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jybzxw |
2025-10-06 09:13 |
每当我们提及银幕上刻骨铭心的禁忌之恋,总会想起1996年上映的电影《英国病人》(The English Patient)。
这部电影最显赫的成就,无疑是在第69届奥斯卡金像奖上创下的辉煌,它获得了12项提名,并最终斩获了其中9项大奖,堪称“重量级”大满贯。
如果剥离所有诗意的镜头、悠扬的配乐和宏大的战争背景,《英国病人》的故事内核,可以粗暴地概括为:一个男子爱上有夫之妇,并为她背叛了国家,间接导致多人死亡。
这样一桩在世俗道德法庭上震碎三观的不伦之恋,为何成为一代影史经典?
答案,或许就藏在电影中那句关键的遗言里:“去一方没有地图的乐土”(an earth without maps)。
故事开启于1944年二战接近尾声的意大利,在一所废弃的修道院里,护士汉娜(朱丽叶·比诺什 饰)独自照顾着一个垂危的“英国病人”。通过吗啡带来的幻觉和断断续续的讲述,病人艾马殊的记忆逐渐浮现。
1930年代末,北非沙漠中,才华横溢的匈牙利伯爵艾马殊(拉尔夫·费因斯 饰),正以地理学家的身份,随国际探险队为英国皇家地理学会绘制非洲地图。
探险队中有一对优雅的英国夫妇:杰弗里·克利夫顿(科林·费尔斯 饰)和他的妻子凯瑟琳(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 饰)。
艾马殊的孤傲与智慧深深吸引了凯瑟琳,而凯瑟琳的幽默与风情也点燃了艾马殊内心的火焰,一段炽热而危险的婚外情悄然发生。
他们利用探险的间隙秘密约会,在古老的洞穴壁画前分享心灵的共鸣,在沙暴来临时的吉普车内偷尝禁果。
在空旷无垠的沙漠里,他们找到了短暂的欢愉,但更多的是焦虑和负罪感。凯瑟琳对丈夫感到愧疚,却又无法离开艾马殊。
战争阴云逐渐逼近,杰弗里似乎察觉了妻子的不忠,在一次飞行中,他驾驶飞机冲向地面,试图与艾马殊和凯瑟琳同归于尽。杰弗里当场死亡,凯瑟琳身受重伤。
艾马殊将凯瑟琳安置在那个他们曾经发现的、被称为“泳者之洞”的远古洞穴里,为她留下食物和水,并承诺一定会回来救她。然后,他疯狂地穿越沙漠去寻找帮助。
但当他找到英军驻地时,却因为他的名字听起来像德国人而被当作间谍扣押。
为了救凯瑟琳,他用他绘制的标有盟军情报的非洲地图,向德军换了一架飞机。
当他终于飞回洞穴时,凯瑟琳已经死了。
她在等待中,在他留下的一本历史书的扉页上,写下了最后的遗言。
艾马殊把她的遗体抱上飞机,准备离开,却被德军击落。他全身烧伤,面目全非,被当地人救起,仅凭其口音被称作“英国病人”。
最终,艾马殊请求汉娜给他超剂量的吗啡,结束他无尽的痛苦。汉娜在经过内心的挣扎后,选择成全他。
电影没有评判对错,只是呈现了爱的极端形态:它能让人背叛一切,也能成为生命最后的信仰。
这部背景设定在埃及和意大利的电影,绝大部分震撼人心的外景,却是在一个当时对多数人而言颇为陌生的国度拍摄的,它就是突尼斯(Tunisia)。
这个位于地中海与撒哈拉交界处的北非之国,其地理与文化的神秘与多元性,恰好为这个复杂的故事提供了最完美的舞台。
它既能以广袤无垠的沙海,象征爱情与命运的荒芜与壮丽,又能以古罗马的废墟,隐喻文明的辉煌与脆弱,更能以地中海的湛蓝,提示着战争彼岸仍存在的宁静与生机。
当我们真正踏上这片土地,我们寻找的,不再是简单的“那个洞穴”或“那片荒漠”,而是去感受那方孕育了这段史诗级爱情的“乐土”,究竟有着怎样撼人心魄的灵魂。
文明的十字路口 从地中海蔚蓝海岸到撒哈拉无垠沙漠,从迦太基遗址到阿拉伯麦地那老城,突尼斯将三千年的文明史诗浓缩在16.4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
突尼斯位于北非马格里布地区东北角,与意大利西西里岛隔海相望,最窄处仅140公里。
这种地理位置使其成为连接欧非大陆的天然桥梁,也成为腓尼基、罗马、阿拉伯、奥斯曼和法国等文明相继登场的舞台。
突尼斯地形多样,最北端为山地和丘陵,年降水量可达1000毫米。中部为干旱草原。南部进入撒哈拉沙漠,占国土面积约40%。杰尔巴岛面积为514平方公里,是北非最大岛屿。
在短短几小时车程内,景观从欧洲式的田园风光切换至非洲的狂野壮丽,这种极致的反差,是突尼斯最原始的魅力。
突尼斯对中国公民实施免签政策,最佳旅行季节是3-5月和9-11月,此时气候温和适宜,沙漠徒步和露营的话,夜晚不会太冷。
古今交响的首都 作为最大的城市和首都,突尼斯市(Tunis)有着鲜明的二元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阿拉伯老城与由法国人规划建设的新城,仅由一条标志性的法国门(Porte de France)相隔。
突尼斯麦地那(Medina of Tunis)作为北非保存最完整的阿拉伯老城之一,建于公元698年至703年之间,于1979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麦地那内拥有近700处历史建筑,包括宫殿、清真寺和陵墓。其中宰图纳大清真寺(Zaytuna Mosque)是北非最古老的清真寺之一,建于公元732年。
穿过法国门,时光仿佛从中世纪瞬间跳转到19世纪末。新城以布尔吉巴大街(Avenue Habib Bourguiba)为中心轴,这条林荫大道常被比作“突尼斯的香榭丽舍大街”。
迦太基遗址(Site of Carthage)位于首都东北约15公里处。这片考古遗址是腓尼基人在公元前9世纪建立的古城遗存,后在公元前146年被罗马共和国摧毁,并于其上重建罗马化的迦太基城。
从迦太基遗址向西5公里,便是被誉为“蓝白小镇”的西迪·布·萨义德(Sidi Bou Said)。
这座小镇高悬在悬崖之上,所有建筑被强制要求粉刷成雪白色,而门窗、铁栅则必须使用一种被称为 “布萨义德蓝” 的蓝色,形成独特的视觉效果。
小镇最高点的咖啡馆Café des Délices因其正对海湾的绝佳位置,成为欣赏日落的经典场所。在这点一杯松子薄荷茶,配上一盘突尼斯特色点心,是必打卡体验。
伊斯兰的第四圣城 凯鲁万(Kairouan)位于突尼斯中部,距突尼斯市约150公里,车程2小时。凯鲁万是伊斯兰四大圣城之一,于1988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西迪·撒哈卜陵墓(Mausoleum of Sidi Sahbi),埋葬着先知穆罕默德的亲密伙伴阿布·扎马·巴拉维,据说他保存了先知的三根胡须,故得名“理发师清真寺”。
这里是继麦加、麦地那之后,穆斯林朝圣的重要目的地,内部装饰有极其精美的陶瓷瓷砖和灰泥浮雕,是伊斯兰建筑的杰出代表。
凯鲁万大清真寺(Great Mosque of Kairouan)始建于公元670年,是非洲最古老、最重要的清真寺之一,其巨大的庭院和厚重的围墙令人印象深刻。
大厅由数百根来自罗马、迦太基遗址的石柱支撑,高达35米的四方体宣礼塔是伊斯兰世界最古老的石砌宣礼塔之一,造型简洁有力。
凯鲁万地毯(Kairouan Carpets)是突尼斯国宝级的手工艺品,以其厚实紧密的羊毛绒头、复杂的几何图案和鲜艳持久的天然染料颜色而闻名。
被时光封印的罗马山城 杜加(Dougga)是突尼斯北部一座保存完好的古罗马城市遗址,位于突尼斯市西南约110公里处,被誉为“北非最完整的罗马小镇”,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这座遗址坐落于海拔约500米的山坡上,俯瞰着肥沃的平原,将宏伟建筑与自然风光完美结合。
利比亚-布尼克陵墓(Libyan-Punic Mausoleum)是遗址内最古老的建筑(公元前3世纪),为努米底亚时期遗迹,铭文是研究古布尼克语的重要资料。
卡皮托利神庙(Capitol Temple)供奉朱庇特、朱诺和密涅瓦三神,科林斯柱廊巍然屹立,是杜加的标志性建筑。
罗马剧院(Roman Theatre)依山而建,可容纳3500人,至今仍用于夏季艺术节,音响效果惊人,舞台后方原野风光如画。
撒哈拉门户 进入南部地区,景观逐渐从地中海植被变为半干旱草原。杰里德盐湖(Chott el Jerid)作为北非最大盐湖,面积达5000平方公里。
这是一个季节性内陆盐湖,由于湖床平坦、日照强烈,地表空气受热产生剧烈的温差折射,导致光线弯曲,会形成壮观而逼真的海市蜃楼景象。
盐湖周边的绿洲城市托泽尔(Tozeur)以独特的砖砌建筑闻名,每块土砖上都刻有几何图案,形成立体的装饰效果。
从托泽尔出发,四驱车可深入撒哈拉沙漠边缘的绿洲群。歇比卡绿洲(Chebika Oasis)依靠山泉水源,在沙漠中形成独特的生态系统。
突尼斯是星战迷的朝圣地。在昂克艾日迈勒(Ong Jmal),你能找到《英国病人》的“泳者之洞”,以及《星球大战》的塔图因星球场景。
马特马塔(Matmata)以其传统的地下穴居屋闻名。这种为适应炎热气候而开凿的住所,因作为《星球大战》中卢克·天行者的家乡而广为人知。
千年港口与活力之城 苏斯(Sousse)被誉为“萨赫勒地区的珍珠”,是突尼斯第三大城市,位于首都突尼斯市以南约140公里处。
苏斯的麦地那(Medina of Sousse)于198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与突尼斯市的麦地那相比,它更紧凑、更具军事色彩,保留了9世纪阿格拉布王朝作为重要港口和防御要塞的原始格局。
里巴特(Ribat of Sousse)是一座建于8世纪的军事修道院,兼具防御和宗教功能。它是北非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里巴特之一。
大清真寺(Great Mosque of Sousse)建于9世纪,同样具有坚固的堡垒式外观,反映了那个时代防御海盗的需求,其庭院和祈祷大厅非常古朴庄严。
卡莱古堡(Kasbah of Sousse)位于麦地那的最高点,城堡内矗立着一座巨大的灯塔,城堡内部现在是考古博物馆。
非洲的罗马荣光 埃尔杰姆(El Djem),位于苏斯以南约60公里处,这座小城因保存着世界第三大、非洲最完整的古罗马斗兽场而闻名于世。
这座建于公元3世纪的罗马竞技场,长径148米,短径122米,可容纳约3.5万名观众。
其规模和保存完好程度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与意大利罗马的斗兽场和克罗地亚普拉的竞技场齐名。1979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当你站在广阔的竞技场中央,仰望三层高的拱廊时,那种恢弘、磅礴的气势扑面而来,能让你瞬间想象出当年角斗士搏杀、战车飞驰的喧嚣场景。
茉莉花之城 哈马马特(Hammamet)位于突尼斯市东南约60公里处,是突尼斯最古老、最负盛名的地中海度假胜地。
历史上,这里的居民广泛种植茉莉花,不仅用于观赏,也用于制作香料和装饰。漫步在城市中,茉莉花的香气无处不在,所以哈马马特又被成为“茉莉花之城”。
哈马马特麦地那(Medina of Hammamet)规模小巧,坐落在一个伸入海中的半岛上,由奥斯曼帝国时期的城墙环绕,城墙外便是沙滩和地中海,景色极为优美。
乔治·塞巴斯蒂安别墅(Villa George Sebastian)是哈马马特最具文化气息的地方,这座建于20世纪20年代的别墅,曾是其罗马尼亚主人乔治·塞巴斯蒂安招待欧洲艺术名流的场所。
北非最大的岛屿 杰尔巴岛(Djerba)是北非最大的岛屿,通过一条6公里长的古老堤道与大陆相连,堪称地中海上的避世绿洲。
杰尔巴岛拥有超过125公里的海岸线,其中大部分是细腻柔软的金色沙滩和清澈平静的浅海,非常适合家庭游泳和水上运动。
盖拉拉村(Guellala)坐落在岛上最高点,以其传承两千多年的制陶业而闻名,这里生产的陶器以其多孔性能够自然冷却水质而备受推崇。
费吉吉清真寺(Fadhloun)是一种杰尔巴岛独有的清真寺建筑风格,没有穹顶和宣礼塔,外形酷似一座堡垒或传统的北非民居,简洁而独特。
舌尖上的突尼斯 突尼斯美食是一场味觉的盛宴,它巧妙地融合了地中海的新鲜、阿拉伯的香料与柏柏尔人的质朴。
哈里萨辣酱(Harissa)是突尼斯每张餐桌的必备品,由晒干的辣椒、大蒜、香菜籽、葛缕子、盐和橄榄油捣碎制成。无论是蘸面包、配烤肉还是调入汤中,都让你的味蕾瞬间清醒。
古斯米(Couscous)是国民主食,这不是一种谷物,而是用粗粒小麦粉手工揉制、蒸熟而成的细小颗粒,最经典的版本是配羊肉,佐以胡萝卜、土豆、西葫芦和鹰嘴豆炖煮。
布里克(Brik)是一种用极薄的马尔苏卡面皮(Malsouka)包裹馅料,经油炸而成的三角形酥脆点心。咬开的瞬间,流心的蛋黄是精髓。
北非蛋(Shakshouka)是一种以番茄、甜椒为基础的炖菜,是酱汁与鸡蛋的完美结合。用面包蘸着流心的蛋黄和浓郁的酱汁一起吃,是最大的享受。
薄荷茶(Thé à la Menthe)是北非标志性饮品,绿茶底加入大量新鲜薄荷和大量糖,用精致的玻璃杯饮用。
从沙漠到麦地那,茶壶高举时划出的弧线,是突尼斯最优雅的欢迎礼。
图片来源 突尼斯旅游局 / 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