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仲夏,公务会议,夜宿源泉,得以聆听源泉之夏夜。
宾馆面对淄河滩,相望二郎山,小楼独处绿荫,亭台楼榭,层叠错落,泳池碧蓝,杨柳婆娑。环境清幽别致。
傍晚,天气燠闷,知了不耐烦地乱叫。晚饭后,同事们打牌,看电视,一直玩到深夜。只有愚笨的我,因为不会玩牌,看着他们玩耍,也觉趣味索然。
突然,传来一声蛙叫,我豁然开朗。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赶紧起来寻觅蛙声。
下得楼来,修竹茂林。翠竹旁,池塘边,蛙声呱呱。凑近水池,青蛙看不见我,我也看不见它。只有萤火虫悠闲地飞来飞去。
我蹑手蹑脚,搜寻着蛙声。惊吓了上夜班的服务员,也叫停了蛙鸣。远处传来一声犬吠,伴着山野的回声,愈加显示出夜之幽静。
我静静地立于池旁,屏气凝神,一霎青蛙又叫了起来。在城市数年听不到的蛙声,犹如天籁,清似裂帛,撕打着人的耳膜,使你的心不由地微微抖颤。
低头听虫鸣,蟋蟀们的大合唱声部可辨。抬头望苍穹,天幕青幽,点点银星闪烁。遥望远方,淄河滩笼罩在一片夜色中。远山的轮廓,青黛横卧,隐约可现。长长的观光索道,被一节节缆车相隔,仿佛城堡的墙碟,只有越过远山的暗影,才能隐隐约约望见。
透过索道,可见二郎山的背影。二郎山坐落于淄河之滨,挺拔峻峭,与山下的河水,相映相谐,如船远行。若在白日,山上松柏葱茏,如秀峰独立。山颠的庙宇,红墙褐瓦,与青绿相映,清新宜人。立于极顶,泉河头景色,皆尽览阅。眼前,夜色苍茫,只能望见二郎山的背影,却也是线条刚劲,巍峨矗立,犹如航行在暮色中的航船。
沉浸于夜的景色,不觉早已过了零点,望见宾馆的灯光渐灭,知道牌友已经息战。回到房间,洗刷完毕,斜卧床榻,聆听蛙声,不久便欣然入梦。
恍惚醒来,已是凌晨4点,我意欲探访泉河头。同舍的高青县王君受我感染,主动与我同行。夏季白昼长,此时天已晨曦微露。昨晚还是星光闪烁的天空,变得乌云翻滚,阵阵凉风习习,似乎山雨欲来。
宾馆前的路上,肩扛农具的农民,陆陆续续走来,这是早起上坡的村民。我俩顺着小路,朝山村走去。源泉村背靠西山,村前是淄河环绕,河水就是由泉河头流出。沿着流水,就抵达泉河头景区。
泉头有两处,分别为上龙湾和下龙湾。两大泉群,喷珠吐玉,清澈见底。泉中水草繁茂,长年不竭,川流不息,形成淄河的源头。源泉名称即由此而来。据说泉水温度常年保持在摄氏15度左右。为此水中专门饲养了引进的虹鳟鱼,即可观赏,又可美食,为游客大饱口眼之福。
泉河头在山脚。站在泉头,远望青山,山岭迤逦,蜿蜒而去,山体树木覆盖,苍翠夺目,称为青龙山名副其实。葱茏中,庙宇若隐若现,朱墙黛瓦,点缀其间,仿佛青龙的神目;突兀的悬崖,偶露峥嵘,沉重的褐色与庙宇庄重的灰色相呼应,俨然就是青龙的筋骨了。如此美景,矗立于斯,勾心撩肺,不由你不想攀登。
于是,沿山路盘旋而上。两座石雕,古兽“猃狁”和“狻猊”,立于石阶两侧。石阶南北两道,分别通向龙王庙和大圣庙。拾级东行,至山门,穿牌楼,便是三官殿。东侧,摩崖石刻透龙碑,为清康熙年间石碑。传说抚摸有却病功效,碑文被摸得光滑如镜。若晚霞夕映,碑端能照见对面山峰。当地有民谣:“青龙山前一条河,既有鸳鸯又有鹅,抬头望见透龙碑,一眼看到太阳窝”。
三官殿北,有石砌通道,分左右两道,一侧黎山老母、青龙洞,一侧无生老母、马师傅洞。青龙洞对着八柱亭。凉亭半空飞檐,山腰雄踞。石柱上刻有“炎天无暑气,清夜有泉声;往来无俗客,隐居成上仙”的诗联,形象贴切,据说是赵执信的诗句。
亭西,泰山行宫。石门石窗,无梁无柱,造型奇异。凉亭前后,玉皇阁、观音殿、白衣阁、青龙洞等,上下左右,依势构造,错落有致,布局精巧,具有浓郁的明清建筑特色。
从山间小径,通到山顶。站在山巅,放眼远眺,源泉景色尽收眼底。青龙山与二郎山由索道衔接,遥相呼应。泉河头村被玉带缠绕,红瓦白墙,依山傍水,不愧一方宝地。赏此美景,心中释然,怪不得龙蟠神踞,溶洞玲珑,山清水秀,人杰地灵。
立于山顶,已是雾雨霏霏,山风凉爽。虽是盛夏,身着体恤,也感觉微寒。与王君相约下山。来到山根,但见山脚下的水渠,依傍山崖,缓缓流淌。渠水清澈得不由令人心灵一动。水的碧绿,毫无杂质,直叫人怀疑化学课上的老师是不是讲错了,竟说什么水性无色。渠中小鱼,或逆水而上,尾巴摆动,或突然一蹿,无影无踪。水渠两侧与渠底的青苔,细长袅娜,摇摇摆摆,随着波涛,尽显妩媚。
顺着原路归来,已经是两小时后。来到宾馆,同事们还在梦中。不知他们可否梦中与我们一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