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045阅读
  • 1回复

[纯水]当怀“愧对”之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07031
金币
9320
道行
19523
原创
29307
奖券
17433
斑龄
192
道券
10532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0480(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01-22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8-03-18
— 本帖被 xian209 执行加亮操作(2023-05-10) —
       曾国藩晚年,道德文章已臻化境。《曾国藩全集·日记三》道出了他的修为之道:“大抵人常怀愧对之意,便是载福之器、入德之门。如觉天之待我过厚,我愧对天;父母之待我过慈,我愧对父母;兄弟之待我过爱,我愧对兄弟;朋友之待我过重,我愧对朋友,便觉处处皆有善气相逢。如自觉我已无愧无怍,但觉他人待我太薄,天待我太啬,则处处皆有戾气相逢。”

曾国藩的“愧对”之心,是因为他努力不够、功绩太小吗?当然不是。他在做京官之时,每每朝考成绩优异,从最小的从七品小官做起,十多年间官至兵部、礼部侍郎。随后,曾国藩以丁忧在籍的一介书生,开始应朝廷之召编练湘军,直到克成大功。作为朋友,曾国藩不计个人恩怨,全力举荐左宗棠、李鸿章等为国效力,此二人后来都成为朝廷倚仗的能臣干将。其他种种功绩,连一生自处高标、目无余子的左宗棠也不得不叹服。六十寿辰之际,朝廷特赐曾国藩“国之柱石”的匾额以示褒奖。曾国藩病故后,左宗棠的挽联上联就是: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元辅”指的就是曾国藩。即使如此,曾国藩还在日记中真诚愧悔:“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大徒伤,不胜悚惶惭赧。”

检视曾国藩的“愧对”之心,是要借鉴和学习他在自身所为与自身所得的对照上的态度与方法。曾国藩对天地、父母、兄弟、朋友的“愧对”之心,反映出的是对自己的严要求和对他人的感恩之心。曾国藩任两江总督时,养廉银与办公费每年不下数万两,但他对家人规定,每人每月零花钱只有两千文,合银不过一两。对于儿女的婚姻大事,曾国藩也俭朴得“不近人情”,以致女儿嫁妆中的首饰和服饰有的只能用家中旧物。曾国藩自奉如此俭省,对待朋友却很慷慨。部将鲍超家境寒微,曾国藩每月周济他二百两。老友邵懿辰死难于杭州,他每月周济其家人二十两,十余年不断。其他僚友家累甚重者,他亦不时资助。即使这样,他还时时觉得“朋友之待我过重,我愧对朋友”。

与曾国藩的“愧对”之心形成鲜明对照的,一是“应得”之心,一是“亏待”之怨。有种人几乎总是得到来自父母、兄弟、朋友等的帮衬——或是钱物的赠给,或是承担本该属于他的责任与义务,他却是“习惯了得到,而不知感恩”。还有一种人,总是觉得自己境遇不好、收入不丰、不受人敬,认为是别人或是社会“亏待”了他。这些人从来不与别人比付出,却总是与别人比得到,如此一来,就越是看不到自己的短处,心里积累的对社会与他人的怨恨就越多。正应了“自觉我已无愧无怍,但觉他人待我太薄,天待我太啬,则处处皆有戾气相逢”。

自我刻苦努力与“愧对”之心,自我放任自流与“应得”之心、“亏待”之怨,这都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对他人严苛者,往往对自己宽松;对他人宽厚者,则对自己要求严格。曾国藩的宗旨是: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曾国藩的“愧对”之心对世人来说,不仅可以化解心中不应有的苦闷与烦扰,更是“载福之器”和“入德之门”。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至尊狼王

UID: 74095

精华: 47
职务: 山庄贵宾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809428
金币
50232
道行
19085
原创
288
奖券
12490
斑龄
0
道券
1292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6230(小时)
注册时间: 2006-07-15
最后登录: 2025-01-22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8-03-18
老曾这一点确实值得大家学习的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