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心脏病患者在经历了心梗之后,认为自己已经得到有效治疗,日常生活开始逐渐恢复正常,然而心梗复发的风险依然存在,很多患者因为忽视了一些细节,最终导致了病情的加重。
在医院工作多年,我亲眼见过一些因为没有遵循医生嘱托,而再次受到心脏病侵袭的患者,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因为习惯性地做了一些不该做的事,最终让病情发生反复。
这一切都不是偶然,很多患者在经过心脏病治疗后的复发,往往是因为没有做好保护心血管的基本工作,像一些常见的坏习惯,可能就是复发的“罪魁祸首”。那么,如何才能避免这些悲剧的发生呢?
不注重心理调适
有位患者,工作压力大,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缓解,手术后的那段时间,他似乎觉得只要按时吃药、按时复查,就能不再担心自己的心脏问题。
但这位患者经常因为小事发火,家里的琐事、生活中的不如意,都能让他暴躁不安,每次情绪波动,他的心跳就会加速,胸口也会有不适,几个月后,这位患者就再次发生了心梗。
实际上,很多人都忽略了这一点,根据研究,情绪波动是心脏病发作的一个重要诱因。特别是愤怒、焦虑等负面情绪,会通过体内的应激反应,导致血压上升,甚至引发冠状动脉痉挛,增加心脏负担,最终增加了心梗复发的风险。
在情绪波动的瞬间,人体的交感神经系统被激活,心跳加快、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冠脉供血不足,长期处于高压、紧张、焦虑的状态下,会导致心脏长期处于“高负荷”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心脏原本脆弱的血管极易遭受损伤,从而进一步加速病变进程。
所以,我常常提醒患者,不要把情绪波动看作“正常反应”,无论是家庭纷争,还是工作中的压力,都要学会控制情绪,学会给自己做些心理放松。
过度依赖药物
有位患者,他年轻时喜欢熬夜,长期吃外卖,几乎不运动,结果在三十多岁就患上了心脏病,心脏病发作后,医生给他开了一些药物,他觉得药物能让自己恢复健康,于是开始过度依赖药物,甚至有时忘记了自己的饮食和运动计划。
药物虽然能在短期内控制病情,但如果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作为支撑,其效果终究是有限的。
根据医学统计,很多患者在心脏病发作后并未对饮食、作息、锻炼等方面做出根本的调整,虽然短期内药物帮助他们稳定了病情,但长期看来,心脏病的复发风险依然很高。
尤其是那些忽视了生活方式干预的患者,反复吃药,却不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往往难以获得根本的改善。
事实上,良好的饮食习惯、适度的运动、充足的睡眠和健康的心理状态,才能为心脏病患者的康复提供更有力的保障,我告诉患者,要想长期稳定地控制病情,药物只是辅助,改变生活方式才是治本之策。
比如,要少吃油腻食物,多吃富含纤维素的蔬果,定期进行适度的运动,这些才是根本方法,过度依赖药物,只会让自己错过康复的最佳时机。
轻视日常体检
有些患者觉得自己已经经过心脏病治疗,按时吃药就能安然无事,便忽视了定期体检,尤其是那些已经过了退休年龄的老人,他们常常认为自己没有大问题,体检也显得不那么重要。
有一位患者,前段时间在医院里住院,他告诉我,自己已经得了心脏病快十年了,最近几个月没怎么去医院,偶尔去诊所复查一下就觉得没什么问题了。
但在一次偶然的体检中,医生发现他的一些指标已经异常,原本安稳的病情突然变得复杂化,最终导致了心脏病的复发。
很多心脏病患者,在病情得到一定控制后,会产生一种心理误区,认为自己已经痊愈,甚至不需要继续复查,这种想法是非常危险的。
统计表明,诸多心脏病复发时并非即刻呈现显著症状,常常是在体检时才会发现潜在风险。
心脏病的复发有时并不是因为突然发作,而是因为长期没有得到有效监控,病情悄悄恶化,因此定期体检对于心脏病患者至关重要,可以帮助及时发现病情变化,避免发生不可预见的危险。
随便运动,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
有一位患者,做完心脏支架手术后,感觉身体慢慢恢复了,就迫不及待地开始参加高强度的健身运动,希望通过运动来恢复体力和改善健康。
起初他确实感觉身体有了进展,但几个月后,他在一次运动中感到胸口剧烈疼痛,最终被紧急送往医院。
心脏病患者恢复期的运动要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来调整,并不是所有的运动都适合心脏病患者。
像跑步、游泳等有氧运动确实对心脏健康有帮助,但在没有充分了解自己身体状况的情况下,随便运动、不科学的运动方式,会给心脏带来负担,甚至引发心脏病复发。
因此,心脏病患者在恢复期间的运动要听从医生的建议,逐步增加运动量,而不是一开始就进行高强度的运动。
可以选择一些低强度的运动,如散步、瑜伽等,让心脏逐渐适应,增强心脏的耐力,而不是急于求成,造成病情的加重。
心脏病患者要警惕情绪失控、过度依赖药物、忽视体检和盲目运动等习惯,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并根据自身状况科学运动,是避免心梗复发、保障心脏健康的关键。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心梗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
[1]柴秀英.老年急性心梗患者睡眠质量分析, 青海医药杂志, 2018-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