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603阅读
  • 0回复

[智能应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教育模式变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06178
金币
2447
道行
19523
原创
29307
奖券
17275
斑龄
190
道券
10126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0023(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4-11-24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1-11-08
— 本帖被 兵马大元帅 执行锁定操作(2024-02-28) —
            [摘 要]面向人工智能时代,华东师范大学积极探索“新师范”教育形态,构建并实施融通“一流专业教育 一流教师教育 一流智能教育”的“本硕一体化卓越教师教育模式”。该模式以全面提高未来教师的核心教学素养为目标,基于智能时代背景进行融通式顶层设计,创建贯穿全程、层级递进的培养体系。

[关键词]人工智能;教师教育;智能教育

当前,人工智能与教师教育的融合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及相关组织关注的热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中的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和机遇》报告中提出“提升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我国先后颁布的《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关于开展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也提出“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教学服务平台的建设和应用”,“开展教师智能教育素养提升行动”。作为教师培养的主力军,师范大学应发挥自身优势,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教师教育新模式。华东师范大学以培养卓越教师为目标,基于“两适应三胜任”的理念,创造性地提出融通“一流专业教育+一流教师教育+一流智能教育”的“本硕一体化卓越教师教育模式”,为我国深化教师教育综合改革,推进人工智能时代的师范生培养模式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实践参照。

“两适应三胜任”: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培养目标的重塑

与人工智能时代相适应的教师培养目标,并不是对当下教师培养目标推倒重来,而是根据未来教师能适应、能胜任人工智能时代中小学教育教学任务的新要求,对教师教育现有培养目标进行的深化、补充和完善。基于此,华东师范大学提出了“两适应三胜任”的教师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两适应”是指:未来教师要适应全信息时代变化和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对核心素养的要求;“三胜任”是指让他们能够胜任全教育理念下的教育实践,胜任基于真实问题的教学反思与研究,胜任终身自主学习与可持续专业发展。具体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超越对学科知识的习得,培养未来教师成为学科知识的研究者。在人工智能时代,相对于让学生理解记忆更多的学科知识,在网络上寻找知识,探究知识是如何产生、如何发展的以及如何被应用于实践等的能力显得更加重要。这就要求未来教师的角色更多从学科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科知识的探究者、问题解决者。因而,未来教师的培养,应培养其具备相应的学科研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这对未来、学生的学科研究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价值。

2.聚焦创造力培养与综合素质提升,培养未来教师教学所需的核心素养。人工智能时代,用更科学高效的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精准教学,保持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力,做有温度的教师、会创造的教师显得尤为重要。叶澜教授曾指出:创造是教师职业的本质特征,是教师职业内在尊严的根基与欢乐的源泉。教师教育需直面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要求,将教学改革挑战转换为教师教育升级的机遇,不断进行自我突破和创新,培养胜任人工智能教学要求的核心素养,如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设计能力,组织教学与活动展开的能力,引导学生自学的能力,与学生个性化沟通能力,进而胜任培育学生的创造力以及综合素质的要求。

3.及时回应时代需求,着力发展未来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与时代要求相一致,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需掌握一定的人工智能素养才能胜任教学需求。其一,未来中小学教师要掌握并熟练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如在线资源的开发、选择与推荐,学生发展数据的分析与评价等;其二,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应用是一把“双刃剑”,未来中小学教师应具备基本的伦理素养,理性对待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发展,在实践中坚守数据伦理,使人工智能技术成为利于教育教学的工具。

因此,面向人工智能时代,对应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教师教育更需先行一步,未雨绸缪。在师范教育体系中融入智能教育,不应以简单开设几门课程、掌握几项技术为目标,而是要促进全面提高师生信息素养和智能水平,促进基于全体、全面、全时空的教与学能级和效率提升。

系统设计与全面保障:构建“本硕一体化”的六年制卓越教师教育体系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了要“提高教师培养层次,提升教师培养质量”;智能时代来临,教师教育的培养体系必须进行深层次的、结构性的革新。基于“两适应三胜任”的培养目标,华东师范大学开展教师教育供给侧改革,致力于培养人工智能时代的新教师,在重视学术水平的同时,又高度重视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教学技能,破解师范性与学术性的矛盾,促进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衔接,从而培养出既适应又胜任的人工智能时代新教师。为此,学校把教师教育的实践、研究和服务融合起来,打造“六年一贯制”的卓越教师教育体系,构建由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教师教育和智能教育、融合教育和准入职实践等三个相互独立又贯通的“本硕连读”的培养体系,着力破解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智能教育融合等问题。具体如下:

1.创建贯穿全程、层级递进的培养体系

学校把六年的培养年限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为目标,开发出适合于培养卓越教师的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课程、教学及教材体系,提供一流的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第二阶段,开展系统变革,着力于“智能教育+教师教育”之间的融合。在教学方式上,借助“慕课”等在线教学资源、学习平台,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实施基于任务的学习。在技能训练上,借助移动听评课系统和师范生基本教学能力虚拟仿真系统,开展随时随地训练与指导。在评价方式上,打造数据驱动下的评价体系,借助认证体系与平台开展师范生教学能力微认证探索;第三阶段为融合教育和准入职实践。以融合教育和准入制实践为准绳,参照医学人才培养中的规范化培训机制,研制基于卓越教师培养的规范培训体系,包括目标要求、具体内容与测评手段,促进师范生的职业理解与师德养成。

2.设计公平、合理、灵活的内部运行机制

今天的教师教育应在智能时代背景下考虑新师范与智能教育,而智能教育不是简单的在教育系统中应用新技术,而应是发生深层次、结构性变化。对师范大学来说,要提高师范生的素养,包括获取信息的技能和效率。同时,整个教师教育的组织方式、学习方式、管理方式和评价方式也随之变革和创新。为保障整个教师培养模式平稳顺畅地实施,学校以公平、合理、灵活为原则,建构并优化了内部运行机制。一是学段考核机制。对学生第一阶段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由于第一阶段侧重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考核内容可以是完成一篇本科学位论文和完成一次不限主题的演讲,考核通过者才可以进入第二阶段。二是动态调整机制,培养对象可以来自高考生源,也可以来自校内“二次选拔”。按照自愿原则,学生可以在完成教师教育课程、教育实习等内容以后,申请学士学位放弃“本硕连读”机会。同时,将进一步完善师范生选拔途径,探索师范生二次选择与流转机制,争取把“乐教”“适教”又“善教”的人才吸引到教师队伍中来。

3.建设全方位、立体化的质量保障体系

在培养过程中,学校设计了过程性教学质量保障制度。如实施“六个一”的教学质量保障手段,要求学生在参加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前必须完成诸如“上好一堂好课”“设计一份问卷”等六个规定动作。作为全国第一个教师教育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打造了线上线下融合的“一平五端”教师教学能力实训平台,包括:教师教育实训教学一体化平台(一平)、电子资源端、移动听评课端、教育实习端、课堂互动端、数据管理端(五端),通过构建丰富的教师教学能力训练资源库、信息化交互手段多样的模拟训练课堂、同步/异步和现场/远程相结合的实训与指导、线上线下混合的教师教学能力实训体系,全面提升师范生的教学能力、教育信息化的适应力和应用能力。

2020年3月,学校在全国首推“师范生在线教学能力微认证”体系,聚焦在线教学的核心环节与关键能力,通过采集设计的方案文本、交流互动的情景录像、教学反思、学生反馈等证据,有效评价师范生在线教学能力。设计开发了一套以微认证为核心,开放式、数据驱动的师范生教学能力评价体系。完善职前培养、职后培训一体化的全过程档案袋建设,构建基于能力评估和证据导向的教学能力认证机制,科学评价师范生通用的教学能力以及信息化教学能力。

以智能教育推进教师教育的迭代变革

华东师大未来卓越教师培养取得了如下的阶段性成果:

1.本科师范生德业培养齐头并进。在本科师范生培养上,学校聚焦“德”与“业”两方面,强调崇高师德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与此同时在招生选拔、培养模式、课程教学、实践培养、协同育人、海外研修、评价制度、质量保障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综合改革和实践,大幅提升学校未来卓越教师的综合素质、专业化能力、信息化水平和创新能力,为师德养成教育体系的构建、教师教育培养层次的整体提升、德业双修教师教育模式的完善、智能教育与教师教育的融合提供了丰富的经验,相关建设成果“德业双修:卓越教师培养的实践与创新”获得“2018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2.全日制教育硕士生培养质量稳步提升。从招生质量上看,教师教育学院招生的范围正不断拓展,学生背景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除了对本校师范、非师范专业的学生极具吸引力外,也吸引了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等名牌院校的非师范本科毕业生报考,大约占全日制教育硕士规模的1/3。从教学质量上看,教育硕士生整体从教准备程度较高,在专业精神方面改善明显。与入学时相比,教育硕士生的专业知识、、智能教育素养显著提升,教育硕士生参加教师技能大赛的人数及获奖人数均居全国前列。近几年,学校每届6000余名毕业生,有一半到教育领域就业。可见,学校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改革,已成为提升上海教师队伍质量的重要因素。

3.教师教育学科点建设齐全、特色鲜明。2015年,学校在整合全校教师教育资源、集中全校学科教育专业力量的基础上组建教师教育学院,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于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学院多学科培养团队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教育硕士生培养研究方向,包括语文教育、数学教育、英语教育等共十个学科的教育硕士点,以及相应学科的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点。另外,设有七个学科的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点,教育领导与管理、学校课程与教学论两个方向的教育博士点,探索出特色鲜明的育人模式。

4.培养经验向同行院校推广。“本硕一体化卓越教师教育模式”顺应人工智能时代发展潮流,紧密围绕国家战略发展需求,致力于全面提升教师培养规格层次、创新教师教育模式,发挥师范院校在教师教育领域的主体作用。该培养模式为重点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变革和质量提升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华东师大未来卓越教师培养的经验梳理总结有如下几个方面:

1.立足人工智能时代背景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是创新型教师教育制度设计的前提。促进智能教育与教师教育深度融合,培养面向未来的卓越教师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一流专业教育+一流教师教育+一流智能教育”的新师范正是以此为背景提出来的师范教育新目标和新形态。

2.基于系统设计与规划整合全校力量和资源,是教师教育改革顺利进行的关键。融通“一流专业教育+一流教师教育+一流智能教育”,聚焦专业素养、教师教育素养以及信息技术素养三大素养是学校“新师范”的建设路径。学校创新了教师教育的组织方式、工具方式、学习方式、管理方式和评价方式,并且整合了全校教师教育与信息化教学的研究力量和教育资源,共同打造一体化的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实训和评价体系。学校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组织编写了《人工智能与教育》丛书,形成了“自适应学习系统”初步方案,深入推进“教育+人工智能”的研究,构建国家教育人工智能高地。

3.理顺运行保障机制,是保证改革平稳运行的根本动力。学校在体制机制理顺方面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完善招生机制,在本科层面,建立师范生自主招生机制,从大一大二各学科中选拔优秀生源,把优秀的非师范专业本科生吸引到教师教育领域中来。二是设立过程性考核机制,针对每一阶段设定不同的考核标准,对学生每一阶段的完成情况加以考核,考核通过者才可以进入下一阶段。三是设立二次选择与流转机制相结合。培养对象可以在完成教师教育课程、教育实习等内容以后,申请学士学位,放弃本硕连读机会,从而保证生源是“乐教”和“适教”的。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