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与他的哥哥李建成,表面上兄友弟恭,实则心中暗藏较量。李建成一直忌惮着弟弟身边那批武艺高强的将领,尤其是尉迟恭那样的猛将。为了对抗弟弟,他也开始寻找一位像尉迟恭那样的人物,作为自己阵营中的支柱。最终,他还真找到了一个这样的将领,这个人的武艺堪比尉迟恭,甚至可以说在某些方面不遑多让。那么,这位“尉迟恭”究竟是谁呢?他又是如何进入李建成阵营的呢?

这位在李建成身边担当“尉迟恭”角色的人,名叫罗艺。或许有人会想,听过《隋唐演义》的人应该不陌生,因为小说中,罗成的父亲正是这位罗艺的儿子,秦琼的姑父便是他。小说中的罗艺被描绘成一位正直无私、英勇善战的武将,精通枪术,他教会了儿子罗成枪法。历史上,他被隋朝封为靖边侯,封号北平王,堪称一代名将。

然而,历史上的罗艺和小说中的形象大相径庭。首先,历史上的罗艺和小说中的“北齐燕王”完全没有任何关系。实际上,罗艺真正出名是在隋朝的中期,而不是北齐时期。罗艺的父亲罗荣同样是隋朝的武将,罗艺的武艺也正是继承了父亲的兵法。

至于罗艺的家庭情况,小说中的描述显然与史实相去甚远。历史上的罗艺并没有娶秦姓妻子,他的妻子是孟姓,且他并没有一个叫罗成的儿子。史书上也并未提到过他的儿子。值得一提的是,罗艺还有一个弟弟,名叫罗寿,后来却因罗艺的事情而卷入了纷争。

在小说中,罗艺被描述为忠诚正直的人,但现实中的罗艺并没有那么光彩。史书中对他有着较为负面的评价,称他“性桀黠,刚愎不仁”。这个评价并非空穴来风,历史上也确实有不少事例证明了他的为人。罗艺年轻时官职不高,他曾在隋炀帝出征时,受命由李景节制。然而,罗艺脾气暴躁,经常辱骂李景,而李景并非软弱之人,几次反击让罗艺非常不满。最终,罗艺竟以李景谋反为由诬陷他,但隋炀帝信任李景,根本没有理会罗艺的指控。

隋朝末年,政局动荡,民间起义不断,各地百姓遭遇严重困苦。罗艺所镇守的涿郡是一个重要的粮仓重镇,因此成为了起义军的主要目标。然而,虽然涿郡驻军人数众多,但他们的士气低迷,根本不愿出城与敌人对抗,反倒是罗艺一个人多次亲自出战。与此同时,其他将领如赵十住等人,为了避免参战,联合起来准备谋杀罗艺,并宣布独立。

但罗艺并非愚昧之人,他在自己手下安排了间谍,迅速得知了赵十住等人的阴谋。罗艺意识到,自己可以反利用这一局势,借赵十住等人的计划,宣布幽州独立。凭借自己在涿郡的威望,罗艺立即采取行动,他向城中的百姓公开说:“我们这些领兵打仗的人,缴获了许多财宝,但却从未想着救济百姓。”此言一出,城中百姓愤怒异常,早已积怨已久的他们此时纷纷支持罗艺的自立之举。

罗艺随即展开了对涿郡郡丞的抓捕,并宣布幽州自立为“幽州总管”。他不仅没有沉浸在权力的享乐中,而是深知隋朝的灭亡已成定局,如何选择依附未来的赢家,是他接下来的关键决策。他分析形势,最终决定支持李唐,投靠李渊。李渊建立唐朝后,罗艺带着兵马与地盘正式归顺,李渊对他的忠诚表现给予奖励,赐予他国姓,改名李艺。

罗艺加入李唐后,依然未完全离开涿郡,而是继续驻守在此。然而,李世民在征讨刘黑闼时,派遣罗艺阻挡刘黑闼的弟弟刘十善。尽管李世民最终战胜了刘黑闼,但他未能彻底解决刘黑闼的问题。李渊对李世民的不满让李建民亲自出征,而罗艺也参与了这一战斗。在李建成的支持下,罗艺表现出色,成功完成任务,李建成因此对他十分赏识,并告诉罗艺可以申请进入长安朝廷工作。

最终,罗艺获得了李渊的批准,进入长安,成为了左翊卫大将军,地位一度扶摇直上。借着李建成的支持,罗艺在朝廷中逐渐变得骄傲,甚至连李世民派来的使者也在他军中受到了侮辱。李世民愤怒地将这一事件报告给了李渊,李渊也因此决定将罗艺调离长安,送往边疆镇守。

从此,罗艺再也没有返回长安,也未参与“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即位后,罗艺因与李建成的关系而忧虑重重,整日忐忑不安,担心自己会受到清算。然而,李世民其实并没有打算对他动手,只是罗艺心中充满了不安,最终因误信一位“神婆”的言辞,决定起兵反叛。可惜,罗艺的谋反并未得到支持,他的手下纷纷反水,最终罗艺全家被杀,首级被送交尉迟恭。

李世民得知此事后,心中有些惋惜,他认为罗艺并未犯下严重错误,也没有受到过不公正待遇。可惜罗艺自己未能看清局势,最终丧命。事实再次证明,识时务者为俊杰,过于急功近利往往适得其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