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丝绸之路所有的城市遗址中,如果要选出一个保存最为完整的,那一定是交河故城;如果要选出一个最富有传奇色彩的,那也一定是交河故城。
交河故城,古丝绸之路上曾经最为繁华的城市之一。在当年,丝绸之路通往焉耆盆地的“银山道”,前往乌鲁木齐的“白水涧道”,北抵北庭都护府的“金岭道”等,都要经过交河故城。
交河故城位于新疆吐鲁番市以西13公里的亚尔乡,牙尔乃孜沟两条河交汇处30米高的岛形台地上。因河水分流绕城下,故称交河。从空中俯视,交河故城像一片大柳叶。
在那个时代,河水是一座城市的天然屏障。交河故城四周崖岸壁立,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自古就是著名的军事要塞,兵家必争之地。
公元前2世纪,车师人在交河的河心洲上建立城市,并以此为都建立了车师国,南北朝和唐朝达到鼎盛。9-14世纪由于连年战火,交河城逐渐衰落。14世纪蒙古统治者经过多年的残酷战争,先后攻破高昌与交河,还强迫当地居民放弃传统的佛教信仰改信伊SL教。在精神与物质的双重打击下,交河终于走完了它生命的历程。到明永乐年间,彻底沦为一片废墟。
在交河故城之前,我国还没有一个城市有工农布局。
但在千年前的交河故城,有行署区,即今天的行政区;作坊区,即今天的加工区、厂矿区;富人区,即今天的CBD;军营区、宗教区和墓地区。
城市分区如此清晰,使得交河故城的城防、交通、环卫等问题都得以完美解决。
交河故城长约1650米,两端窄,中间最宽处约300米。古城总面积47万平方米,现存建筑遗迹36万平方米。交河故城的布局大体分为三部份,一条长约350米,宽约10米的南北大道,把居住区分为东、西两大部分。东区为官署区,西区为手工作坊和居民住宅区,北部为佛教寺院区。寺院、官署、民房鳞次栉比,规整地排列着。
让人奇怪的是-主干道两侧的房屋基本上看不到门窗,只有大门,且都开在蜿蜒的街巷上,这都是为战争而设计的。没有窗户,免得敌人放箭或火攻;门在街巷,这样敌人即使攻进城,也很难入户,利于防守和巷战。
寺院、官署、城门、民舍的墙体基本为生土墙,特别是街巷,狭长而幽深,像蜿蜒曲折的战壕。人行墙外,像处在深沟之中,墙外人无法窥知城垣内情况,而墙内人可居高临下,控制内外动向。一般的行人,即使飞檐走壁,也无法攀上房顶,但屋顶的人想防御已经进入街区的敌人则十分简单,只需街道两边同时撂下长长的横木,任本事再大,也无处可逃。
大道的北端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并以它为中心构成北部寺院区。城北上还建有一组壮观的塔群,据推测可能是安葬历代高僧的的塔林。
东南方,有一座宏伟的地下宅院,顶上有11米见方的天井,天井东面南道,设有四重门栅,天井地面,有一条宽3米,高2米的地道,长60米,与南北大道相通。据考察推测可能是安西都护府的住所。
交河故城的奇特之处,在于它不是按照一般城池那样用砖瓦土石垒起来的,而是在一块沟壑纵横的黄土台地上,由交河先民们一寸一寸向地下挖出来的。
由于是从生土层往下掏挖,与一般遗址越往下年代越早不同,交河城是越往下年代越晚。
在将近两千年的时间里,一个民族退出交河,另一个民族又潮涌而来,在原来的房址再向下挖,就这样不停地掏挖雕琢,硬生生地把交河城打造成一个巨大的沙盘雕塑。其建筑工艺之独特,不仅国内仅此一家,国外也非常罕见。
在残留的建筑中,除了几座寺院,所有的民宅、官署、作坊都没有屋顶。它们的屋顶是用什么做的?为什么没有留下丝毫痕迹?
有专家说,交河故城的屋顶,都被当年蒙古统治者的一把“圣火”焚烧殆尽。当年交河故城在连天大炎中訇然倒下的场面,一定极其惨烈。总之,屋顶是故城一段难以追忆的历史。
除了眼前这片荒废的建筑,交河故城还有着众多谜团。
最大的谜团就是官署旁台地附近的200多座婴儿墓群。1994年考古学家在此挖掘出200多个不满两岁的婴儿骸骨。据附近的居民介绍,夜深人静时这里还可以听见婴儿的哭泣声。
几百座半米长的长方形墓穴整齐地排列着,埋葬着200多个婴儿,没有姓名没有墓志。为什么要把死去的婴儿集中葬在官署区?为什么两百多个婴儿为什么会在同一个时期死亡?考古学家们在历史资料中找不到任何关于婴儿古墓群的资料。
有的人猜测是一场瘟疫导致婴儿集体夭折,也有说是古车师人祭祀供养的需要,更有种说法认为,是战乱中的交河先民知道自己将要遭受灭顶之灾,为了不让自己的子孙遭到异族的凌辱,官署区前那场惨烈的祭祀誓盟后,让这些婴儿“集中”安息。
无论哪一种猜测,这依旧是一个未解之谜,任何说法都没有切实的依据。
吐鲁番的炎热干旱少雨保护了交河故城,使它成了人类文明的遗产。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交河故城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