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研究显示去年有 24% 的企业英文新闻稿由 AI 大模型产出 --]

武当休闲山庄 -> 数码讨论 -> 研究显示去年有 24% 的企业英文新闻稿由 AI 大模型产出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姜谷粉丝 2025-10-07 09:49
近日刊登斯坦福大学研究团队报告,相应研究团队对 Newswire、PRWeb 和 PRNewswire 等各大平台英语文稿进行分析,发现其中有大量文稿带有 AI 痕迹,认为大模型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正式书面沟通场景。
据介绍,相应团队采用了一套名为“分布式 LLM 量化框架”(Distributional LLM Quantification Framework)的统计模型,从语料整体的语言特征分布中估算特定时间段内含有 AI 生成特征的文字比例。但该方法仅适用于英语,因此上述结果仅反映了英文语料中具备 AI 特征的比例,并不意味着整篇文章“完全由 AI 撰写”。
IT之家参考报告获悉,相应团队分析了去年共计 68.7 万条消费者投诉、53.7 万篇企业新闻稿、3.04 亿份招聘信息以及 1.6 万篇联合国新闻稿,发现其中约 24% 的企业新闻稿、18% 的消费者投诉、14% 的联合国新闻稿,以及接近 10% 的招聘内容“几乎由 AI 大模型直接生成,或经过大幅改写”
研究人员指出,LLM 已深入渗透社会各领域的正式文本写作,逐渐成为人们日常书面表达的重要辅助工具。尤其是在教育程度较低的地区,使用 AI 撰写投诉的比例达到 19.9%,明显高于教育程度较高地区的 17.4%。在招聘信息方面,中小型企业或初创公司更倾向于使用大模型生成内容,其中约有 10% 至 15% 的招聘公告包含明显的 AI 痕迹。
研究人员同时表示,随着生成式 AI 技术的不断进步,其文风愈发接近人类,未来要精确识别 AI 在文本创作中的参与程度将变得愈发困难。

姜谷粉丝 2025-10-07 09:52
研究备忘录:AI大模型在企业英文新闻稿中的渗透现状与影响分析
为CEO/投资者准备的高管级洞察报告
数据基准时间:2024年(研究发布于2025年10月)

一、主题细分与深度解析
1. AI在企业新闻稿中的渗透率与检测方法
定义:指AI大模型参与撰写或润色企业对外英文新闻稿的比例,及其识别所依赖的技术框架。
关键事实:

24%的企业英文新闻稿被检测出含AI生成特征(斯坦福大学研究,发表于《Patterns》期刊,2025年10月发布)。
研究覆盖平台包括Newswire、PRWeb、PRNewswire等主流英文新闻稿分发渠道。
采用“分布式LLM量化框架”(Distributional LLM Quantification Framework),通过语料语言特征分布建模估算AI参与比例。
重要澄清:该比例不等于“全文由AI撰写”,而是指文本中“含有AI生成特征”的段落或结构占比。
争议/不同观点:
部分专家质疑该框架的“假阳性率”,认为人类模仿AI文风或使用AI辅助工具(如Grammarly+GPT)也可能被误判。
随着AI文风日益“人类化”,未来检测准确率将持续下降,部分学者主张转向“AI参与度评分”而非“是否AI生成”。
2. AI生成内容在正式商业沟通中的扩展趋势
定义:AI技术从新闻稿向其他企业对外/对内正式文本场景的延伸应用。
关键事实:

除24%新闻稿外,研究同时发现:
18%的消费者投诉内容
近10%的招聘信息
同样具有显著AI生成特征(来源:DoNews,2025-10-07)。
德勤2024Q1调研显示:79%企业高管预计GAI将在三年内推动实质性变革,当前优先用于“效率提升”而非“战略创新”(搜狐IT,2024)。
百度、阿里、腾讯等国内大厂已推出企业级AI写作工具(如百度文心一言、阿里通义千问、腾讯混元),广泛用于客服、营销文案、报告生成(腾讯新闻,2024-09)。
争议/不同观点:
支持方:AI提升内容生产效率,降低人力成本,尤其适用于标准化、高频次文稿(如财报快讯、产品发布)。
反对方:AI缺乏情感共鸣与深度逻辑自洽,易产生“事实幻觉”,在危机公关、品牌叙事等高敏感场景风险极高(今日头条,2025-04)。
3. 商业影响、伦理风险与行业应对策略
定义:AI内容规模化应用对企业传播、品牌信任、法律合规带来的连锁反应。
关键事实:

效率革命:AI可在数秒内完成传统需数小时的新闻稿初稿,支持多语言转换、热点预测、个性化分发(今日头条,2025-04)。
伦理争议:意大利新闻伦理委员会警告——“AI可模仿语言,但无法复制人类对世界的体验”,情感真空削弱传播力。
法律风险:
版权问题:AI训练大量使用新闻语料,出版商已对OpenAI发起诉讼(腾讯云,2024-11)。
责任归属:若AI生成虚假信息,现行法律无明确责任主体(今日头条,2025-04)。
行业应对:
标注规范:部分媒体要求明确标注“AI生成内容”。
人机协同:AI负责初稿与数据整合,人类负责事实核查与情感注入(今日头条,2025-04)。
争议/不同观点:

乐观派:AI是“效率杠杆”,释放人类记者从事深度调查与创意内容。
悲观派:无审核的AI内容将侵蚀新闻公信力,引发“信息污染”,需立法干预。

jjybzxw 2025-10-07 14:32
AI在正式书面沟通中的广泛应用

近日,斯坦福大学研究团队在Cell Press旗下期刊《Patterns》上发表了一篇关于AI在正式书面沟通中应用的研究报告。该研究团队对Newswire、PRWeb和PRNewswire等各大平台的英语文稿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其中大量文稿带有AI痕迹,表明大模型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正式书面沟通场景。

分布式LLM量化框架

为了估算特定时间段内含有AI生成特征的文字比例,研究团队采用了一套名为“分布式LLM量化框架”(Distributional LLM Quantification Framework)的统计模型。这一框架通过分析语料整体的语言特征分布,能够较为准确地识别出AI生成的内容。然而,该方法目前仅适用于英语,因此上述结果仅反映了英文语料中具备AI特征的比例,并不意味着整篇文章完全由AI撰写。

数据分析结果

IT之家参考报告获悉,研究团队分析了去年共计68.7万条消费者投诉、53.7万篇企业新闻稿、3.04亿份招聘信息以及1.6万篇联合国新闻稿。分析结果显示:

- 企业新闻稿:约24%的内容几乎由AI大模型直接生成,或经过大幅改写。
- 消费者投诉:约18%的内容带有明显的AI痕迹。
- 联合国新闻稿:约14%的内容由AI生成或改写。
- 招聘信息:接近10%的内容包含AI生成的特征。

AI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研究人员指出,LLM(大型语言模型)已深入渗透社会各领域的正式文本写作,逐渐成为人们日常书面表达的重要辅助工具。特别是在教育程度较低的地区,使用AI撰写投诉的比例达到19.9%,明显高于教育程度较高地区的17.4%。这表明AI在帮助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群表达意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招聘信息方面,中小型企业或初创公司更倾向于使用大模型生成内容,其中约有10%至15%的招聘公告包含明显的AI痕迹。这可能是因为AI生成的内容能够快速、高效地满足这些企业的招聘需求。

未来挑战

研究人员同时表示,随着生成式AI技术的不断进步,其文风愈发接近人类,未来要精确识别AI在文本创作中的参与程度将变得愈发困难。这一趋势不仅对文本内容的真实性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对相关监管和识别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结论

总体而言,这项研究揭示了AI在正式书面沟通中的广泛应用及其带来的影响。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AI将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但同时也需要我们关注其带来的潜在问题和挑战。



查看完整版本: [-- 研究显示去年有 24% 的企业英文新闻稿由 AI 大模型产出 --] [-- top --]


Powered by www.wdsz.net v8.7.1 Code ©2005-2018www.wdsz.net
Gzip enabled


沪ICP备:050415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