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从理想走进现实》行业研究报告核心内容总结
在科技浪潮推动下,人形机器人产业获得政策、资金和科技龙头支持,进入快速发展期。预计2025年该产业有两大关键特征,呈现出一些发展现状与问题,也有着相应的发展趋势与投资建议。
2025年人形机器人产业两大关键词
量产
过去两年众多科技及初创企业进入人形机器人赛道,2024年是原型机发布大年,如1XTech的NEO、开普勒的先行者K2、小鹏的Iron等。经过技术优化与调试,2025年有望成为量产元年。国际巨头特斯拉预计2025年生产1万台Optimus,2026年年中开始量产1万台/月,2027年达50万台。2025年2月6日,特斯拉发布招聘机器人生产制造工程师,强化机器人量产进程。2025年1月30日,figureAI公司中标第二个大客户,并表示未来4年将量产10万台人形机器人。国际巨头人形机器人的量产是产业从概念到应用现实的重大跨越,对发掘通用应用场景具战略指导意义。
DeepSeek
DeepSeekAI成功突破AI发展的高昂成本问题,凭借降本、开源的优势,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展现强大赋能能力,有望助力机器人在环境感知、任务规划与决策、持续进化等大模型方面实现质的飞跃。同时也增强了国产厂商在AI领域的信心,强化国产机器人在软件端持续深耕和突破的决心。
商业化量产短板
硬件端
丝杠产能紧缺是量产痛点。从量产角度,产能是关键。近两年国内外机器人厂商硬件设计方案趋于收敛,人形机器人硬件不再是本质约束,难点在于规模制造及降本能力。丝杠制造难度高、产能紧缺,属于重资产、劳动密集型环节,短期快速扩产困难。国内现有丝杠产能无法满足人形机器人量产需求。恒立液压线性驱动器项目在产能建设上处于全球领先水平,项目总投资15.27亿元,设计产能20亿元,目前线性驱动器项目已投产、滚珠丝杠产品已送样和小批量供货,随着人形机器人量产临近,其在丝杠及线性总成的产能优势有望快速体现。
软件端
“小脑”智能亟待突破,运控是短板。机器人软件算法上分为“大脑”和“小脑”,“大脑”负责感知决策,“小脑”负责运动控制。受益于AI大模型,“大脑”智能化程度提升,但“小脑”作为综合系统,控制人形机器人高维运动,由于缺乏通用算法模型和海量数据,是产业发展瓶颈。提高机器人小脑运动控制算法的实时性、鲁棒性和可解释性是重要研究方向。
产业分工细化趋势
科技巨头量产临近和软件模型进步,人形机器人投资从主题投资向景气投资风格转变,投资具有板块性效应。产业链分工有望细化,看好国产机器人链本体代工或总成商。
风险提示
人形机器人存在商业化进展低于预期、现有主业下游发展不及预期、竞争加剧等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