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7801728 |
2025-10-07 22:58 |
在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中,有一个少数民族看起来格外“显眼”:金发碧眼、高鼻深目,说起普通话却比不少南方人还地道。 他们不是游客,也不是移民,而是中国法律正式确认的少数民族成员。 更特别的是,他们是唯一一个“外来”却被中国正式接纳、并彻底融入中华民族的群体——俄罗斯族。
 他们并非偶然“路过”,而是扎根于这片土地已有百余年。更重要的是,在中国最艰难的抗战岁月里,这些看似“异族”的人,拿起枪、扛起旗,与中国同胞并肩作战。 他们不只是住在中国,更把中国当成唯一的祖国。这份认同,不靠血统,而靠选择;不靠肤色,而靠历史。 从边疆来客到民族一员:俄罗斯族的“落户史” 如果翻开历史,俄罗斯族的到来并不是一场“计划内”的移民,而是命运的推演。 最早一批俄罗斯人进入中国,可以追溯到清朝。
 那时有逃避战乱的哥萨克、有被俘的战俘,也有传教士、商人,零零散散地在中俄边境一带活动。但真正形成大规模迁徙,是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沙俄扩张与国内动荡让大量俄罗斯族裔离乡避乱,穿越边境,进入中国东北和新疆。 那时候的中国虽然动荡,却给了这些异乡人一块能安身立命的土地。他们在黑龙江、内蒙古、新疆等地定居下来,靠自己的双手生活,也逐渐与当地民族通婚、交流,慢慢地从“过客”变成了“邻居”。
 新中国成立后,这个群体没有被忽略,更没有被排斥,而是被国家正式确认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命名为“俄罗斯族”。这一身份转变,不是简单的行政认定,而是对他们长期以来在中国生活、融合、认同的回应。 他们不再是“外国人”,而是中国人。 抗战岁月:金发的战士,黑发的兄弟 当很多人还在为“认同”这个词争论时,俄罗斯族早就在战火中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 1930年代,日本侵略者铁蹄踏入东北,中华大地陷入黑暗。面对外敌,俄罗斯族没有选择旁观,而是选择站在中国人一边,拿起武器,守护这片他们早已视为故土的土地。
 在东北抗日联军中,活跃着不少俄罗斯族战士。他们与杨靖宇、赵尚志一同作战,在茫茫林海雪原中与日军周旋。有人牺牲在密林深处,有人至死未归,但他们的名字,早已刻在中国抗战的记忆里。 而在西北边疆,新疆的“俄罗斯归化军”也在维护边境稳定、协助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或许不是主力部队,但他们的存在,是民族团结最真实的写照。
 战争,是最残酷的考验,也是最直接的认同。当子弹飞来时,谁与你同战壕,谁就与你是兄弟。俄罗斯族用血与火,在那一代中国人的心中,赢得了真正的尊重。 活得像中国人,也活得不像别人 民族认同,并不止于战场。更长久的,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是你吃什么、说什么、信什么、爱什么。
 俄罗斯族虽然保有自己的传统,比如喜欢面食、奶制品,也有人信仰东正教,但走进他们的社区,你很难分得清“边界”。 在黑龙江的俄罗斯族家庭,红菜汤旁边可能就是一锅东北大炖菜;在新疆的村庄,俄式白面包和拉条子同桌摆放,吃法随人喜好。 他们说汉语,用简体字,上中国的学校,过中国的节日,也不过于强调“我们是少数民族”,而是自然地说“咱们中国人”。
 他们在教育中重视双语教学,既传承族语,也重视普通话;既教孩子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也教他们热爱祖国的大地。 根据最新统计,中国境内的俄罗斯族人口大约在1.6万人左右,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新疆、内蒙古等地。他们人数不多,声音不响,却用一种极其坚定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归属感——中国,不是第二故乡,而是唯一的祖国。
 即便在当今国际局势复杂、民族认同成为敏感话题的背景下,俄罗斯族的立场依旧明晰。 他们认同国家、热爱土地、参与社会,不搞“特殊”,也不搞“例外”。他们的“少数”,是一种文化上的独特,而不是政治上的分裂。 俄罗斯族的故事是一部活的民族融合史。他们没有多少“官方宣传”,但他们的存在,就是最真实的“民族团结”。 中国并没有盲目接纳所有外来族群,但对那些真心认同这片土地、愿意与各族人民共命运的群体,中国从不吝惜接纳与尊重。这种“宽”不是无原则的包容,而是对共同价值、共同历史的认可。
 俄罗斯族的认同告诉我们:一个民族是否属于某个国家,不在于肤色、语言或宗教,而在于你是否愿意与这个国家风雨同舟、生死与共。 他们不是“别人”,是“我们”;不是“在中国的俄罗斯人”,而是“中国的俄罗斯族”。 他们的故事,不只属于他们,也属于整个中华民族。
 在这个多元一体的大家庭中,每一个真心认同国家、热爱土地的民族,都是中国最宝贵的财富。俄罗斯族的存在,正是这种包容力的最好注脚,也是中国多民族国家构建理念最真实的体现。 参考来源:中华网:2023-9-16《我国唯一接纳的外来民族,曾为抗战做巨大贡献,如今称中国为祖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