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医生再次提醒:一旦做了心脏造影,这几件事要注意,别害了自己[10P] --]

武当休闲山庄 -> 医疗保健 -> 医生再次提醒:一旦做了心脏造影,这几件事要注意,别害了自己[10P]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jjybzxw 2025-11-24 13:08

近来越来越多做过心脏造影的人在恢复期里显得有些迷茫,一方面庆幸检查顺利,另一方面又担心术后该注意什么,生怕走错一步给身体添乱。

许多人以为造影只是“拍个片子”,其实它远比普通检查复杂,需要导管进入血管,需要造影剂进入体内,也需要身体在短时间内承受一定刺激。

你说,有些人检查前焦虑,检查后却掉以轻心,结果忽略了最关键的恢复时段。

有些医生在面对这种情况时也只能摇头,因为做得好的患者恢复很快,做得不重视的却反复出问题。术后照顾做得好不好,可以直接影响身体是否顺利跨过恢复期。

首先住院期间的24小时是最关键的一段时间,很多人没意识到这一点,总觉得造影结束就算任务完成了,实际上真正的考验是从手术台下来之后才开始的。

身体刚刚经历血管穿刺,尤其是动脉穿刺的位置,本身就需要时间闭合。造影剂进入身体后,也需要靠肾脏慢慢代谢出去。

在这段时间里,如果患者急着坐起、急着下床、急着自己活动,都可能造成穿刺点渗血,甚至引发血肿。

然后不得不说穿刺部位护理的重要性,几乎所有医生都强调,这是整个恢复过程的重中之重。

穿刺点的位置有时在手腕,有时在腹股沟,位置不同,护理要点不同,可共同点只有一个——不能揉、不能按、不能碰。

许多人刚开始觉得完全没事,但实际上穿刺点表面虽然看起来只有一小点,血管却是在里面,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假性动脉瘤”或“血肿”。

穿刺点如果出现硬块、逐渐加大的鼓包、跳动感、局部越来越疼,这些都是严重危险信号。有时候患者以为自己只是轻微肿胀,却不知道这是血液在皮下不断累积。

与此同时,造影剂的代谢靠肾脏完成,所以大量喝水非常重要。

很多人术后喝水只是象征性喝几口,或者因为怕上厕所不愿意喝,但实际上造影剂不能长期停留在身体里,否则肾脏要承担更大的负担。

一些研究显示,术后24小时内摄入足够的水,可以把造影剂引起肾损伤的风险显著降低。

有些肾功能本来就偏弱的人更需要重视,否则可能出现术后肾功能波动,严重的还可能出现造影剂相关肾损害。

再者,观察身体状况是术后最容易被忽视的事。很多人术后只关注穿刺点,却忽略胸闷、呼吸不畅、乏力、心悸等全身信号。

造影虽然风险低,但毕竟是介入性操作,身体在术后可能出现各种反应。

例如造影剂过敏可能在数小时后才出现,有些人会忽然发热、皮疹、瘙痒,有些人会出现恶心、头晕、心慌,这些都不能掉以轻心。

还有些患者手脚突然麻、视觉模糊、说话费劲,这些都是危险信号,不一定是造影直接造成的,也可能是本身血管状态不稳。

同时,出院后的护理常常被大家忽视。许多人觉得既然医生让出院,就说明完全没问题,于是恢复生活像恢复正常一样,不注意、不节制。

实际上穿刺点在表面愈合快,但深部的血管要完全稳定至少需要一到两周。

有的人出院后提重物,有的人骑电动车,有的人上楼梯大步快走,有的人家务做个不停,这些都可能导致内层血管伤口重新拉裂。

尤其是腹股沟穿刺的人,一旦用力过猛,局部血管压力升高,伤口很容易再次渗血。

还有些人穿的衣物不注意摩擦,导致穿刺点反复受刺激,最终发炎或者肿胀。穿刺点看似不起眼,实则是恢复期的“薄弱地带”,越低调越安全。

再者,按医嘱服药非常关键。很多人造影后会被医生开一些药,有的是抗血小板药,有的是保护血管的药,有的是控制血压的药。药不能随意停,也不能随意加。

有些患者觉得自己感觉好多了,就擅自减少剂量,有些人嫌吃药麻烦,有些人怕副作用,总之停药的人比按时吃药的人还多。

造影本身并不治疗血管,只是为了看清血管状况,真正对血管稳定至关重要的还是药物。尤其是抗血小板药,它们可以防止血小板聚积成“血栓”,这是预防再次发生心梗或脑梗的重要措施。

除此之外,很多患者忽略了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很多人做了造影,以为查清楚问题就算处理完,于是还是保持高盐饮食、暴饮暴食、熬夜、情绪波动剧烈,没有运动习惯。

可心血管病本质上是生活方式累积的结果,如果不调整生活方式,血管再怎么检查都不会更健康。健康的饮食、适量运动、情绪稳定、合理作息,这些看似简单,却比任何药都更有作用。

有些人觉得运动会伤身体,而实际上适量运动能让血管弹性更好,心脏收缩力量更稳。但运动必须温和,不能过猛。

与此同时,定期复查是许多人最容易跳过的一环。有些人在医生安排随访时说“好的好的”,结果转身就忘了。

不复查意味着不知道血压、血脂、血糖是否达标,也不知道穿刺点恢复得怎么样,更不知道造影后血管状态是否有新变化。有些人觉得身体没出事就当一切正常,殊不知心血管病最可怕的就是“无声”。

很多突发事件发生前几小时甚至几天,身体并不会明显报警。复查就是用科学的方式提前发现隐患,而不是等身体出事后再后悔。

造影不是结束,而是开始。检查本身只是给身体做一次“地图扫描”,真正的关键是检查之后的生活。

只有重视住院期、穿刺点、用药、生活方式和持续复查,身体才会真正走向稳定,而不是在恢复期里被不经意的疏忽绊倒。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心脏造影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艾罗燕.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心脏不良反应的诊治进展及管理策略, 中国临床医学, 2020-12-24



jjybzxw 2025-11-24 13:09
心脏造影术后恢复期的核心注意事项与科学护理

心脏造影作为一种重要的心血管检查手段,虽然创伤较小,但术后恢复期的护理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全和预后。正如您所述,许多患者在检查后容易忽视关键细节,导致不必要的风险。结合现有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核心方面系统梳理心脏造影术后的注意事项:

一、术后24小时黄金恢复期:严格制动与密切观察

术后最初的24小时是并发症高发期,需格外谨慎:

1. 穿刺侧肢体制动  
   - 桡动脉穿刺(手腕):术后需用弹力绷带或压迫器固定手腕,保持手臂伸直,避免弯曲、用力握拳或提重物,通常需制动6-8小时。  
   - 股动脉穿刺(腹股沟):需绝对卧床休息12-24小时,穿刺侧下肢保持伸直,禁止屈膝或盘腿,以防穿刺点出血或血肿形成。  
   - 卧床期间可在床上进行简单的肢体活动(如踝泵运动),促进血液循环,但避免剧烈动作。

2. 生命体征监测  
   术后2小时内每15-30分钟测量一次血压、心率,随后根据情况延长间隔。若出现血压骤降、心率异常增快或减慢、呼吸困难等,需立即通知医护人员。

3. 穿刺部位重点观察  
   密切关注穿刺点有无渗血、肿胀、疼痛加剧或皮下瘀斑扩大。若发现穿刺处持续渗血、形成明显血肿(局部隆起、触痛),或肢体末端出现麻木、发凉、肤色苍白,可能是血管痉挛或血栓形成的迹象,需紧急处理。

二、造影剂代谢:科学饮水是关键

造影剂可能对肾脏造成短期负担,促进其排泄是术后重要环节:

1. 足量饮水  
   术后2-4小时内建议饮水1000-1500毫升,24小时内总饮水量达到2000-3000毫升(心功能不全者需遵医嘱调整)。分次饮用温开水,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导致不适。  
   - 尿量观察:正常情况下每日尿量应>1500毫升,尿液颜色接近无色透明为佳。若尿量明显减少或尿色深黄,需及时增加饮水。

2.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 肾功能不全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通过静脉输液(如生理盐水)辅助造影剂排泄,并监测肾功能指标。  
   - 糖尿病患者:术前需停用二甲双胍(通常停药48小时),术后根据血糖情况决定是否重启,避免造影剂与药物叠加损伤肾脏。

三、饮食与活动管理:循序渐进,避免刺激

1. 饮食原则  
   - 清淡易消化:术后初期可先少量饮水,无不适后逐步过渡到流质(如米汤)、半流质(如粥类),再恢复正常饮食。避免过饱。  
   - 低盐低脂:每日盐摄入量控制在5克以内,减少油炸食品、动物内脏、肥肉等高脂食物,以减轻心脏和肾脏负担。  
   - 营养均衡:增加蛋白质(牛奶、瘦肉、鸡蛋)和维生素(新鲜蔬菜、水果)摄入,促进伤口愈合。禁食辛辣、生冷、刺激性食物。

2. 活动恢复  
   - 术后24小时内以卧床休息为主,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  
   - 桡动脉穿刺者:3天内避免手腕过度弯曲(如拧毛巾、提重物);股动脉穿刺者:1周内避免下蹲、久站。  
   - 逐渐增加活动量:1周后可进行散步等轻度活动,1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如跑步、游泳、搬重物),具体根据身体恢复情况调整。

四、用药与症状监测:遵医嘱执行,警惕异常信号

1. 规范用药  
   - 抗血小板药物:若造影发现血管狭窄并植入支架,需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切勿自行停药或减量,以防支架内血栓形成。  
   - 控制基础病药物: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需继续规律服用降压药、降糖药,并定期监测血压、血糖。  
   - 鱼精蛋白:部分患者可能使用鱼精蛋白对抗肝素,需遵医嘱稀释后缓慢注射。

2. 警惕过敏与并发症  
   - 过敏反应:造影剂可能引起皮疹、瘙痒、呼吸困难、喉头水肿等迟发性过敏反应,通常发生在术后数小时至数天内,一旦出现需立即就医。  
   - 心脏相关症状:若出现胸闷、胸痛、心悸、呼吸困难、头晕、黑矇等,可能是心肌缺血或心律失常的表现,需及时检查心电图和心肌酶谱。  
   - 穿刺部位异常:如穿刺处突发剧痛、肢体肿胀明显、皮肤温度降低,可能提示血肿或血管闭塞,需紧急处理。

五、出院后长期健康管理:生活方式与定期复查

1. 生活方式调整  
   - 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酒精加重心脏负担,二者均需严格避免。  
   - 控制体重:保持健康体重指数(BMI 18.5-23.9),避免肥胖增加心脏负荷。  
   -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7-8小时/天),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 适度运动:选择散步、太极拳等温和运动,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逐步提升耐力。

2. 定期复查  
   - 短期复查:术后1个月复查心电图、心脏超声;若植入支架,需在9-12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  
   - 长期随访:高血压、高血脂患者需定期监测血压、血脂指标,并根据医生建议调整治疗方案。复查不仅是对造影结果的验证,更是对整体心血管健康的动态管理。

总结:用心呵护,“小检查”后的“大恢复”

心脏造影虽非手术治疗,但其术后护理涉及多个维度,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影响恢复效果。患者应树立“检查后仍需高度重视”的观念,在医生指导下做好穿刺部位护理、科学饮水、合理饮食与活动,并严格遵医嘱用药和复查。家属也应给予支持与监督,共同帮助患者平稳度过恢复期。

正如您提到的,“造影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一次成功的检查只是了解病情的第一步,后续的健康管理才是维护心血管健康的关键。只有将短期护理与长期生活方式调整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查明白、治得好、防得住”的目标。如有任何不适或疑问,务必及时就医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


查看完整版本: [-- 医生再次提醒:一旦做了心脏造影,这几件事要注意,别害了自己[10P] --] [-- top --]


Powered by www.wdsz.net v8.7.1 Code ©2005-2018www.wdsz.net
Gzip enabled


沪ICP备:050415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