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谷粉丝 |
2025-08-24 14:37 |

王女士在备孕群里分享了自己的“秘诀”:每天坚持吃叶酸,越多越好,孩子一定更聪明。她还说,身边好几个姐妹都在加量服用,甚至有的已经吃了两年多。 可是不久前,她在体检时发现自己肝功能异常,医生追问病史后才发现,罪魁祸首正是她每天超剂量服用的叶酸。 医生提醒:叶酸不是吃得越多越好,吃错了,真的很危险!

说到叶酸,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备孕必备”。没错,叶酸最被大众熟知的功用就是预防胎儿神经管畸形。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适量补充叶酸可使神经管缺陷发生率下降85%。这也是国家自2009年起,免费为农村孕妇发放叶酸补充剂的原因。 但问题在于,随着健康意识的提高,很多人开始“过度焦虑”,不但提前吃、久吃,还自行加量补充,甚至非孕人群也在长期服用。 医生直言:叶酸虽好,但吃错了,是药三分毒。

别看叶酸是水溶性维生素,按理说多了可以排出体外,但长期大量摄入,超出肝脏代谢能力后,仍可能引发健康问题。 1. 肝功能受损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中明确指出,成人每日叶酸摄入的上限为1000微克。而市面上一些保健品动辄每片就含800微克,若再加上饮食摄入,总量极易超标。

某三甲医院营养科主任表示,长期超剂量补充,会增加肝脏代谢负担,部分人甚至出现转氨酶升高、肝区不适等问题。 2. 掩盖维生素B12缺乏 叶酸和维生素B12在体内有协同作用。过量叶酸可能掩盖B12缺乏导致的贫血症状,却无法阻止神经系统的损伤,最终可能出现麻木、行走不稳等神经退行性症状。

尤其是老年人,本就容易缺乏B12,如果同时长期大剂量补充叶酸,等发现问题时往往已经为时过晚。 3. 癌症风险增加 这听起来可能有些惊人,但确有研究支撑。 《柳叶刀》曾刊登一项对超过5万人的随访研究显示,在某些人群中,长期高剂量补充叶酸可能增加结直肠癌的风险。

虽然这一结论仍有争议,但医生普遍建议:非必要,不盲目补充;有基础病,更应谨慎。 很多人并非恶意乱吃,而是无意识地“吃错了”。以下几类人群,是医生眼中最容易“误踩雷区”的高危人群。 1. 盲目跟风的备孕女性 不少女性一听说叶酸能让宝宝更聪明,就自作主张地增加剂量。有的甚至从计划怀孕前一年就开始吃,一直吃到哺乳期。 医生提醒:备孕前三个月开始补充,每日400微克即可,怀孕后继续服用到孕中期即可,没必要整个孕期都吃。

2. 长期服用保健品的中老年人 很多中老年人习惯每天吃维生素综合片,但他们并不知道,这些复合维生素中也含有叶酸。 如果再加上饮食中绿叶蔬菜、动物肝脏等富含叶酸的食物,就很容易摄入超标。

3. 不看说明书的患者群体 某些疾病如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某些贫血类型,确需补充叶酸。但医生会根据病情开具剂量和周期。 问题在于,部分患者自行延长服药时间,甚至换品牌继续吃,结果越补越乱。

不管你是备孕、怀孕,还是日常补充,掌握正确的用法,比盲目补充更重要。 1. 按需补,不乱吃 健康人群不建议长期额外补充叶酸。日常饮食中摄入绿叶蔬菜、豆类、坚果等,足以满足基本需求。 只有在医生建议下,才需通过药物或补充剂额外补充。

2. 明确剂量,看清成分 购买保健品时,一定要查看标签,明确每片含量和每日上限。成人每日不超过1000微克,孕妇推荐量为400~600微克。 不要轻信“多吃更好”“吃了不亏”的宣传。 3. 联合补充,避免遮盖问题 若需长期补充叶酸,应联合检测维生素B12水平。尤其是老年人和素食者,B12缺乏更为常见。 医生建议:定期体检,动态调整剂量,才能真正做到科学补充、健康获益。

很多人认为“叶酸是维生素,吃多也没关系”,但事实并非如此。医生们常常在门诊中看到因为长期补叶酸而引发的肝功能异常、神经问题甚至肿瘤风险。 而最令人担忧的是,许多人直到出现症状,也从未怀疑过“叶酸吃多了”这件事。

健康不是靠“补”出来的,更不是靠“多吃一点”就能万无一失。任何营养素,都应该遵循“适量、科学、按需”的原则。 如果你正在吃叶酸,不妨回头看看说明书,也问问医生,自己吃的方式是否真的合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