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谷粉丝 |
2025-08-23 12:27 |
今天我们迎来处暑节气,“处”字在古汉语中有“终止”、“躲藏”之意,而“暑”则指炎热。因此,“处暑”的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炎热到此为止”或“暑气至此而止藏”。处暑的到来,标志着一年中最热的时段即将过去,暑热之气逐渐消退,凉爽的秋风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处暑节气后雷暴活动不及炎夏那般活跃,全国各地的暴雨总趋势是减弱的。进入9月,中国大部开始进入少雨期,而华西地区秋雨偏多,它是中国西部地区秋季的一种特殊的天气现象,而中国北方的东北、华北、西北等地区雨季结束。

老话说“处暑三忌嘴、到老不后悔”,这是一句民间谚语,这句话跟处暑的天气有很大关系,简单理解就是:处暑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天气变化还挺明显的:一是昼夜温差增大,白天可能还有余暑,但早晚寒气渐生;二是气候逐渐干燥,“秋燥”开始显现。正因为这种天气变化,人体状态也会随之调整——脾胃对寒冷的耐受度下降,体内津液易被燥邪消耗,消化功能还没完全适应转凉的气候。所以,这些都是我们饮食需要注意的地方。这“3忌”到底是啥?我们应该吃啥呢?接下来咱们就一起来看一下吧!

进入处暑后,虽然白天可能仍有暑热,但早晚温差明显增大,天气也在不知不觉中慢慢转凉,这时寒凉性的食物就别吃了,比如冰镇的饮料、寒凉性瓜果等,这些“寒气”会刺激脾胃,导致体内阳气的升发受阻,脾胃运化功能异常,进而出现腹痛、食欲不振、腹泻等问题。 另外,对于孩子来讲,长期贪凉还可能让寒气积在体内,埋下慢性肠胃病的隐患,所以,“忌贪凉”是保护脾胃的关键,应该多吃一些滋养脾胃的食物,比如小米、南瓜、山药、红薯、红枣、燕麦等。

食谱推荐:小米南瓜粥 具体做法: 1、南瓜300克、小米100克、1500ml水 2、南瓜去皮切小片,将南瓜和小米清洗干净,再倒入电饭煲中,加入1500毫升水,按煮粥键,等待30分钟即可。

进入处暑后,气候逐渐干燥,咱们身体也易出现“秋燥”症状,比如口干舌燥、咽喉肿痛、便秘、皮肤干燥等,这些都是因为“燥邪伤津”的表现。而辣椒、花椒、生姜、大蒜等辛辣燥热食物,会进一步消耗体内津液,加重燥邪对身体影响,可能引发上火、口腔溃疡、干咳等不适情况。 所以,进入处暑节气后,饮食应该以滋阴润燥、温润为主,多吃一些梨、银耳、百合等,“忌辛辣燥热”是缓解秋燥的重要原则。

食谱推荐:银耳红枣羹 具体做法: 1、银耳冷水泡1小时左右,去除黄色的根,用手将银耳撕成小片,控水备用 2、泡好的银耳和红枣放入锅中,倒入银耳量4-5倍的清水 3、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煮10分钟左右,用勺子朝一个方向不断搅拌;再煮20分钟,放入一把冰糖,搅拌几分钟即可。

俗话说“初秋贴秋膘”,这句话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建议大家不要盲目大量进补。因为处暑节气后,人体的消化功能还未完全适应季节变化,如果咱们急于大量食用肉类、油腻食物或滋补药材,比如人参、阿胶等,会加重肠胃负担,导致积食、腹胀、食欲不振,甚至影响后续的营养吸收。正确的做法是循序渐进、清淡温补,因此“忌过量进补”是避免消化功能紊乱的要点。 所以,处暑不要盲目大补,“清补”为主:补而不腻、润而不燥,既能补充营养,又顺应时节特点,比如萝卜炖老鸭、清蒸鲈鱼、番茄炖牛肉等。

食谱推荐:萝卜老鸭汤 具体做法: 1、锅中加姜片料酒给鸭子焯水,洗净 2、炖锅中倒入焯好水的鸭肉,加适量清水,炖一个半小时左右 3、最后半小时加入白萝卜,快结束时加适量盐调味即可。 所以,处暑时节要以“清补”为主,核以“润燥、健脾、温和”为原则,既要补充营养,又避免油腻、燥热或寒凉之物给身体带来负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