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岔,原为沂源县最北边的乡,现与土门镇合并,通称南鲁山镇。
之所以叫三岔,就是因为处于三岔路口。由此向西北,可到博山莱芜。向东北,直达临朐。向东南,可去沂水。
从峨庄去三岔,以直至岭为界。岭南,是三岔;岭北,为峨庄。山顶,以五角枫树为标志。
站在枫树下,南北眺望,两侧盘山公路,皆弯曲盘旋,如九龙回转。而两边的树木,苍翠碧绿,又有所不同。
北边,山上柏树居多,南侧,则是松树为主。这又说明直至岭不光是行政和道路界限,也是重要的地理和植物分界线。
这从地质特点上就能看出来。与博山和莱芜交界的青石关类似,北边是石灰岩地质,土质土壤,适合庄稼生长。南边是砂岩结构,砂质土壤,粮食产量不高,所以过去沂蒙山区缺粮。现在粮食问题解决了,沂源县种植花生、栗子、苹果等,正好品质优良,成为重要的果品产地。
沿着盘山公路南下,深谷中第一个村是平地。我不知道平地村名的来历,但我想象,很可能是古人处于深山,山地不平,才将村名叫做平地,表达的是一种美好愿望。
平地村就在路边。穿村而过,再行五里,河边一条路向西拐,就到双石屋村。
双石屋,真正藏在深山之中。四周高山环绕,树木苍茫。若是不熟悉地形,很难找到。所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此地是中共沂源县委办公地址。
如今,村后的石崖下,两处依洞而建的石屋已经作为村庄的标志供人参观。因为,这两处石屋,就是村名的来历。只可惜,村里对石屋没有认真保护,除了屋墙还算整齐,屋内外都很脏。
我推开木门,室内幽暗,乱物陈杂,看来是百姓当成了储藏杂物的房间了。好在屋前的老榆树很高,旁边的悬崖陡峭,石崖上的红叶已经变红,也算景色优美。
石屋斜对面,一棵大树屹立在山脊。走近看看,像是苦楝。我不能确定。但树木高大,树叶微红,站在树下瞭望,只见村庄掩映在满眼的树木之中,尤其是东边的山峰,植被茂盛,红叶点缀其间,真是一幅绝美的画卷。
原路返回,再往前走,有村丝窝。以前我不懂村名的来历。这次我问了村里老人,才知道了丝窝的意思。原来是这里自古养蚕,生意兴隆,周围的丝都是从这里买卖的,才有了“丝窝”这么奇怪的村名。
丝窝路边,一座上世纪70年代修建的石头大桥横跨在河上,非常壮观。桥头有柳树横斜。桥上的石刻清晰可见,都是赋有当年时代特点的标语。我仔细看看,有“艰苦奋斗”“改造自然”,也有“祖国万年春”“江山千古□”。最后一字被水泥抹住,我想了想,应该是“秀”。请知道的朋友告知。
过了丝窝,就到凤凰山。沂源三岔凤凰山,既是观赏红叶的好地方,又是电影《南征北战》拍摄地。
凤凰山,山势险峻,树木繁茂。山顶的悬崖,青石裸露,与满山的绿树和红叶,相互映衬,使凤凰山显得既高大雄伟,又秀丽可爱。所以,这也是一条著名的驴行线路。
经过凤凰山,右拐不远就是三岔了。南北西三条公路通向远方。
北边的临朐五井镇,是个大镇,人口近十万。境内嵩山,群峰峥嵘、奇石嵯峨,植被丰茂,松风呼啸,与少林寺的嵩山同名。相传山上曾有唐朝卫国公李靖题刻“嵩高遗峰”,可惜宋朝年间遭地震山崩石毁。
山间有龙泉古寺,始建于西汉,历史悠久,香火不断。寺院附近,古代还建有李靖书院、嵩山书院、芙蓉书院等,据传明代状元赵秉忠等曾在此读书。
山脚下临嵩山水库,高峡平湖,碧波粼粼,水天相映,湖光山色。
从嵩山向西,一条曲折蜿蜒的山路,又能回到峨庄的山桥,如果拐弯向北,就通到青州的龙宫。
三岔西南,是土门,现在叫南鲁山镇,北靠鲁山。附近有九天洞,即沂源溶洞,江北著名的石花洞。从沂源方向登鲁山,可由此上山。
土门境内有张家寨。山势险峻,古柏苍翠,是一处陡峭峻美的奇峰。山后骑子鞍山还是“沂源猿人”发现地。考古学家先后发现猿人头盖骨和牙齿等化石,距今约四五十万年前,被命名为“沂源人”,历史价值可媲美“北京人”。
三岔往南,能到达沂水。如果你想游览地下大峡谷,登临沂蒙第一崮,欣赏千古纪王城,感悟红色沂蒙山,都可以从这里到达。
所以,来三岔吧,这里能让你随意远行,路路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