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这位历史上著名的“老司机”,在历史的道路上倒车时展现了他出众的能力。他不仅恢复了分封制度,还恢复了殉葬制度。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开启了大明王朝的殉葬制度,为后来的历史树立了一个难以忽视的标杆。

不过,从明朝的正史来看,朱元璋殉葬的具体情况并没有详细的记录。实际上,关于这一制度的记载,主要来源于明朝末年毛奇龄所写的《彤史拾遗记》,书中提到朱元璋去世后,为了陪葬在孝陵,他安排了46位妃嫔,而其中只有十几位宫女是按殉葬的方式陪葬的。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虽然有46名后宫女子陪葬,但只有十多位宫女被真正作为殉葬者。这里有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那就是这些女子是否都是殉葬者,毕竟记载中只是提到她们是“陪葬”,而真正的“殉葬者”则明确指出是宫女。

进一步的记录也印证了朱元璋的确曾经推行过殉葬制度。当明英宗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重新登基时,他专门宣布废除殉葬制度。这一举动表明,朱祁镇的前任皇帝们,包括朱元璋,也都曾实行过这一制度。《明史》中的一段话写道:“乃复辟而后,犹追念不已,抑何其感溺之深也。前后在位二十四年,无甚细政。至于上恭让后谥,释建庶人之系,罢宫妃殉葬,则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这段话反映出,尽管朱祁镇在治国方面不及前任皇帝朱元璋和朱棣,但他废除了皇后殉葬的制度,显现了他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性和道德的重视。

殉葬制度无疑是一种极为残酷的行为,甚至可以说它是反人类的做法。早在先秦时期,殉葬制度就已经被许多思想家视为不人道的行为。许多先贤都提议废除这一制度。例如,《礼记》中的一段记载提到,陈子车去世时,他的妻子打算用活人陪葬。可是,陈子车的弟弟陈子亢得知后立刻反对,认为这种行为违反了礼法。可见,在先秦时期,活人殉葬已经遭到明确的反对。孔子也曾明确表示,祭祀应该用明器,而非活人,这显现出他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对传统礼法的坚持。

相较于先秦时期的反对声音,朱元璋在明朝时恢复殉葬制度的做法确实令人费解。毕竟,在历史上,像秦始皇那样用兵马俑陪葬的做法已经算是较为文明的选择,而朱元璋却仍然选择使用活人殉葬,这种做法无疑是对人命的极大不尊重,令人深感不解。

关于朱元璋的殉葬细节,野史中有更多的记载。正史中对于殉葬的具体情况几乎没有详细描述,加上规模也很难追溯,因此关于朱元璋的殉葬人数和具体情况曾一度令人困惑。但通过一些野史资料,我们能了解到更多残酷的事实。在明朝,殉葬的多为女性,这一现象与当时女性社会地位低下以及缺乏话语权有着密切关系。

在朱元璋去世后,他的孙子建文帝朱允炆,尽管在历史上被评价为比较仁爱善良的皇帝,但他依然不得不执行朱元璋的遗嘱,实施殉葬制度。他下令将朱元璋后宫中没有生育的妃嫔全部处死,作为陪葬已故皇帝的牺牲者。而那些有子女的妃嫔则幸运地逃过了一劫。此外,很多宫女也被迫参与殉葬。 至于这些女子被处死的方式,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用绳索将她们勒死,这种方式极为暴力和直接。另一种是用水银毒死,这种方法可以使尸体保持不腐,古人发现水银能够防止尸体腐烂,因此朱元璋或许希望这些女子在阴间仍然能够保持青春貌美,似乎这是他的一种“善意”之举。 《朝鲜李朝世宗实录》对朱棣的殉葬情况有更为详细的记载。朱棣去世时,约有三十多名宫女被殉葬。她们被安排在小床上,脖子被绳索勒住,脚下的床被抽走,结果她们活活被吊死。由于明朝与朝鲜的交流较多,这一记载相对较为可信。如果参照这一事件,朱元璋的殉葬方式大概也与此相似。 那么,为什么殉葬女子的亲属能够接受这种残忍的安排呢?在这些女子即将被殉葬时,是否曾尝试与他人商量,企图自保?实际上,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殉葬的女子往往只能被动接受自己的命运。在某种程度上,新的皇帝会通过给予这些女子家族世袭爵位来补偿他们,以表示对她们牺牲的感激。 这种做法无疑堵住了这些女子家属的嘴,因为世袭爵位是许多人难以企及的荣誉。例如,朱允炆就曾封一些殉葬女子的家属为千户或百户,并允许他们的后代世代相传。这样一来,这些女子的家族在某种程度上感到自己获得了荣誉和名声,心里也有了些许安慰。然而,从个人角度来看,这些女子的牺牲却是极为残酷的,而她们几乎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