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国发布了最新的结直肠癌流行病学结果,显示近 20 年美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下降,而根据中国国家癌症中心公布的数据,中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却在不断升高。
可见,我国结直肠癌发病与诊治情况不容乐观。那么,我国结直肠癌的流行现状究竟如何呢?请看下文。
发病率及死亡率:总体增高
结直肠癌在 10 年间的发病率表现为明显升高趋势,而在死亡率方面,男性患者同样表现为逐年上升趋势,而女性患者则相对趋于平稳。
发病率:男性第五,女性第四
男性患者中发病率排名前五的依次是肺癌和支气管癌、胃癌、食管癌、肝癌和结直肠癌;而女性则分别是乳腺癌、肺癌和支气管癌、胃癌、结直肠癌及食管癌。
死亡率:男女均为第五
2021 年我国约有 281.4 万人死于癌症,在男性和女性中死亡率前五位的均为肺癌及支气管癌、胃癌、肝癌、食管癌和结直肠癌。
发病率及死亡率:男多女少
2021 年结直肠癌的新发病例数为 37.63 万人,其中男性患者 21.57 万人,女性患者 16.06 万人;因结直肠癌死亡患者 19.10 万人,其中包括男性 11.11 万人,女性 8.00 万人。
东部最高,西北部最低
在地域分布上,我国结直肠癌东部地区发病率最高、此外依次是中部、南部、西南、东北、北部,而西北地区发病率最低。而在死亡率上仍然是东部地区最高,然后依次为西南、南部、北部、东北及西北。
发病率及死亡率:城市>农村
在城乡分布上无论是发病率还是死亡率,城市均远高于农村,分别为 69.93% 比 30.07%和 66.25% 比 33.75%。
“45岁以上”人群为高发人群
在年龄上,发病率主要集中在 60~74 岁的年龄范围,占总体发病人数的 41.23%,而 45 岁以上发病的患者占所有结直肠癌新发病例的 93.28%。
在死亡率方面,45 岁以上结直肠癌患者的死亡率为95.18%,整体表现为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提高的趋势,其中 60~74 岁和 75 岁以上年龄段的死亡率分别为 36.13% 和 40.10%。
排便也隐藏着健康的“蛛丝马迹”。
肠癌,已悄悄进入了高发期尤其是近些年,随着国人平均寿命增长、饮食和生活习惯改变,肠道疾病也逐渐进入了高发期。特别是肠癌病发率有明显增长,已然成为仅次于食管、胃癌的第三大类消化道肿瘤!据临床掌握的资料来看,年龄在40岁以上、有肠癌家族史、有慢性肠道疾病、饮食不健康、常年吸烟酗酒的人群,就是肠癌的高危者。排便次数,与肠癌也有密切联系?早前一项研究报告,就揭露了排便次数与肠癌之间联系。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学者利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通过对这50万人长达十年的追踪和分析显示,在随访期间被查出患肠癌的人群达到了3056人,其中1475人为直肠癌患者,1548人为结肠癌患者。(论文截图)研究调查显示,每天排便次数过多、排便习惯紊乱的人,5年内患肠癌的几率也会有所提升!在排除其他致癌因素之后,研究显示每天大便次数多于1次以上的人,患直肠癌、结肠癌的风险,都高出了正常排便的人群。特别是直肠癌患病风险,是每天大便一次人群的37%以上。(论文截图)每天排便多次的人,患肠癌风险会更高在肠癌的早中期,受癌肿影响患者也可能会有排便习惯紊乱,比如一天内多次大便、腹泻便秘交替出现、里急后重感等,都是肠癌的典型表现。这也就是说,排便次数过多,不单单是患肠癌几率高,更可能是肠道癌变后发出的求救信号。排便次数多,并不代表一定就会患肠癌事实上,排便次数,并不足以作为肠癌的前期症状,更多还得需要结合排便的质量来分析。若出现无痛性混合样血便、大便形状改变(扁条、细条、带有凹痕的大便)、消瘦贫血等,那么就需要考虑这或许就是肠癌发展期的常见症状。对肠癌高危者来说,一旦出现以上症状,就需及时就医检查!要想真正辨别肠癌,还得需要专业医疗诊断就目前的医疗技术而言,诊断肠癌的方法主要有粪便潜血测试、肛门指检、肠镜筛查等。这其中肠镜筛查的准确率更高,发现早期肠癌的几率高达99%以上。所以,即便是没有任何症状,属于肠癌高危者人群,也应定期进行肠镜筛查。但实际上,从科学角度来看,每个人的体质、年龄与饮食都不相同,排便习惯并不是固定在某一时间段,而是一周内大便次数在2次以上,且有自己的排便规律,大便成形、容易排出,这就属于健康情况!经常便秘,是否会引起肠癌呢?不少相关研究以及媒体都宣称:便秘,会引发肠癌!但事实上,本身便秘在医学上连“疾病”都不算,本质上是一种可由多种复杂单独或共同引发的“常见癌症”,就如同发热或咳嗽那样。而在美国癌症协会(American Cancer Society)所列举的大肠癌风险因素,主要是年龄、肠道息肉、某些炎症性肠病、遗传因素以及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