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里拉 是藏族黑陶的发源地,当地手工艺人千百年来一直传承着传统的藏式制陶技艺,代代相传,已有近千年历史,南来北往的马帮在运送茶叶的同时,也把这里的土陶带向四面八方。
制陶工艺的每一个过程都是技术活,制胚和烧制过程更有独特的技巧在里面,烧制时还离不开当地特产的原料。每一个制陶人都是名副其实的能工巧匠,每一件黑土陶都是当之无愧的艺术品。
巴拉 村的黑陶博物馆里可以体验制作土陶的传统手工艺,这些房子原来是居民的家,直到近几年由于地震且房子过于老旧,全村人已经搬到山脚下,而这里也经过后期加固、翻新后成为一个集餐饮和住宿一体的休闲胜地,以供游客参观了解当地文化,同时解决温饱。
我这个奶茶控也没想到在 巴拉 格宗能喝上皇茶的奶茶。。。
从 香格里拉 峡谷沿着 盘山 路而上,景色越发不同,只有真正地来到这里才能体会到大千世界的瑰丽多姿,这里野趣盎然、古树茂密,河水如同丝带般蜿蜒奔流,是大自然的神奇画作,河谷间有着巨大的高差,“峡中有峡,峡上有峡,纵横交错,峡峡相连”是其最大特色。
“人的一生总有那样一些让你敞开灵魂的时刻。”希尔顿在《消失的地平线》书中如此描述主人公目睹 香格里拉 奇景时的感受。泛黄的山脉延绵到远方,裹上植被的衣裳,穿梭在山脉之间,奔驰在云雾之上,只有当自己真正身临其境时,才懂得什么叫做敞开灵魂的时刻。
峡谷中的空中索道应该是勇敢者的游戏了。丛林到峡谷,山脚到山尖,墨绿与岩石交融,一一展现着大自然的千姿百态。 朝阳 蒸发出山间的云海,浪漫且梦幻。从栈道的这一头坐滑索滑回起点,面前是格宗神山,底下是万丈深渊,恐高的还是别轻易尝试了~
现在许多景区都有玻璃观景台,没什么稀奇,只是 巴拉 格宗的是 中国 海拔最高垂、直度最高的玻璃栈道,所以我还是想来看看。建在这里的玻璃栈道难度超大,近千米的高空,几乎是挂在了崖壁之上。
透过脚下的玻璃平台,能直接俯视 香格里拉 大峡谷,一览无余。
坐观光游览车去花海塘,7月的雨季,零零散散还有些野花,虽然过了高山杜鹃的花季,但这森林里的小木屋也有几分意境。
顺着弯弯曲曲的公路,海拔不断升高,景色与 巴拉 村下的景色大有不同。 巴拉 村以下的气温可以说是处于春夏,到了垭口就明显感觉有些凉意。
在垭口的顶端,又能见到远处的雪山了。 巴拉 格宗的位置真的很神奇,一边是 亚丁 稻城 ,一边是梅里,天气好能见度高的时候放个飞机就能看见众神山了。
在垭口处展望,的 巴拉 格宗仿佛变成了一个白雪茫茫的童话世界,地上的雪很厚,踩在上面还有轻微咯吱咯吱的响声。
抬头仰望,被白雪覆盖的香 巴拉 佛塔傲然伫立,金色的余晖洒向大地,亲眼看到,竟不知用怎样的描绘来形容当时的心情,佛塔,有种让人忘却世俗、虔诚朝拜的魔力。
香巴拉佛塔旁还有“喇嘛蹲坐像”、“经书像”,两座佛塔,并称佛、法、僧三宝,是佛祖释迦摩尼成佛后所预言的天边佛塔,据说能够消除人们自身具来的浊气、业障的灵性神山。
看佛塔是要凭运气的,如果不巧遇到大雾天,几乎看不清佛塔的样貌。迎着风,凝视佛塔,默默许个愿,内心平静而祥和。
每年都会有很多僧人前来朝拜,足以见得这座佛塔在藏族人心中的地位有多重。
香巴拉佛塔的山下便是一片牧场,春季来的时候还是雪原,雪褪去后,七月的牧场俨然一副生机勃勃的样子。
满地或游走或吃草的牧马,一间间小木屋,漫山遍野的树,不敢相信在这样的高山之中,还隐藏着如此宽阔的平原。
这些雪景的图是四月份去的时候拍的,七月份时雪山已经化为草甸,但也有着同样动人心魄的美丽。
冬季的 巴拉 格宗在一大片白色世界中,牧民们住的木屋屋顶被白雪厚厚地覆盖着,就像童话世界中小矮人居住的房子一般。
一如《消失的地平线》说描绘的:雪山、牧场、村庄、峡谷,在 巴拉 格宗这里都有。
夏季在雨水的浇灌下,牧草长得格外茂盛,加之河谷地带气候炎热,没有牧场地带凉爽,所以 巴拉 村人在夏季会赶着牲畜,到乃当牧场居住。
无意拍到一棵神奇的树,造型像极了张开双手的人,站在山巅上守护着 巴拉 格宗,妙不可言。
其实,雨季的烟雾缭绕,也是深得我心的。
说说我们在 巴拉 格宗的住宿吧,景区内的酒店类型相当多,各种价位的都有,五星奢华、轻奢以及景区门口的平价酒店符合各类游客的需求,考虑到去景点比较方便,我选择了背靠格宗雪山、距离卓玛拉康五分钟路程、能眺望到 巴拉 村的 巴拉 格宗雪山冰泉养生庄园。
本以为 巴拉 格宗比较原生态,所以我一开始对住宿不抱很大的期望,但这家酒店完全打消了我的顾虑,房间很大且藏区风情十足。
酒店的客房服务很好,每个房间都有专属的管家负责,晚上临睡前还能吃到滋补的藏汤和藏式点心。
带有落地窗的客厅风景视野超棒,坐在窗边喝杯热茶,即使不出门也不会错过藏地神山美景。
雨季试“毒”大会——野生菌子大赏
雨季,是 云南 喜闻乐见的吃菌子季节。我们在 香格里拉 呆了一周,除了去景点到此一游以外,有事没事和当地人一起在 巴拉 格宗的林子里体验挖菌子的乐趣。
雨后的树林散发着非常清新的草木香,湿漉漉的环境恰好适合菌子生长,跑到林子里面探个险,和各类有毒无毒的菌子打个照面,感觉也是个非常具有当地特色的休闲娱乐活动。当地人把采菌子叫做“捡菌”,“捡”字有两个意思:在山林间采菌子,是对“运气”的一种考验。有时候下完一场雨,满山破土而出的菌子就在那儿,弯下腰捡就行,乐趣满满。
俗话说,在 云南 吃菌子要三熟:菌子的品种要熟,吃的菌子要烧熟,去医院的路要熟。
不过我们挖菌子也纯属好玩,谁也没敢让酒店炒着吃。弱弱告诉你们,但凡我手拿着的,都是可以吃的~
传授给大家几个常见的分辨菌子的方法:
外貌鉴别:长得好看的,有毒;长得不好看的,可能有毒。
经验总结法:问了别人说不能吃的,不能吃;问了别人说能吃的,未必真的能吃。
照片比照法:网络搜索过有毒的,真的有毒;网络搜索过无毒的,可能是你认错的,它有毒。
在经验丰富的当地人的指导下,我还是收获了两袋“战利品”。虽然我自个儿没吃到,但是回头在县城还是去菌子市场尝了个鲜,野生的才叫菌子,养殖的,那叫蘑菇。
另外介绍几个 巴拉 格宗的特长植被:铁扫把,一个既能用来做中药,又可以拿来做扫把,且性价比极高的植物。如果你不巧腹痛腹泻,可以拿它晒干后磨成末,冲开水喝。
当地人说这个是藏香的原料之一,具体的名称我忘了。藏香的配方很多,少则以两三味香药配伍,多则几十味香药,嗅者的身心同时也有安神益智、预防流感、定惊、令心绪安宁及消毒等妙效,有很大的好处。
这个叫白卷,据说是超级耐旱的植物,旱季会收起根部,把自己团成一团保护起来,雨季再扎根开放……咋我听起来是种撒哈拉的植物???
松赞林寺依旧金碧辉煌
从 香格里拉 县城向北不远处,是一片宽阔的草原,草原尽头突然出现一座洁白而巍峨的寺院,矗立于群山之间的这座寺院便有几分圣洁庄重的味道,屋顶上瓦片熠熠发光,初次谋面松赞林寺,简直可以用“惊艳”来形容。
松赞林寺对面,是著名的女神白登拉姆的寄魂湖,可拍摄松赞林寺的倒影,据说幸运的话可以在湖中看到自己的前世今生。
寺内布局独特。像一个椭圆形城垣,大主殿高高矗立中央,而主寺之下八大康参与“西苏”、“觉夏”簇拥拱卫,高矮错落。
第一次带西门子进藏区,带他看看我记忆里的松赞林寺。我第一次来 云南 的时候还觉得自己是个少女,不知不觉竟过了十年了,松赞林寺还是那个金光闪闪的松赞林寺啊~
建于1679年的松赞林寺,是由康熙皇帝朱笔批准,五世阿旺 洛桑 嘉措亲自占卜选址的一座寺院。据说五世选址时,见此地前有圣母湖,背靠卡日山,东面清澈的奶子河横贯整个大中甸,西面与释卡雪峰遥遥相望,地理位置天人合一,便决定在此建寺。
建于群山之上的松赞林寺在外型上的确与布达拉宫有几分相似,大殿可同时容纳近2000人打坐诵经,以显示佛法之宏大,其香火也十分旺盛,善男信女们络绎不绝。
松赞林寺在当地人心中有至高无上的威望,当时民户男孩以送入寺内党喇嘛为荣,稍 富裕 的人家家家都有男儿当喇嘛,除了留一子传代外,其余均送入寺内。
[ 此帖被527801728在2020-09-18 15:50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