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谷粉丝 |
2025-11-22 13:48 |
天凉了,血压高的人又开始犯愁了:这药,到底怎么吃才稳当?

门诊这两周,来复诊的高血压病人明显多了,不是血压飙了,就是肾功能查出来“指标异常”,有位阿姨一进门就急哭了:“医生,我是不是肾坏了?我每天吃药从不敢忘啊!” 说实话,这个季节,是高血压病人最容易“栽跟头”的时候,尤其是降压药吃法不对的人,肾脏先遭殃。不是药不对,而是吃药的时机、搭配、习惯,全错了。 别等身体“扛不住了”才想起来看医生,天冷吃降压药,有6件事,真的不能再忽视。不是吓唬你,是太多病例摆在那儿了。 冷天血压为什么容易飙?不是“冻出来”的,是身体自己在“自救”

很多人以为,天冷了血压高,是因为“受凉”。其实根源在血管。气温一降,血管壁收缩,是人体为了减少热量流失的一种“自动保护机制”。但这个机制,对高血压患者来说,等于“雪上加霜”。 外周血管收缩,导致血液流动阻力增加,心脏泵血更费力,血压自然升高。有研究显示,冬季血压平均比夏季高出5~10mmHg,某些老年人甚至能飙到20mmHg以上。 更棘手的是,肾脏是对血压波动最敏感的器官之一。高压状态下,肾小球长期处于“高灌注—高压力”状态,时间一长,肾功能就会悄悄下滑。 很多人觉得自己“没感觉”,其实肾功能已经在掉线。等到尿蛋白、肌酐升上来了,常常已经进入慢性肾病3期甚至4期。

吃错降压药,比不吃还危险,尤其冬天这三类“误操作”,最容易坑肾 第一类,是“早上不敢吃”。不少人怕吃完药后低血压晕倒,干脆等中午血压高了再吃。错得离谱。血压波动越大,对肾脏伤害越大。早晨起床后,人体交感神经活跃,血压本就容易飙升,不吃药等中午,等于让肾脏 独自扛过最危险的几个小时。 第二类,是“药量自作主张”。天气一冷,觉得血压高了,就自己加量,本来一天一片,变成一天两片。肾脏对药物剂量非常敏感,过量用药反而会造成肾灌注不足,导致肾小管损伤。尤其老年人,肾功能本就下降,乱加药,肾衰竭不是吓人的词,是可能发生的事。

第三类,是“喝水不够还吃利尿类降压药”。冬天出汗少,口渴感弱,很多人水喝得少,这时候如果还吃含利尿成分的降压药,肾脏一边缺水一边被强制排水,极容易引起肾缺血、肾小管坏死。 肾科门诊里,冬天因为“脱水+利尿剂”双重夹击住院的高龄患者,不少。有的甚至因为血钠过低合并意识模糊,被家属误以为“脑中风”。 别再只看“血压数值”,冬天吃降压药,这6点必须牢记 第一,早上6点到8点之间服药,是控制“晨峰高压”的关键时间窗。研究表明,心脑血管事件最常发生在清晨6点到10点之间,调整服药时间,有助于平稳过渡这段高风险时段。

第二,监测血压不能靠“感觉”,要靠数据。建议高血压患者在家中备电子血压计,每天早起和晚上固定时间测量,记录7天以上,便于医生调整方案。特别提醒:冬天血压比平时高5~10mmHg是正常波动,不必惊慌,但超过15mmHg持续3天以上,必须回诊。 第三,肾功能监测要主动,不等症状出来。建议每3~6个月查一次肌酐、尿素氮、尿微量白蛋白。一旦发现尿蛋白阳性或肌酐升高,必须评估是否为药物相关性肾损伤。 第四,不随便换药,不擅自叠药。降压药种类多,有的主要扩张血管,有的利尿,有的控制心率,不同作用机制可能对肾的负担不同。医生会根据你的心率、肾功能、年龄、合并疾病来搭配用药组合。自己“听别人说好”就乱换,是拿肾在冒险。

第五,利尿类药物不等于“排水越多越好”。冬天喝水少,本就容易血液浓缩,利尿剂如果不减量或不配合补液,会让肾脏陷入“脱水性损伤”。尤其是老年人、糖尿病患者、胃肠道功能差的人群,慎用利尿类降压药。 第六,服药时配水量不能少,药不能干吞,更不能和咖啡、茶一起喝。有些药物在干吞状态下会刺激食管黏膜,有些则需要足够水分帮助溶解吸收。每次吃药至少配150ml的温水,药效才稳定,肾脏代谢压力也更小。 很多人没意识到,冬天吃药的“喝水问题”,其实是肾脏好坏的分水岭。门诊里见过一位大叔,冬天每天喝不到500ml水,还坚持吃两种利尿类降压药,结果查出来肾小管坏死,住进ICU。不是药的问题,是吃法太不靠谱。

那些年我们以为的“吃对了”,其实都在伤肾:三种常见误区,必须纠正 误区一:“药吃得越快见效越好”。很多人一发现血压高,就恨不得立刻把药加上去压下来。但血压下降太快,肾脏灌注压力跟不上,会引起急性肾损伤。正确做法是:血压控制要“缓降”,每周下降不超过10mmHg为宜,尤其是高龄或有糖尿病的患者。 误区二:“晚上睡前吃药更安全”。不少人怕白天低血压,就把药集中在晚上吃,这样做虽然有助于控制夜间高血压,但如果药物作用时间过长,凌晨血压过低,反而可能引起肾灌注不足。是否晚上服药,得根据你服用的药种和血压昼夜规律,由医生判断。

误区三:“吃药就不用管血压波动了”。药只是基础,冬季保温、规律作息、情绪控制、适度运动都对血压稳定起作用。单靠吃药不调整生活节奏,血压起伏大,肾脏照样受累。 医生不是在教条,而是在看过太多遗憾之后的“唠叨” 诊室里最常听到的一句话是:“我以为没事,结果检查才知道肾出问题了。”肾脏就是这么一个“沉默的器官”,早期损伤几乎无感,一旦出事,往往就是不可逆。 2023年《中华肾脏病杂志》刊登的一项多中心研究显示,65岁以上高血压患者中,超过38%存在不同程度的隐匿性肾功能下降,其中三分之一是因为冬季服药不当。

别再让“我以为”毁了本来可以预防的一切。 冬天来了,血压不是你一个人的事,是你和肾脏之间的“合约”——你稳住血压,它就稳住功能;你乱来一通,它就悄悄反击。 药不能不吃,但吃药的方式,决定了你能不能善待自己的肾。别再觉得“吃了就行”,咱得吃得对、吃得稳、吃得长久。 一个小动作、一杯温水、一个固定时间,可能就帮你守住了未来十年的肾功能。这事儿不大,但后果不小。

别让医生一次次提醒,变成你一次次后悔。天冷了,该吃药的吃药,该调整的调整,该查的检查,该注意的,不能再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