妮儿们凑在一起,把泥巴当面团,模仿大人样儿,翻刻带图画的“面食”,边摆边排,过娃娃家。小儿们玩孩模总想比试比试,比谁的故事多,比谁讲得好,比谁做得多,品头论足,好不热闹。
我的老家在山东菏泽,文化丰厚,商代都城,戏曲福地,牡丹之乡。儿时的记忆里,家乡的河多、坑多、沼泽多、水面多,南边有百里黄河故道,北边有传说的八百里水泊,从城里到村旁都有水面相伴。对小孩子而言,玩耍起来取水用泥非常方便,玩泥巴、捏泥人、摔凹屋、印孩模,是我们这代人儿时的乐园。
小孩模是菏泽的俗称,它是当地最盛行的一种民间玩具,老百姓也称之为娃娃模、泥模、火烧模,其实就是孩子们用泥巴做玩偶的陶制图画模范,类似民间制馍馍的食磕子,如小孩子的巴掌大小,有圆形、瓦片形等不同形状,以红陶颜色居多,用阴刻、阳刻、浅浮雕等多种工艺作了图画,孩子们可以用胶泥翻模出各种形象。小孩模的内容十分丰富,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戏曲形象、曲艺杂技、花草植物、飞禽走兽、吉祥图案,以及汉字等等,都是模具图画题材形象的来源。所以,印孩模就是孩子们亲手翻制自己喜爱的百科全书。
我家住的曹县老县城大圩首衙门前街,南街有戏园子,后面是古楼街。我家周边有韩家、陈家、徐家等和谐相处的街坊,当街还有一些店铺。在城里最热闹的地方,孩子们天天扎堆在一起玩儿,大一些的孩子玩儿用烟标叠的客子,小一些的就玩儿小孩模。城里的大泽水坑,让取泥巴很方便。妮儿们凑在一起,把泥巴当面团,模仿大人样儿,翻刻带图画的“面食”,边摆边排,过娃娃家。小儿们玩孩模总想比试比试,比谁的故事多,比谁讲得好,比谁做得多,品头论足,好不热闹。有时候两个胡同的伙伴因比试打了起来,过会儿又聚在一起互相交换,其实不记得谁胜谁输,但无形中也长了见识,学了交流。在孩子们心里,心灵手巧、博闻强识也来得更威风荣耀。我是我们街上的小孩头儿,常带着小伙伴们到邻街上比试一番。小孩模的故事很多,小时玩的有各种动物植物花草,大了几岁又时兴三国、水浒、西游,也有样板戏人物,有时闹不明白所以然,就回家找母亲问个究竟,又急着出去比试逞能,有时候没记清名字来由,张冠李戴,惹得大家哄堂大笑。天然的生活条件,朴素的人文环境,每家都是几个孩子,每个街道都有几个小孩头儿,玩耍间,孩子们对历史典故、神话传说、戏文故事耳熟能详,也把民间朴素的仁义礼智信刻在心里,吉祥的图案寓意、美好的期待寄托以及生活的人之常情都在内心深处埋下了种子。
过去菏泽地区货郎担上的小孩模,大多出自郓城艺人之手。1985年我到郓城彭楼调研砖雕屋脊兽制作工艺时,看到了土窑烧制小孩模的全过程,说不出的激动,于是撰文从专业上对小孩模的工艺文化做了梳理,希望更多人关注小孩模这一独具特色的民间玩具。此后筹建中国民艺博物馆时,也专程回老家,从老屋里找到了小时候的小孩模,陈列在民艺馆一个专柜中。
应该说,小孩模作为我国流行较早的土陶玩具,与陶器雕刻、木版年画、画像砖石艺术具有渊源关系,属姊妹艺术。在工艺上,有塑的、刻的、捏的等多种制作手法,把制陶、雕刻、绘画等多种工艺形式融为一体。在造型上,生动活泼,千姿百态,富有质朴、天真的装饰趣味。在内容和形式上,与民俗生活有紧密联系,比如梁山郓城一带的儿童把宋江崇为至高无上的形象,货郎销售最多的也是梁山一百单八将;而在其它县城,除传统题材外,还有如纺线织布、走亲戚、抬花轿等民俗题材。小时候的孩模里印象最深的是“武松打虎”的场面图画,艺人大胆地将武松形象与虎之身躯合为一体,是形与神、力与体融合的高度概括,英雄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
如今在民艺馆每次给观众讲解小孩模时内心都有几分感慨,这小孩模伴随我的童年,有不少难忘的记忆;这小孩模里有不少乡音乡情,家乡戏的曲调、鲁西南故事的形象都环绕印现其中。也常想,让今天的孩子们玩一玩小孩模,在变形金刚、乐高积木之外,团团泥巴,扣个小孩模,感受自然的水和泥土,感知鲜活的历史和过往,这样的童年也许会更丰厚,这样的成长会有更绵长的力量和心灵的滋养。
小孩模,是模具、是模范,是儿时的生活,是文化的启蒙,是悠长岁月里一个温暖的起点,一缕不变的乡愁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