创作经验的作品。就目前AI完成的文学文本而言,它在语言、技巧和情感表达层面,已经达到作家的水准,并且随着模型的迭代,它的创作能力会日益完善和提高。这是可能的,试想,一个读过足够多经典并且理解它们的人是不会写出太差作品的。DeepSeek-R1模仿金宇澄、双雪涛、班宇、陈春成等作家风格的文本已经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
  过去,文学创作被视为一种复杂的智性活动,它建立在对写作技艺的训练之上,与个体记忆和生命经验息息相关,同时也包含了对某些问题的深入思考。但如今,即便不具备一定的写作技艺,借助AI也能创作出颇具水准的文学作品。人工智能引发的写作者身份认同危机动摇了文学创作中人类主体性的根基,今天的写作者所面临的“影响的焦虑”已经不单是美国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口中同文学前辈或者同辈的较量,还要同人工智能竞争与共存。
“作者”的概念正在被重塑
  AI的介入使得“创作者主体性”的概念复杂化,不仅涉及个体与技术的关系,还牵涉人类在创造与认知中的核心地位。当AI写得足够好的时候,人类写作者如何在社会中重新定位自己的价值?这使写作者的意义感面临挑战,引发了关于“自我”的深刻困惑。即使是人机协同创作,谁更具有主体性也是当下争论不止的问题。从工具到伙伴,AI从多方面模糊了人类与技术之间的界限,对写作者的身份建构与自我认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在AI介入文学之前,不论技术和观念如何演进,人类始终牢牢掌握艺术创作的主体性。主体性的概念可以追溯到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的经典论断——“我思故我在”,笛卡尔将思维活动置于一切知识获取的基础之上。在这一框架下,主体被定义为具有自我意识的个体,是世界的认知者与行动者。换言之,通过思想和记忆定义的主体性是文学表达的基础。即使是匿名作品,人们也相信它的背后一定有具体的艺术家存在。
  20世纪中期,科技发展、媒介变革等因素促使人们对传统的人文主义个体观产生了反思。西方思想界开始兴起去中心化的潮流,传统的“主体中心论”逐渐被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取代。在结构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法国学者福柯在1969年的著名演讲《什么是作者?》中提出,“作者”并非永恒存在,而是一种历史建构,其功能随话语体系的演变而变化。主体性被重新定义,不再仅限于个体意识,而是被置于更复杂的社会、技术与文化网络中加以考察。福柯等人的研究动摇了人文主义长期以来强调的“作者”作为独立创造者、个体能够决定文本意义的观念。当下,AI又带来一场新的变革,“作者”的概念正在被重塑。
未来的一些创作也许会变成筛选工作
  文学主体性的标准长期以来被锚定在具身性的生存体验和历史情境之中。主流观念认为,文学创作的本质是对基本情感的表达与激发,受时代和环境影响。然而,AI的文学生成依赖不同的运作机制。人类的创作建立在身体与时间的单向损耗上,AI的认知则是可擦除与重组的数据集合。相较人与其时代之间的紧密联系,AI的训练集是时间坍缩体,无法感知时空之间的强烈对峙。此外,人类创作在很大程度上是“后历史”的,面向未来,承载着对个人及族群命运的思考,而AI的文学生成本质上是一种可能性的穷举。
  当前,以DeepSeek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擅长沉淀已经拥有语料库的作家的风格,模仿其创作。写作原本是以有限性对抗无限性,但AI的创作无视时空限制,其模仿已故作家的创作可以视为一种“数字招魂术”,其主体性在生者与逝者、过去与现在游荡,此前相对稳定的创作主体性由此被彻底打破。AI像是作家博尔赫斯笔下博闻强记的富内斯,它凭借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巨大的人类知识数据库,几乎做到了“耳闻之事皆成文章”。
  AI协作作品本质是经过人类意识多重折射的文化产物。正如摄影术未曾剥夺绘画的主体性,而是催生新的艺术范式,人机共创正在生成“后人类作者”的新形态——主体性不再局限于生物个体,而成为人类文明与数字智慧共同编织的意义之网,每一次人机共创都是个体同已经存在的人类文明的一次共振。这或许将成为后人类艺术的起点。博尔赫斯曾在《通天塔图书馆》中预言:当所有可能的文本都已存在,创作就变成发现。未来,文学创作或可脱离“写作”这一动作,演变为一种筛选工作。在AI逐步介入创作的过程中,文学的定义将从人类情感的对象化,转向认知拓扑的具象化;创作动机也将从对自身存在的焦虑,转变为对可能性的探索。
  AI的到来也迫使写作者重新思考何为独属于人的表达,或许,肉身的存在将成为其核心特征。借用陈平原先生对未来文学教育的猜想,文学创作或将变得更加私人化,读者不再是首要考量,写作首先是为了“感动自己、愉悦自己、充实自己”,创作者将写作本身视为意义。写作的私人化不仅会改变创作目的,也使得创作环境、历史背景与个体的生命体验成为作品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或许,未来的文学作品除了传统的终稿外,记录创作的思考过程、带有创作痕迹的手记、草稿等,也将被视为其重要组成部分。
1条评分金币+10
兵马大元帅 金币 +10 鼓励讨论 昨天 19:06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39807
金币
52547
道行
1975
原创
2362
奖券
2515
斑龄
32
道券
903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2895(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4-02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03-29
  首届中国数字艺术大展上展出的作品《后人类·赛尔》是一个硅基生命体,它能够与观众进行灵活的互动。这种互动体验是数字艺术领域中一个非常新颖和有趣的发展方向,它展示了数字技术如何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和观众参与方式。通过这样的作品,艺术家探索了人工智能和人类互动的新边界,同时也让观众有机会直接与这些高科技艺术作品进行交流和体验。这种互动不仅增强了展览的趣味性,也引发了人们对于人工智能、数字身份和未来人类社会之间关系的思考。

1条评分金币+10
兵马大元帅 金币 +10 鼓励讨论 昨天 19:06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25357
金币
92408
道行
20019
原创
753
奖券
43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3246(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4-02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03-29
当AI成为“作者”,独属于人的表达何以实现
AI在文学创作领域的现状
目前,生成式人工智能如国内深度求索公司开发的DeepSeek - V3和DeepSeek - R1,以及GPT等生成模型,在文学创作方面已展现出强大能力。它们不但可以模仿特定的风格写作,还能综合多种风格,甚至生成超越人类传统创作经验的作品。DeepSeek - R1模仿金宇澄、双雪涛等作家风格的文本已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从语言、技巧和情感表达层面看,AI完成的文学文本已达到作家的水准,并且随着模型迭代,创作能力会日益完善和提高。

人类表达的独特价值
独特的生命体验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彦认为,AI可能在很多方面能替代人类的思维及写作活动,但在文学表达领域,AI虽具有综合性,却不具有独特性。生命的独特体验与表达,让人类会走在AI前面。山东作协诗歌创作委员会委员马累也提到,文学的价值归依永远是人性,是每个个体孤独的、清晰可辨的人性体现。AI只是机械地用数据集中了所有的人性,它永远不会抬头仰望星空,也永远不会低头凝视大地,但人类会。

深度的思想与灵魂
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孔令燕指出,AI的确可以替代好多功能性的写作、类型化的写作,满足基本要求的工作。但是真正伟大的作品,有灵魂深度的、有思想深度的,代表着个体对这个世界的独特认知、独特的人文精神,这是AI难以替代的。

真性情的表达
诗人陈年喜发现,目前AI创作的诗歌内容很弱,技术很强。今后诗歌写作和AI对抗,内容是特别重要的一块,要写出独特的东西、独特的情感来。诗人汗漫表示,AI的“高水平写作”似乎没有瑕疵,但是作家是带有瑕疵的,真性情的写作反而更加值得珍视。

实现独属于人的表达的途径
创作更加私人化
借用陈平原先生对未来文学教育的猜想,文学创作或将变得更加私人化,读者不再是首要考量,写作首先是为了感动自己、愉悦自己、充实自己,创作者将写作本身视为意义。肉身的存在或许会成为独属于人表达的核心特征。

摆脱平庸写作
面对AI这个“超级学霸”,作家要保持独特的文学表达,摆脱陈词滥调的、平均化的、平庸的写作。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贺绍俊认为,文学最重要的是保留个性,这对每个作家来说都是个挑战。

人机协作发挥人类智慧
贺绍俊认为,未来可能每个作家手里都有一个人工智能写作器,AI负责语言表达与结构,作家提供智慧,文学形态也会随之变化。人机共创正在生成“后人类作者”的新形态,每一次人机共创都是个体同已经存在的人类文明的一次共振
1条评分金币+10
兵马大元帅 金币 +10 鼓励讨论 昨天 19:06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