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来越来越多做过心脏造影的人在恢复期里显得有些迷茫,一方面庆幸检查顺利,另一方面又担心术后该注意什么,生怕走错一步给身体添乱。
许多人以为造影只是“拍个片子”,其实它远比普通检查复杂,需要导管进入血管,需要造影剂进入体内,也需要身体在短时间内承受一定刺激。
你说,有些人检查前焦虑,检查后却掉以轻心,结果忽略了最关键的恢复时段。
有些医生在面对这种情况时也只能摇头,因为做得好的患者恢复很快,做得不重视的却反复出问题。术后照顾做得好不好,可以直接影响身体是否顺利跨过恢复期。

首先住院期间的24小时是最关键的一段时间,很多人没意识到这一点,总觉得造影结束就算任务完成了,实际上真正的考验是从手术台下来之后才开始的。
身体刚刚经历血管穿刺,尤其是动脉穿刺的位置,本身就需要时间闭合。造影剂进入身体后,也需要靠肾脏慢慢代谢出去。
在这段时间里,如果患者急着坐起、急着下床、急着自己活动,都可能造成穿刺点渗血,甚至引发血肿。

然后不得不说穿刺部位护理的重要性,几乎所有医生都强调,这是整个恢复过程的重中之重。
穿刺点的位置有时在手腕,有时在腹股沟,位置不同,护理要点不同,可共同点只有一个——不能揉、不能按、不能碰。
许多人刚开始觉得完全没事,但实际上穿刺点表面虽然看起来只有一小点,血管却是在里面,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假性动脉瘤”或“血肿”。
穿刺点如果出现硬块、逐渐加大的鼓包、跳动感、局部越来越疼,这些都是严重危险信号。有时候患者以为自己只是轻微肿胀,却不知道这是血液在皮下不断累积。

与此同时,造影剂的代谢靠肾脏完成,所以大量喝水非常重要。
很多人术后喝水只是象征性喝几口,或者因为怕上厕所不愿意喝,但实际上造影剂不能长期停留在身体里,否则肾脏要承担更大的负担。
一些研究显示,术后24小时内摄入足够的水,可以把造影剂引起肾损伤的风险显著降低。
有些肾功能本来就偏弱的人更需要重视,否则可能出现术后肾功能波动,严重的还可能出现造影剂相关肾损害。

再者,观察身体状况是术后最容易被忽视的事。很多人术后只关注穿刺点,却忽略胸闷、呼吸不畅、乏力、心悸等全身信号。
造影虽然风险低,但毕竟是介入性操作,身体在术后可能出现各种反应。
例如造影剂过敏可能在数小时后才出现,有些人会忽然发热、皮疹、瘙痒,有些人会出现恶心、头晕、心慌,这些都不能掉以轻心。
还有些患者手脚突然麻、视觉模糊、说话费劲,这些都是危险信号,不一定是造影直接造成的,也可能是本身血管状态不稳。

同时,出院后的护理常常被大家忽视。许多人觉得既然医生让出院,就说明完全没问题,于是恢复生活像恢复正常一样,不注意、不节制。
实际上穿刺点在表面愈合快,但深部的血管要完全稳定至少需要一到两周。
有的人出院后提重物,有的人骑电动车,有的人上楼梯大步快走,有的人家务做个不停,这些都可能导致内层血管伤口重新拉裂。
尤其是腹股沟穿刺的人,一旦用力过猛,局部血管压力升高,伤口很容易再次渗血。

还有些人穿的衣物不注意摩擦,导致穿刺点反复受刺激,最终发炎或者肿胀。穿刺点看似不起眼,实则是恢复期的“薄弱地带”,越低调越安全。
再者,按医嘱服药非常关键。很多人造影后会被医生开一些药,有的是抗血小板药,有的是保护血管的药,有的是控制血压的药。药不能随意停,也不能随意加。
有些患者觉得自己感觉好多了,就擅自减少剂量,有些人嫌吃药麻烦,有些人怕副作用,总之停药的人比按时吃药的人还多。

造影本身并不治疗血管,只是为了看清血管状况,真正对血管稳定至关重要的还是药物。尤其是抗血小板药,它们可以防止血小板聚积成“血栓”,这是预防再次发生心梗或脑梗的重要措施。
除此之外,很多患者忽略了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很多人做了造影,以为查清楚问题就算处理完,于是还是保持高盐饮食、暴饮暴食、熬夜、情绪波动剧烈,没有运动习惯。
可心血管病本质上是生活方式累积的结果,如果不调整生活方式,血管再怎么检查都不会更健康。健康的饮食、适量运动、情绪稳定、合理作息,这些看似简单,却比任何药都更有作用。

有些人觉得运动会伤身体,而实际上适量运动能让血管弹性更好,心脏收缩力量更稳。但运动必须温和,不能过猛。
与此同时,定期复查是许多人最容易跳过的一环。有些人在医生安排随访时说“好的好的”,结果转身就忘了。
不复查意味着不知道血压、血脂、血糖是否达标,也不知道穿刺点恢复得怎么样,更不知道造影后血管状态是否有新变化。有些人觉得身体没出事就当一切正常,殊不知心血管病最可怕的就是“无声”。

很多突发事件发生前几小时甚至几天,身体并不会明显报警。复查就是用科学的方式提前发现隐患,而不是等身体出事后再后悔。
造影不是结束,而是开始。检查本身只是给身体做一次“地图扫描”,真正的关键是检查之后的生活。
只有重视住院期、穿刺点、用药、生活方式和持续复查,身体才会真正走向稳定,而不是在恢复期里被不经意的疏忽绊倒。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心脏造影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艾罗燕.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心脏不良反应的诊治进展及管理策略, 中国临床医学, 2020-12-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