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的西关又叫西门口,古来是回族居住区。虽然县城的规模今非昔比大变样,但回汉民族比邻而居在一条大路的两边,大家和睦相处,日常生活井井有条。其最有味也最吸引人的是,年年快要过年的时候,那一带的大小路口和十字口,猛股(忽然)比平时热闹很多,一街两行,张灯结彩的,路口用柏树枝、红五星和标语搭门楼等等。这时节地冻天寒的,但闲人多了,学校放寒假了,农村人要赶集备年货,来来往往涨潮般的人流眼看着就涌动起来,四面八方的群众都要到这里赶年集,由此形成了回民做生意的高潮。豫晋交界,古怀庆府一带的回民,与别的地方的回民同样是经商的天分高,现在叫做企业家的代不乏人。可“生意做遍,还是卖饭”。百般生意里,和汉族及其他民族老百姓日常生活联系最密切的,数清真食品和回民小吃人人叫好,大家由衷喜好回民餐饮,无论荤素,不仅味道好,其样样选材严格,制作干净。过年与腊月里,最突出的是羊杂碎、小车牛肉、肉丸和元宵。
吃饭拣稠的捞——我先说说最要紧的两样,过年很紧俏又都是锅里煮的,这一回民小吃的双宝贝就是肉丸和元宵。
牛肉丸子。丸子不全用面粉做,而主要用上佳红薯粉,本地叫小粉或干粉的,使劲地和面,同时兑入肥瘦相宜的牛肉馅加秘制调料,过手漏到翻滚的油锅里炸,翻来覆去,火势平衡,直到把丸子彻底炸透,即用笊篱捞出来晾。圆溜溜的丸子比核桃小,又比红枣和栗子大,失手了掉在地上可以跳起来的。刚炸出锅的焦丸子,热而酥香;放凉之后,单煮肉丸或烩菜熬丸子,不失筋道,又是一格。它能放,便于存放是一大优点,自然存放一正月不疲软,味道不变。惯常油炸食物放久容易生出哈喇味来,但这和老家的回民肉丸扯不上边的。现在过年买肉丸,至少是五斤一提的大礼盒,而旧年在街头喝汤吃丸子,拉煤人或赶会的人,自带干粮,弱弱地靠着坐下来,坐在肉丸锅边的小条凳上,开口要两毛钱的肉丸,一共不超过十个,图个腥汤解馋,而肉丸汤是随便喝的。常常是来人自动取一只碗,先把馍袋里的馍和烧饼掰碎了,掌勺卖丸子的,用香飘飘的滚汤浇一遍再滗出来,这个程序曰“滗一滗”。然后,再正式舀汤浇汤,放一点韭菜、蒜苗或者芫荽花,味道极撩人。常常大人带着小孩子经过,一般要绕开一些走路。
肉丸能放,可以大量生产买卖,也适用现代包装。元宵不行,元宵或者叫汤圆的,现做现吃,只是腊月正月里的食物,春节前后兴这一段,所以元宵更金贵。
咱这儿的元宵,好吃不用说,那包装也讲究。话说“货卖一张皮”,西关西门口的回民卖元宵,历来用双料纸包扎——里面一层紧贴着元宵的,是土产的粗草纸,淡黄色,传统的麦秸造纸,吸纳性好;外边是染成粉红或葱绿色的油光纸。里边适用,外表鲜亮。一包二十个元宵,叫一“圪斗”,一圪斗或两圪斗,就是你要的数量。虽然塑料袋早就习以为常了,但回民卖元宵和中药店包草药,南纸店包毛笔、折扇等等是一样的,一直还坚持手工包装、包扎,一折一合都是功夫,瓷丁丁有棱有角。并且,每个商家还用梨木刻 章戳商标,丹记、马记、丁记等等,紫黑色的一团印记,明打明就是咱家的信誉和符号。去年冬天我故地重游,在吃惯了的丁记元宵摊前买了元宵,主人随手要用塑料袋装,我摇头不同意,老板见此倒高兴了,眉开眼笑的,立马夸奖我是老吃家。此地将糯米叫江米,石磨江米,手工盘馅儿,绵白糖掺些许红砂糖,加青红丝、核桃仁等等。元宵馅和月饼馅相似,返璞归真的人们,这些年指名都要吃传统的。回民现制的元宵,远不是速冻元宵能比的。速冻元宵优点不少,但它的汤很一般,和开水差不多,而手工元宵,是江米面里现场滚出来的,滚雪团似的,层层累积而成,元宵煮熟捞出来,汤似下了手工面条之后的汤的口感,而且比面条汤别具芳香。不是说原汤化原食吗,回民元宵最典型。
每当要过年的时候,西门口当街支着大簸箩,到处都是滚元宵和做汤圆的戴着小白帽的人。而过年常常是要下雪的,纷纷扬扬的雪花和江米面染白了头脸与衣服的忙碌的回民,守着冒着热气的铁锅现煮卖元宵的回民,一递一声招呼人吆喝人的回民,这一幕最是温情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