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树清
崇明墙壁画是一种民间古老艺术,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崇明墙壁画,过去在乡村,可谓是有屋必有画。墙壁画题材以吉祥图案、花卉山水为主;如玉兰和海棠象征荣华富贵,菊花与喜鹊表示安居乐业,瓶子衬着牡丹则象征吉祥平安;也有反映百姓生活和民俗的内容,表达人们积极向上追求幸福美满生活的象征。
旧时,崇明岛上的传统居民住宅有着它的独特性,宅院的组成沿袭古法,讲究伦理,重视功能。砖木结构建筑的住宅,有堂屋、厢房、庭院,四周环绕护宅民沟,沿沟河边种植林木、果树、竹园等。同时,房屋的装饰讲究美观,在房屋山墙的观音兜、屋脊、仪门头等均以壁画或砖雕形式制成或画上各种装饰图案,大凡有:双龙戏珠、丹凤朝阳、彩凤牡丹,以及喜鹊登门、梅兰竹菊,还有屋脊花篮、花瓶之类等等图画,统称为“墙壁画”。
崇明墙壁画是崇明泥匠人独有的一门绘画艺术,是崇明岛地地道道的本土文化。崇明墙壁画在那海岛交通比较闭塞、条件比较艰苦以及缺少文化生活气息的年代里,起到了追求文化艺术的作用。
崇明墙壁画的画笔和颜料特殊,这是泥匠人经过长期实践探索而自制发明创造的绘画土笔。有竹子特制的竹笔,即选用老竹根劈成竹片在水中浸泡后,用木榔头轻轻敲打,打出一丝丝竹筋,便可加工制成竹笔;有棕榈笔,将棕榈树的枝干砍下后,在离树身最近处切开,树杆间有丝丝木质纤维,就是做笔的天然材料;还有棉花笔,是泥匠工用棉花蘸墨汁后画梅花,这与中国画的没骨画法一样,一蘸一点即成,既快又有造型。墙壁画的颜料十分简单,只需刮下锅底的黑灰,加米酒调浓成黏糊,然后用水稀释调剂便成“镬锈”(崇明土话)。因此,墙壁画多以黑色“镬锈”为主,画在雪白的墙壁上,黑白分明,极具装饰性和观赏性,且有立体感,也有加上各种颜色作点缀的,以增加美感。
泥匠师傅在墙体上作画,如果用写字的毛笔去画,画出来的线条太软,勾不挺。但竹笔或棕榈笔的竹筋及木纤维是硬的,悬空后画出的线条苍劲有力,气韵生动、形神一体,水墨分层明显,视觉透视力强。所以崇明泥匠师傅的原始绘画工具,可以画出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是崇明墙壁画的精髓。其次是描画,一般描画都是在干的底子上进行,而画墙壁画则不同,墙面刚粉刷过,还带有潮气,画师们就在墙壁上信手描绘起来,不打画稿,不做修改,落笔为准,一气呵成,随着墙壁在阳光的晒烤和湿气挥发,墙体渐干,墙壁画便牢牢“贴”在墙面上,能历经几十年而不褪色,不变形。
墙壁画的画师技艺精湛,大都是当地泥瓦匠中祖传的享有名望的资深者,其画作精美,无论是山川景物,神话传说,还是鸟鱼虫草,运笔简练,线条流畅,甚至是干脆利落的。一眼望去,说不尽的千种风情,古朴的、雅憨的、华丽的、细腻的、粗犷的,都能用恰到好处的笔触和质地表现出来,随意朴实,简洁生动,千姿百态,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
文化一旦扎根,就会生发出伟力。虽说当今现代生活的环境下,墙壁画已退出人们的生活舞台。然而,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感召下,随着科技的进步,墙壁画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保护传承和发扬光大。经过艺人们的不断探索创新,已演变成当今崇明“瀛洲壁画”,又称“移动壁画”——让传统的固定在墙壁上不可移动的壁画艺术品进入千家万户的百姓生活中,以及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商场、酒店、学校……而且,规格大小自如,物美价廉,技法简便,可无拘无束,随性随意,反复修改和填色,寓意丰富,普及面广,适应男女老少所有群体,特别是对初学者容易上手。这些移动壁画,虽然是新颖建筑材料制作的,不像旧时的那样古朴,但其蕴含的墙壁画元素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从而,不仅使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得以发扬光大,还激发了人们情感深处的归属感,为当地的文化、旅游和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瀛洲壁画虽然以建筑石膏板为原料,但作画工具没变,仍是棕榈笔、竹笔和棉花笔为主要画笔,并吸纳了油画笔、刷子等多种画笔融入其间。为使本土文化“瀛洲壁画”得以延续、传承和发展,2013年,有志的崇明艺人注册成立了上海市瀛洲壁画艺术研究院,他们致力于“让文明浸润乡土,让文化滋养乡情”,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底蕴和资源,不断推出移动壁画的文化品牌。同时将中国画、西方油画、卡通动漫等风格的元素题材融入其中,以使瀛洲壁画注入新的活力,构思新颖、内涵丰富,寓意深远。上海市瀛洲壁画艺术研究院创造的具有民族特色、运用新型技法的“移动壁画”已普及全区所有乡镇,开设“移动壁画”培训课程,参加绘画的人数达1000余人,有2000余幅作品进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和农家乐旅游景点等。2016年5月,由崇明区残联和瀛洲壁画艺术研究院在崇明美术馆共同举办“移动壁画”展,有200多幅以崇明传说故事为主体,散发着浓郁的崇明岛特色和充满着清新自然生活气息、生动活泼的作品,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经过多年的共同努力,瀛洲壁画深受人们的喜爱,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取得了可喜成绩,在崇明已有一定的知名度,被列为上海市非遗项目,2013年5月获得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并认定为“移动壁画”。
相信在未来,这一被社会发展所尘封的“土特产”将会在民间艺术史上传承延续,重放异彩,并一步步走出海岛,走向更广阔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