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谷粉丝 |
2025-11-12 09:21 |

72岁的王阿姨一直是社区的“健康积极分子”。每年单位体检,她一个不落,甚至自费加做了核磁、肿瘤标志物、全身CT。可最近一次体检后,她却反复头晕、胃口差,精神状态大不如前。医生一问,原来她连续做了三项增强检查,还空腹太久,身体根本吃不消。 体检本是为了预防疾病,但对老年人来说,某些检查做错了、做多了,反而可能伤身。

多位医学专家、包括多位中国工程院院士都曾提醒:65岁以后,体检不宜“全都做”,而应“有的放矢”。 那么,哪些检查不建议盲目做?为什么说“过度体检”也可能是陷阱?

很多老年人以为“查得越多越放心”,但医学界早已明确指出:体检并非越全面越科学,而是要根据年龄、基础病、身体状况科学定制。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接受央视采访时指出,老年人体质脆弱,代谢功能下降,很多检查方式本身就有创伤性或辐射风险,不适合频繁或无目的地进行。 例如: 全身CT或PET-CT:高剂量辐射会增加辐射致癌风险,尤其对已经患病或免疫力下降的老人更不友好。 动态心电图、胃镜等检查:操作过程对心脏、胃部有一定刺激,体质弱者容易诱发不适。 某些肿瘤标志物检测:阳性率低,假阳性高,易引起不必要的恐慌甚至误诊。 1.无症状下反复做“肿瘤筛查”

很多老年人害怕癌症,便年年查CEA、CA125、AFP等肿瘤标志物。但这些指标受多种因素影响,并非“检查一次就能防癌”。 中华医学会临床肿瘤学分会指出:肿瘤标志物的特异性和灵敏度有限,不能作为单独诊断依据。 更关键的是,假阳性可能导致老人焦虑、过度检查,甚至接受不必要的穿刺或手术。 2.无指征下做“增强型体检”

CT增强、胃肠镜麻醉检查、造影检查等,虽能提高检测精度,但对心脑血管有一定负担,尤其对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律不齐的老人,存在风险。 北京协和医院老年科专家曾提醒:增强检查要有明确临床指征,不能仅凭“想查得更清楚”就盲目进行。 3.重复做“全身体检套餐”

一些商业体检机构推出“全身扫描”“高端检测”套餐,项目多、价格高,看似全面,实则对老年人不友好。 例如,全身核磁共振、基因测序、重金属检测等,并非每位老人都适用,更无证据表明能有效改善健康结局。

不是反对体检,而是要打破“查得多就是对身体好”的误区。真正科学的体检,是“查得准、用得上”。 65岁以上人群,建议重点关注以下项目: 血压、血糖、血脂:基础三高管理的核心。 心电图、B超(心脏、肝胆肾):排查常见慢病并发症。 骨密度检测:预防骨质疏松导致的摔倒和骨折。 认知功能评估:及早发现阿尔茨海默病等问题。 视力、听力筛查:保障日常生活质量。 这些检查项目既低风险,又与老人健康高度相关,能真正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不少老人常因一两个指标异常而夜不能寐。其实,体检结果的解读需要结合整体情况,单项异常并不等于疾病。 例如: 转氨酶升高可能是前一晚吃得太油。 血糖偏高也可能是空腹时间不足或压力所致。 肿瘤标志物轻微升高,并不代表一定患癌。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体检指南明确指出:应由专业医生进行体检评估,避免“自己吓自己”。

体检不是走形式,也不是追求“高大上”。对老年人来说,科学、适度、有针对性地体检,才是真正的健康守护。 医生不是建议少查,而是提醒别做无用功,更别让体检反伤身体。 如果你家中有65岁以上的长辈,请记得:体检前评估身体,体检中挑对项目,体检后理性对待结果。这三步,比做多少个项目都重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