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谷粉丝 |
2025-09-10 14:25 |

张阿姨今年52岁,最近体检,医生告诉她:血糖、血脂、骨密度都还不错,但她却一脸愁容。原来,最近她闺蜜都在减肥,看到别人瘦了,她也开始节食、跳操、喝代餐,短短两个月减了8斤。本以为是件好事,结果却开始频繁头晕、失眠、月经紊乱,甚至还查出轻度骨质疏松。 医生看了她的体检报告,摇头叹气:“你根本不需要减这么多,体重掉得太快,反而伤了身体。” 你有没有发现,很多人到了中老年,体重稍微上来点就开始着急减肥,但你不知道的是,50岁后,体重反而不能太轻!

202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营养专家陈君石教授就曾公开表示:中老年人适度偏重反而更有利于健康,千万别盲目追求“瘦”。 这并不是个别专家的看法。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我国50岁以上人群BMI在24~27.9之间(即轻度超重)的死亡风险最低**,而BMI低于18.5的群体,死亡率反而显著上升。 这意味着,中老年人并不是越瘦越健康,相反,适当的“富态”反而更长寿。

很多人以为胖容易得病,但其实到了中老年,体重过低带来的健康隐患更可怕。 首先是骨质疏松。体重是维持骨密度的“物理支撑”。一旦体重下降过快,骨量流失加快,骨折风险大大增加。尤其是女性,绝经后激素水平下降,骨骼本就变脆,更经不起减肥折腾。 其次是免疫力下降。脂肪是维持免疫系统正常运作的必要成分,体重过低,白细胞减少、免疫因子减少,感染、慢性病的风险都会升高。 第三是营养不良。很多人节食减肥,结果摄入蛋白质不足,肌肉流失,形成“肌少症”。这在老年人中极为常见,一旦跌倒就容易骨折,恢复慢、卧床时间长,严重的还可能诱发老年痴呆或长期卧床死亡。

那到底多重才是“健康体重”呢?国家卫健委建议: · BMI在18.5~23.9为正常体重 · 24~27.9为超重 · ≥28为肥胖 但对于50岁后的人群,理想体重标准可以适当往上浮动。根据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一项研究发现:对于50岁以上人群,BMI维持在22~27之间,死亡率最低,而BMI低于20或高于30,死亡风险显著升高。 也就是说,50岁后,体重别低于正常线,也别过度减重,控制在一个“微胖但不肥”的区间,是最理想的状态。比如一个身高160cm的女性,BMI在2269公斤;一个身高170cm的男性,理想体重范围是63~78公斤。

年轻人减肥,身体代谢快、激素水平稳定,尚能承受。但50岁以后,身体的“减重成本”会陡然上升。 1. 基础代谢下降 年龄越大,基础代谢率越低。你减去的往往不是脂肪,而是水分和肌肉。而肌肉是帮助燃脂的“发动机”,肌肉越少,越容易反弹,甚至变成“泡沫肥胖”。 2. 内分泌紊乱 中年后,人体激素分泌趋于不稳定。盲目减重会打乱雌激素、胰岛素等关键激素的分泌,不仅月经紊乱,还可能诱发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疾病。 3. 心血管负担加重 体重下降太快,血容量减少,容易出现低血压、心律不齐、供血不足,尤其是原本就有心脑血管病史的人,减肥减出心梗的也不是没见过。

并不是说50岁后就不能减肥了,而是说——你得会“减”。 第一,别节食,先管住嘴。 节食是饮食控制最愚蠢的方式。不吃主食、只喝代餐、整天吃青菜,体重是下来了,免疫力、肌肉、骨骼也跟着垮了。正确的方法是:控制总热量,保证蛋白质摄入,主食适量,蔬菜足量,少油少糖。 第二,别猛练,先动起来。 50岁以后,运动不能“猛攻”,要注重“持久”。快走、游泳、瑜伽、八段锦、力量训练这些都比高强度HIIT更适合。每周至少15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运动,关键是坚持。 第三,别图快,慢慢来才安全。 专家建议,中老年人每月减重不超过2公斤为宜。减重速度越慢,越容易控制体脂率,保持肌肉含量,身体也更容易适应。

很多人一听医生说“你超重了”,就开始焦虑,甚至觉得“瘦就是健康”。但真正的健康,不是体重的数字,而是身体各项指标是否正常、是否有活力、有力量、能独立生活。 你要知道,体重只是一个参考,更重要的是体脂率、肌肉量、代谢能力和骨密度。别因为追求“轻”,反而把“健康”弄丢了。 尤其是50岁以后,健康的核心不再是“瘦成一道闪电”,而是稳住体重、稳住血压、稳住骨骼和肌肉,活得更久、更自在、更有质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