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李世民的开国大功臣, 帮助唐朝灭掉韩国, 为什么死后被武则天开棺戮尸 [5P] --]

武当休闲山庄 -> 无奇不有 -> 李世民的开国大功臣, 帮助唐朝灭掉韩国, 为什么死后被武则天开棺戮尸 [5P]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huozm32831 2025-08-03 16:29

在《隋唐英雄传》中,徐茂公是瓦岗寨的第一军师,后来投降了秦王李世民,跟随李世民一起打天下。此人在正史中确有记载,《旧唐书》中记载的徐茂公原名徐世勣,他早年投靠瓦岗寨,跟随李密征战,并且立下汗马功劳。在投降唐朝之后,徐世勣先后参加了平王世充、灭窦建德、伐刘黑闼的战役,为唐朝的立下了不朽功勋。
唐高祖李渊在论功行赏的时候,认为徐世勣是“纯臣”,赐他姓李,改名李世勣。唐太宗李世民继位之后,为避讳皇帝的世字,改名李勣,后被封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与卫国公李靖并称。

在唐太宗时期李勣先与李靖共同率大军出征,击败北部突厥人。随后在公元641年,李勣又率军打败薛延陀部。在唐朝初年,正是李勣的连续征战,才使得唐朝很快完成一统,天下安定。
天下太平之后,作为一名武将,对李勣的人生考验也随之而来。唐太宗晚年的一天,李勣突然接到一道圣旨,将自己贬到偏远的叠州做大都督。此消息传出之后,满朝文武大臣都非常吃惊,不明白唐太宗的意思,就连太子李治都不太明白,就前去请教父亲。

李世民看着李治对他说:李世勣才智有余,你对他没有什么恩惠,我担心你做皇帝之后,不能很好的驾驭他。我现在准备贬他为外官。我死后,你应当授给他仆射的官职,他就蒙受了你的恩惠,必定为你尽死力。如果到时候他还不对你死心塌地,就要杀了他。
“李世勣才智有余,然汝与之无恩,恐不能怀服。我今黜之,若其即行,俟我死,汝于后用为仆射,亲任之;若徘徊顾望,当杀之耳。”《旧唐书》

唐高宗继位,李勣果然被召回京师,进开府仪同三司、同中书门下,参掌机密,不久又拜尚书左仆射。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就曾率大军征讨高句丽,但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成功,唐高宗继位之后,一直想要找机会灭掉高句丽为父亲报仇。
公元666年,李治任命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兼安抚大使,统帅大军征讨高句丽(现在韩国前身)。经过两年多的征战,李勣一举攻陷高句丽首都平壤,擒获高句丽国王,至此,高句丽灭亡。此战,唐朝共获五部、一百七十六座城、六十九万七千户口,将其划分九个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设安东都护府统管整个高句丽旧地。
一年之后,也就是公元669年,李勣因病去世,唐高宗下旨七日不上朝,谥贞武,陪葬昭陵。在李勣死后,唐朝政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唐高宗病死之后,武则天把持了唐朝政权,建立大周,成为了第一个女皇帝。

当时李勣的孙子徐敬业非要充英雄好汉,强自出头去管他不该管的事,声讨武则天,秽乱后宫、临朝称制、独揽国柄等等。一时虽然说是风光无限,但不久便土崩瓦解,兵败被杀。武则天对于徐敬业的反叛勃然大怒,不但处死了相关所有人,还迁怒到已经死了15年的李勣头上。
武则天下旨,将李勣的一切封爵全部剥夺,并且派人将李勣墓刨开,开棺戮尸,绝户灭族!可怜一代开国功臣,最终落得死后不得安宁的下场。

姜谷粉丝 2025-08-03 16:42
李世民的开国功臣李勣(原名徐世勣,又名徐茂公)被武则天开棺戮尸的原因,主要源于其孙子徐敬业的叛乱事件。以下是具体分析:

🔍 核心原因:孙子徐敬业的叛乱牵连
徐敬业起兵反武
公元684年,李勣的孙子徐敬业(又名李敬业)联合骆宾王等人,在扬州发动叛乱,反对武则天临朝称制。他们以“恢复李唐”为口号,集结十余万兵力。
武则天的报复手段
叛乱被迅速镇压后,武则天对徐氏家族展开残酷清算:
剥夺李勣一切荣誉:撤销其“李”姓、追削官爵、移除凌烟阁功臣画像。
开棺戮尸:下令挖开李勣的坟墓(位于昭陵陪葬区),将其尸骨斩首示众,彻底践踏其身后名。
灭族之祸:徐敬业全族被诛杀,仅少数族人侥幸逃脱。

⚖️ 深层背景:政治权谋与历史积怨
李勣与武则天的复杂关系

早年支持武则天:唐高宗李治欲立武则天为皇后时,长孙无忌等重臣激烈反对,而李勣以“此陛下家事,何必问外人”表态支持,为武则天上位铺平道路。
家族影响力成隐患:李勣作为三朝元老(历仕李渊、李世民、李治),战功赫赫(灭高句丽、平定突厥),家族在军中威望极高,被武则天视为潜在威胁。
武则天巩固权力的需要

徐敬业叛乱触及武则天权力底线,她借此事件震慑所有反对势力,彰显“顺者昌,逆者亡”的铁腕统治。
李勣墓被毁具有象征意义:既消除前朝功臣的政治遗产,又警示其他门阀世家。

📜 李勣的历史功绩与结局对比
时期    主要贡献    结局
唐太宗时期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参与灭东 突厥、薛延陀,奠定唐朝北疆安定。    深得李世民信任,临终前被托付辅佐李治。
唐高宗时期    以76岁高龄统帅唐军灭高句丽(668年),完成李世民未竟之业。    病逝后获赠太尉,谥号“贞武”,陪葬昭陵。
武则天时期    因孙子叛乱被牵连,死后15年遭开棺戮尸,家族覆灭。    成为武周政权肃清反对派的牺牲品。
💎 结论
李勣的悲剧本质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直接导火索:孙子徐敬业的叛乱触及武则天权力核心;
根本原因:武则天需通过极端手段清除前朝势力,巩固统治权威。
其死后之辱与生前功勋形成鲜明对比,折射出初唐政局的血腥与无常。
📌 更多细节可参考:
- 李勣灭高句丽过程
- 徐敬业叛乱始末
- 武则天对功臣的清算模式

jjybzxw 2025-08-03 17:52
在《隋唐英雄传》及正史中的徐茂公(徐世勣/李勣),其一生可谓是波澜壮阔,充满了传奇色彩。以下是对他一生事迹的详细回顾与分析:

一、早年经历与战功赫赫

- 瓦岗寨时期:徐世勣早年投靠瓦岗寨,跟随李密征战,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一时期,他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领导力,为瓦岗寨的壮大做出了重要贡献。
- 投降唐朝:在瓦岗寨解散后,徐世勣选择投降唐朝,继续他的军事生涯。他先后参加了平王世充、灭窦建德、伐刘黑闼的战役,每一次都表现出色,为唐朝的统一立下了不朽功勋。

二、名字的变化与荣耀

- 赐姓改名:唐高祖李渊对他高度评价,认为他是“纯臣”,并赐他姓李,改名李世勣。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皇帝对他的信任与赏识,也进一步巩固了他在朝廷中的地位。
- 避讳改名: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为避讳皇帝的“世”字,他又改名李勣。这一改动虽然只是名字上的变化,但却反映了当时严格的礼制和文化传统。
- 凌烟阁功臣:李勣被封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与卫国公李靖并称。这是对他一生功绩的极高赞誉,也是他在唐朝历史上重要地位的体现。

三、征战四方与天下安定

- 北击突厥:在唐太宗时期,李勣与李靖共同率大军出征,成功击败北部突厥人,为唐朝的边疆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 平定薛延陀:公元641年,李勣又率军打败薛延陀部,进一步巩固了唐朝的统治地位。他的连续征战使得唐朝很快完成了统一,天下安定。

四、人生考验与智慧传承

- 唐太宗的考验:唐太宗晚年对李勣进行了一次特殊的考验,将他贬到偏远的叠州做大都督。这一举动看似不合常理,实则是唐太宗为儿子李治铺路的一部分。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李治对李勣有恩,从而确保李勣对李治的忠诚。
- 唐高宗的重用:唐高宗继位后,果然按照唐太宗的遗愿召回了李勣,并委以重任。李勣也不负所望,继续为唐朝的繁荣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晚年荣光与家族悲剧

- 征讨高句丽:公元666年,李勣被任命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兼安抚大使,统帅大军征讨高句丽。经过两年多的奋战,他一举攻陷高句丽首都平壤,擒获高句丽国王,实现了唐朝对高句丽的征服。这一战役不仅扩大了唐朝的疆域,也提升了李勣在历史上的地位。
- 去世与哀荣:公元669年,李勣因病去世,唐高宗下旨七日不上朝以示哀悼,并赐谥号“贞武”,陪葬昭陵。这是对他一生功绩和忠诚的极高评价。
- 家族悲剧:然而,李勣的家族并未因此一直荣耀下去。他的孙子徐敬业在武则天时期因反叛被杀,家族也遭到了灭顶之灾。武则天甚至迁怒于已经去世多年的李勣,剥夺了他的所有封爵并开棺戮尸。这一悲剧不仅令人扼腕叹息,也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残酷和无情。

综上所述,徐茂公(徐世勣/李勣)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和悲壮情怀。他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忠诚的品质和深邃的智慧赢得了后人的敬仰和赞誉。然而,他的家族悲剧也提醒我们:在权力的斗争中,个人和家族的命运往往难以预料和掌控。


查看完整版本: [-- 李世民的开国大功臣, 帮助唐朝灭掉韩国, 为什么死后被武则天开棺戮尸 [5P] --] [-- top --]


Powered by www.wdsz.net v8.7.1 Code ©2005-2018www.wdsz.net
Gzip enabled


沪ICP备:050415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