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谷粉丝 |
2025-08-03 08:42 |
夏天来临,出门遛弯的人也逐渐增多,生活在广州的王大爷就是其中一员。每天晚上吃完饭出门溜达一圈,微微出汗在回家冲个澡,那叫一个舒服。 然而出门遛弯就难免会与蚊虫同行,只要忘记喷洒驱蚊液,时不时身上就会留下几个小包。

上周他就与一只蚊子“亲密接触”,然而这次的症状与以往却大不相同。他先是出现高烧、皮疹等症状,随后又出现关节痛、肌肉痛等情况。 到医院检查后才发现他感染了基孔肯雅热,而这种疾病对老年人来说十分难缠,甚至会伴随终身。那么这种病到底是什么呢?

一、基孔肯雅热到底是什么病
基孔肯雅热是一种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这种疾病常常以伊蚊叮咬传播,感染这种疾病后关节会疼痛万分,从而无法直立行走。因此这种病的名字就来自于非洲土著语的“弯腰行走”。 它通过伊蚊叮咬而传播,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传染。

感染这种疾病后,潜伏期通常会有3-7天,之后突然发病。 初期症状类似于流感,初期会高烧不退、寒战、头痛、恶心,约半数患者会出现“双峰热”的症状。即便是退烧后也会在1-3天内再次发热。 这种疾病典型的症状就是关节剧痛,手腕脚踝等小关节疼痛异常,常呈对称性肿胀。 几分钟的时间里就会丧失活动能力,严重时甚至会无法行走。发病2-5天后,四肢和面部就会出现红色斑丘疹,伴随瘙痒和脱屑等现象。

虽说基孔肯雅热很少致命,但关节剧痛和其慢性化的特点会给健康造成很大威胁。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伊文数量也会不断增多,尤其是南方输入风险非常高。 而感染基孔肯雅热后,5大结局已经很难避免。

二、基孔肯雅热五大结局难避免
第一大结局就是病毒会触发“自毁模式”。 病毒侵入身体后,免疫系统会过度释放炎症因子,这些炎症因子本是为了清除毒素,却会误伤我们的关节滑膜、神经和心肌细胞。即便是病毒被清除,这些验症也依然会进行“自我攻击”,导致身体中的组织受损。

其次就是这种疾病没有特效药治疗。 通过医学治疗只能退烧止痛,无法干预免疫过度反应,尤其是上了年纪的老年人,本就免疫力下降,加上患有糖尿病、心脏病等基础病,更容易加重病情增加冠心病和猝死的风险,或逐渐发展为慢性病。

慢性关节炎也同样是基孔肯雅热的一大“结局”。 主要表现在手腕、脚踝等小关节持续中通、晨僵,严重者甚至无法抓握或行走。30%-40%的患者疼痛持续十年到数月时间,部分会发展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样病变。

感染基孔肯雅热后,神经系统还会被损害。 这是因为病毒能突破血脑屏障损伤神经,老年人神经的再生能力差,后遗症常常无法逆转。 其主要表现是头晕、记忆力衰退、手脚麻木等症状,少数会出现脑膜炎和进行性瘫痪的情况。

最后一大结局就是心理和生活崩塌,陷入“看不见的残疾”。 长时间的疼痛会干扰神经递质的分泌,叠加行动受限会形成“身心双困”的恶性循环。 长期疼痛会导致焦虑、抑郁、失眠、社交退缩,最终彻底丧失自理能力。

这种疾病55岁是一个分水岭,55岁以上的人群因免疫力衰退加基础病,无大结局风险显著上升。 若65岁老人感染这种疾病死亡率会更高。因此对于老年人来说,预防比治疗更有效,对健康的伤害也更低。
三、预防比治疗更加重要
由于这种疾病早期症状与感冒和老年风湿非常相似,因此很容易误判健康情况而错过黄金干预时间。不少人在确诊后病毒都已经扩散,此时的组织损伤更难逆转。

若想预防基孔肯雅热,首先就是要切断病毒的入口。伊蚊大多在白天活动,尤其在清晨和傍晚最为活跃,需要进行针对性防护。 在清晨和傍晚时活动应穿好浅色长袖、长裤,减少皮肤暴露,家中也应安装好纱门、纱窗,尤其是老人小孩,更应挂好蚊帐睡觉。

暴露皮肤上可以涂抹避蚊胺、帕卡瑞丁等驱蚊剂,孕妇、儿童的话选择专用产品,按照说明进行补涂。 室内若是有蚊子的话,则可以使用电蚊拍、灭蚊灯等杀蚊产品,或者购买便携式驱蚊贴,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伊蚊的叮咬。

伊蚊很容易在静止的积水中繁殖,我们就可以给水培植物定期换水、冲洗根部容器,同时定期检查饮水机托盘、冰箱底部水盘、空调冷凝水槽等易滋生蚊虫等地方。 一旦发现有蚊虫落入,要及时进行清理,以免成为蚊虫繁殖的“温床”。

若是周边区域已经出现基孔肯雅热病历的话,一定要配合社区展开灭蚊行动,发病前五天要尽可能的避免再次被叮咬,防止“人-蚊-人”传播。 如果从疫区归来,则要自我观察12天,当出现高烧、关节剧痛和皮疹时,要立即就医,并主动告知旅行史,帮助病情控制。

结语
由于今年持续高温多雨天气给伊蚊提供了繁殖场所,加上今年正流行的基孔肯雅病毒发生基因突变,导致这种病毒更容易传染。 而免疫力相对较弱的老年人,则更容易成为这种病毒感染的对象,感染后的健康问题也更为严重。

面对这种病毒的潜在威胁,进行关键防护措施至关重要。除了要避免被蚊虫叮咬之外,还要配合卫生部门展开的灭蚊行动。一旦出现发热、关节痛或皮疹等症状,一定要立刻就医检测,千万不要自行用药耽误病情的最佳治疗时间。
|
|